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下水(英語:offal)又叫“×杂”(如“猪杂”、“牛杂”),廣義上一般指动物内脏,或泛指除去肌肉以外的其他动物器官,狹義指豬腸和豬肺。名稱來源推測可能自英文haslet soup(動物內臟湯),变成日語外来语ハススープ再经过日据时期的台語音译轉變而來,也有內臟位置或「雜碎」一字的諧音的說法,並無絕對定論[1]。
因各地的风俗及饮食文化不同,下水的具体所指范围也有很大不同。而且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下水的地位也有巨大差异:有些文化中(比如伊斯蘭文化和猶太文化),动物肉以外的所有器官都在应抛弃的废物之列;而另一些文化中,下水则可能是比肉类更有价值的食品。
有时下水也被称为杂碎,但杂碎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相對于下水,“上水”為豬腰和豬肝,客家菜有一味薑絲大腸。
歐洲[编辑]
不是只有華人才吃動物內臟,在歐洲的某些地區,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的小腸、大腸(通常都是猪的)、脚掌及心肺肝腎等器官都是正常食材之一。像例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傳統豬肉料理多羅千卡 (Tlačenka)以及波蘭的傳統豬肉料理薩爾載松(salceson)都有豬內臟的成份。
分类[编辑]
参见[编辑]
相關連結[编辑]
- ^ 劉建仁. 下水湯(ha⊦-sui`-t‘ŋ)──(鷄內臟的湯).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2014-08-16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