三皇五帝
![]() | 本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2011年10月12日) |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考古發現[编辑]
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指導考古工作者抢救性整理了人祖庙,发现战国、漢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按照目前的考古狀況,一般認為,三皇五帝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先後興起的不同族群[1]。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的都城可能為西坡遺址,堯的都城可能為陶寺遺址。
史书记载[编辑]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2],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3],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约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部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亦有觀點認為夏朝之前存在虞朝,《左傳》、《國語》等史書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之句甚多,古籍中可考君主名有數個,虞朝可能不止虞舜一位君主。不過由於歷史久遠,史實與傳說混雜一起,難以考證。
三皇[编辑]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 伏羲、神農、女媧(《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
- 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此外,汉代的纬书中紀錄三皇为天皇、地皇及人皇,是三位天神,這個說法最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了,到了漢代將之寫成書紀錄下來。道教后来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備註:雖然世間流傳各種說法,但現在一般认为天皇燧人氏、地皇神农氏及人皇女娲氏(泰皇伏羲氏)三位。
五帝[编辑]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白虎通義》)
- 黃帝、庖犧(伏羲)、神農、堯、舜(《戰國策》)
- 黃帝、顓頊、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資治通鑒外紀》)
-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4]。(《史記正義》)
另外,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载有“六帝”之说:“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5]
时代始于 约公元前31世纪
时代终于 约公元前21世纪
五帝时代 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开始
①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上古五帝实为氏族部落首领杰出人物,并不是实际君主数量。而部落帝位实行宗亲禅让制。
黄帝(轩辕)、青帝(太昊)、赤帝又叫炎帝(魁隗)、白帝(少昊)、玄帝(颛顼)【五方上帝】
- 注释:因为这些人並非後世所稱之“帝”或“王”,而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帝,所以会有诸多说法。
历史时期
公元前3076年-公元前2029年 根据历史断代工程计算的年代,五帝时代起自公元前3076年神农氏炎帝魁隗(伊耆石年),终自公元前2029年大禹代替商均,共历23帝,延续1047年。
年表[编辑]
五帝时代帝王世系年表
炎帝神农氏世系(公元前3076年——公元前2677年)
序号 国号 帝号 名号
01神农氏炎帝姜魁隗(伊耆石年) 02神农氏炎帝姜临魁 03神农氏帝姜承 04神农氏帝姜明 05神农氏帝姜直 06神农氏帝姜来 07神农氏帝姜里(帝釐) 08神农氏帝姜哀 09神农氏帝姜克 10神农氏帝姜榆罔: 九黎部落首领蚩尤 历十帝,约四百年
黄帝有熊氏世系(公元前2696年——公元前2069年)
序号 国号 帝号 名号
01有熊氏黄帝姬伯荼(号轩辕) 02有熊氏帝休姬厘(姬休) 03有熊氏帝魁姬魁(别号浑沌) 04 金天氏少皞(姬)己挚 05 青阳氏穷奇姬倍伐 06高阳氏颛顼乾荒 07高阳氏帝孺 08高辛氏帝喾姬夋 09高辛氏帝挚 姬挚(别号饕餮) 10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 11陶唐氏帝丹朱 12有虞氏帝舜姚重华 13有虞氏帝商均 历十三帝,约六百三十年
相关记载
中国从秦朝开始,合并、统一祭祀礼仪,“五方上帝大祭祀”、“山川五岳”等大祭祀的传统,据传始于秦始皇,从此结束了混乱的局面。但是,秦朝仅仅是简单合并,由于祭祀礼仪制定中,有很多术士参与,神仙迷信色彩浓厚,祭祀中,等级仍很混乱,以祭山为主,尤其以泰山为最重要。祭祀山川用牛,而祭祀上帝用马,与“周监二代”一样,秦朝祭祀,马比牛更加尊贵,为“第一等”。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士德之瑞,故号黄帝。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注釋[编辑]
- ^ 《堯舜之都》,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 ^ 《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包牺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牺赞》曰:“木德风姓,八封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拾遗记》卷一《春皇庖牺》載:“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居之国,有华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眉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 ^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农氏合称“炎帝神农氏”。《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 ^ 《後漢書》卷40〈班彪列傳下〉註:「五位,五帝也。《河圖》曰:『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紀。』」
- ^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57页。
前任: 青铜时代 |
中國朝代 距今约6000年前-前21世纪 |
继任: 夏 |
|
年份 (BC) |
時代 | 東北區 | 燕遼區 | 雁北區 | 甘青區 | 中原區 | 海岱區 | 兩湖區 | 巴蜀區 | 西南區 | 江浙區 | 嶺南東南區 | |||||||||||||||||||||||||
松花江 黑龍江 |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
遼河以西 內蒙古 |
河北北部 內蒙古 |
西套河套 陝北高原 |
甘肅 青海 |
陝西 渭河 |
山西汾河 北部 |
山西汾河 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東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蘇北 |
山東 | 膠東 | 湖南 | 湖北 鄂東 |
湖北 江漢 |
三峽 重慶 |
漢中 漢水中上游 |
四川 | 雲貴 | 西藏 | 浙東 | 太湖 | 蘇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東部 |
珠江 中上游 |
珠江 三角洲 潮汕 |
東南 沿海 |
台灣 | ||||
9000 以上 |
新石器 早期 |
于家溝 遺址 |
玉蟾岩 遺址 12000- 10000 |
上山 遺址 ?-? |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遺址 10000-5500 |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
||||||||||||||||||||||||||||||
9000 | |||||||||||||||||||||||||||||||||||||
8500 | |||||||||||||||||||||||||||||||||||||
8000 | |||||||||||||||||||||||||||||||||||||
7500 | 彭頭山 7000-5600 |
彭頭山 7000-5600 |
|||||||||||||||||||||||||||||||||||
7000 | 新石器 中期 |
小河西 7000-6200 |
賈湖 7000-5800 |
上山 ?-? |
|||||||||||||||||||||||||||||||||
6500 | 後李 6500-5500 |
城背溪 6500-5000 |
順山集 6500-5500 |
||||||||||||||||||||||||||||||||||
興隆窪 6200-5400 |
甑皮岩 五期 6200-5000 頂螄山 6000-5000 |
||||||||||||||||||||||||||||||||||||
6000 | 左家山 下層 6000-5000 |
磁山 6000-5600 |
裴李崗 6100-5000 |
磁山 6000-5600 |
跨湖橋 6000-5000 |
陳橋 6000-5500 |
|||||||||||||||||||||||||||||||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
高廟 5800-5000 皂市 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
|||||||||||||||||||||||||||||||||||
5500 | |||||||||||||||||||||||||||||||||||||
新樂 5300-4800 |
趙寶溝 5400-4500 |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
雙墩、侯家寨 5300-4500 |
||||||||||||||||||||||||||||||||||
上宅 5300-4700 |
北首嶺 5000-4800 |
上宅 5300-4700 |
李家村 5000-4800 |
||||||||||||||||||||||||||||||||||
5000 | 仰韶(早) 红台 坡下 5000-4300 |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 陽營 4000-3000 |
咸頭嶺 5000-4000 西樵山 4000-3000 |
大坌坑 | 大坌坑 5000-4000 | |||||||||||||||||||||||||||||||
新石器 晚期 |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900-3800 |
白石村 4900-4300 |
柳林溪 5000-4400 |
中子鋪 4780-4000 |
河姆渡 5000-3300 |
馬家浜 5000-4000 |
|||||||||||||||||||||||||||||||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
|||||||||||||||||||||||||||||||||||||
4500 |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
殼丘頭 4500-3500 | |||||||||||||||||||||||||||||||||||
紅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
大溪 4400-3300 |
||||||||||||||||||||||||||||||||||
新開流 4100 |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
||||||||||||||||||||||||||||||||||||
4000 | 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
凌家灘 4000-3300 |
黄鳝嘴 (孫家城) 3800-3500 |
||||||||||||||||||||||||||||||||||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
廟底溝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600 |
大溪 4400-3300 |
崧澤 3900-3300 |
|||||||||||||||||||||||||||||||||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
廟底溝 | 廟底溝 | 屈家嶺 | ||||||||||||||||||||||||||||||||||
3500 |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
薛家崗 3500-2800 |
||||||||||||||||||||||||||||||||
銅石 並用 時期 |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
仰韶(晚) 大司 空村 3500-2900 |
營盤山 3300-2600 |
卡若 3300-2100 |
曇石山 3500-2000 牛鼻山 3000-2000 |
|||||||||||||||||||||||||||||||
屈家嶺 3600-2800 |
峡江 晚期 (魏家 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
良渚 3200-2000 |
拾年山 3200-2300 |
||||||||||||||||||||||||||||||||||
3000 | 左家山 上層 3000-2500 |
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
大灣 4000-1500 石峽 3000-2000 浮濱 1400-800 |
|||||||||||||||||||||||||||||||||
小河沿 2900-2500 |
雪山一 3000-2300 |
阿善 2800-2500 |
點將台 3000-1500 |
張四墩 2800-2400 |
山背 3000-2500 |
||||||||||||||||||||||||||||||||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 3000-2300 |
|||||||||||||||||||||||||||||||||||
2500 | 昂昂溪 3000-2000 |
偏堡子 3000-2200 |
老虎山 2500-2300 |
中原龍山 杏花村 ?-? |
寶墩 (邊堆山) 2700-1700 |
廣富林 2500-1900 |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
鳳鼻頭 紅陶 2500-1500 | |||||||||||||||||||||||||||||
夏家店 下層 {孤竹?} 2200-? |
中原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山東龍山 {東夷?:太昊?、少昊?} 2400-1900 |
|||||||||||||||||||||||||||||||||||
雪山二 2300-1900 |
朱開溝 (石峁) {鬼方?、 獯鬻?、 犬戎?} 2200-1500 |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
陝西 龍山 客省莊二 2300-2000 |
中原 龍山 陶寺{堯?} 2300-2000 |
中原龍山 三里橋、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先夏?} 2200-1700 |
中原 龍山 後崗二{嚳?} 2200-1800 |
後石家河{三苗?} 2400-1900 王灣三[先夏?] 2200-1700 |
錢山漾 2200-2000 |
樊城堆 (筑衛城) 2300-1700 |
||||||||||||||||||||||||||||
2000 | 中原龍山 白燕四 ?-? |
白羊村 2200-2100 大墩子 、禮州 2000-1000 滇池 ?-? |
鬥雞台 2400-1500 |
||||||||||||||||||||||||||||||||||
夏? | 齊家 {羌戎?} 2200-1800 |
老牛坡{夏?} 東龍山{夏?} 1800-1500 |
東下馮 {夏?} |
新砦期{夏?}、 二里頭{夏?} 1800-1500 |
下王崗 {夏?} |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
岳石{東夷?} 1900-1500 |
{百濮} | 盤龍城{夏?} 、白廟{夏?} 1800-1500 |
曲貢 1750-1500 |
馬橋 1800-1200 |
肩頭弄 2000-800 黃土崙 1350-1050 | |||||||||||||||||||||||||
西團山 1300-800 |
大坨頭 {無終?} 1800-1500 |
朝天嘴 1600-1400 |
三星堆 {蜀國?} 1700-1200 |
||||||||||||||||||||||||||||||||||
1500 | 商 | 四壩 {羌方?} 1950-1500 |
劉家 {姜戎?} ?-?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 |
垣曲 商城 {早商} |
偃師商城 {早商} |
二里崗 (小雙橋) {早商} 1500-1300 |
{東夷} |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
{彭國、 庸國、 荊國} |
湖熟 1500-1000 |
吳城 1700-1000 |
萬年 1500-1000 |
||||||||||||||||||||||||
魏營子 {孤竹?} ?-? |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無終?} ?-? |
李家崖 {鬼方?、 獯鬻?、 犬戎?} 1300-800 |
{土方?} | 鄭州商城{早中商}、 邢墟{中商} |
{虎方} (鄂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
{象雄} | 鳳鼻頭 黑陶 1500-0 | |||||||||||||||||||||||||||||
辛店{羌?} 1300-1000 |
周原 {先周} 1100-800 |
箕城 {箕方、 唐方} |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
{淮夷、 人方} |
陳莊 {蒲姑}、 纪王崮 {奄國} 1300-1000 |
{萊夷} | |||||||||||||||||||||||||||||||
1000 | 西周 | 高台山 ?-? |
夏家店 上層 {東胡?} ?-? |
琉璃河 {燕國} 1000-771 |
豐鎬 {西周} 1000-771 |
{北戎、 白狄、 赤狄} |
侯馬 {晉國}、 李家窯 {虢國}、 {虞國} |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
上蔡 {蔡國}、 平粮台 {陳國} |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衛國} |
商丘 {宋國} |
{淮夷}、 梁王城 {徐國} |
臨淄 {齊國}、 曲阜 {魯國} 1000-771 |
歸城 {萊夷}、 莒縣 {莒國} |
安居 {鄂國} |
遼瓦 店子 {楚國}、 {申國、 庸國} 1000-771 |
{苴國、庸國} | 十二橋 金沙 {蜀國?} 1200-700 |
{百越} | {越國} | {百越} | {百越?} | {百越?} | ||||||||||||||
寺窪{羌?} 1000-750 卡約{羌?} 900-600 |
{夜郎、 滇國、 邛都、 筰都、 昆明、 巂} |
{吳國} | {淮夷} | {群舒} | {揚越} | {干越} | 十三行 1000-0 | ||||||||||||||||||||||||||||||
東周 春秋 |
{肅慎、 夫餘} |
{濊貊、 高夷} |
{東胡、 山戎} |
東周 春秋 770-403 |
{義渠、 婁煩、 林胡} |
<東周春秋> 770-403 |
{巴國} | {蜀國} | <東周春秋> 770-403 |
{百越} | |||||||||||||||||||||||||||
500 | {羌、 西戎} |
{西甌、 雒越} |
{南越} | {東甌、 閩越} | |||||||||||||||||||||||||||||||||
東周 戰國 |
<東周戰國> 402-221 |
<東周戰國> 402-221 | |||||||||||||||||||||||||||||||||||
秦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
0 | 西漢 | <西漢> 202-AD 8 |
<西漢> 202-AD 8 |
||||||||||||||||||||||||||||||||||
年份 (BC) |
時代 | 松花江 黑龍江 |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
遼河以西 內蒙古 |
河北北部 內蒙古 |
西套河套 陝北高原 |
甘肅 青海 |
陝西 渭河 |
山西汾河 北部 |
山西汾河 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東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蘇北 |
山東 | 膠東 | 湖南 | 湖北 鄂東 |
湖北 江漢 |
三峽 重慶 |
漢中 漢水中上游 |
四川 | 雲貴 | 西藏 | 浙東 | 太湖 | 蘇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東部 |
珠江 中上游 |
珠江 三角洲 潮汕 |
東南 沿海 |
台灣 | ||
東北區 | 燕遼區 | 雁北區 | 甘青區 | 中原區 | 海岱區 | 兩湖區 | 巴蜀區 | 西南區 | 江浙區 | 嶺南東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