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東魏
534年-550年
西魏・東魏・梁.PNG
棕色部份為東魏疆域
京城
陪都晋阳
君主孝靜帝元善見
兴衰
• 534年11月8日
高歡擁立元善見為帝
• 550年6月7日
元善見高洋所廢
面积100萬平方公里(550年)
前身
继承
北魏
北齊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前17世纪

前17—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
前770—前256年
春秋 前770—前476年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前221—前207年
西楚 前206—前202年

前202

220年
西汉 前202—9年
9—23年
更始政權 23—25年
东汉 25—220年
三国
220—280年

220—266年
蜀漢
221—263年

229—280年

266—420年
西晋 266—316年
东晋
317—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439年



420

589年
420—479年 北魏
386—534年
479—502年
502—557年 西魏
535—557年
东魏
534—550年
557—589年 北周
557—581年
北齐
550—577年
581—619年
618—907年
武周 690—705年




907

979年
後梁
907—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979年

(契丹)

916—1125年

西辽
1124—1218年
後唐
923—937年
後晉
936—947年
後漢
947—951年
後周
951—960年

960

1279年
北宋
960—1127年
南宋
1127—1279年
西夏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大蒙古國 1206—1635年
1271—1368年
北元 1368—1388年
1368—1644年
南明 1644—1662年
後金 1616—1636年
1636—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歷史[编辑]

北魏孝武帝为对抗权臣高歡逃奔关中后,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东魏開始。

東魏自始,便是霸府政治權臣高欢架空皇帝掌控整个政局。高歡於公元547年病死,其权势由長子高澄所繼承。随即发生大将侯景叛投西魏的事件,但被高澄所平定。高澄权倾人主,曾命手下崔季舒打孝静帝三拳。后来孝静帝君臣图谋高澄,事泄,高澄指责身为皇帝的孝静帝要造反,虽然当时与孝静帝和解,但隨即幽禁孝静帝并诛杀参与图谋的大臣。公元550年,當二十七歲的孝靜帝以為高澄遇刺身亡、自己可以親政時,随即被高澄之弟高洋所廢,東魏亡。東魏只有孝靜帝元善見一个皇帝,用四個年號,共十六年。東魏由北齊取代。

東魏時期的藝術創作仍以佛教為主要啟發。位於泰山神通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造塔寺,可能建於東魏一代。此時期的佛雕較北魏時期渾厚。[1]

行政區劃[编辑]

君主[编辑]

南北朝·北朝·东魏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寝
孝静皇帝
(北齐文宣帝高洋谥)
元善见
(禅位于北齐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
524年551年 534年550年 天平 534年537年 邺西漳北(今河北省磁縣)
元象 538年539年
兴和 539年542年
武定 543年550年

圖片[编辑]

參见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東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来源[编辑]


前朝
南北朝北魏
中国朝代 后朝
南北朝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