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 |
國家 |
![]() |
---|---|
开播日期 | 1940年12月30日 |
口號 | 朝夕相伴,声声不息(2010年至今)[1] |
总部 |
![]() |
廣播範圍 | 亚太地区 |
持有人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成立日期 | 1949年12月5日 |
原名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
无线广播频道 | 17条 |
数字广播频道 | 4条(已全数停播) |
数字电视频道 | 1条 |
呼号 | 中国之声(对外) |
官方网站 |
www![]()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語:China National Radio,CNR;旧译“Central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简称央广或中央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广播电台之一,开播于1940年12月30日,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隸屬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在中国拥有听众超过7亿,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现办有17套无线广播频道,全天累计播音324小时。拥有目前“中国广播网(央广网)”、“中国民族广播网”、“你好台湾网”网站,另外开设1套数字电视频道。此外,还主办了《中国广播》杂志、《中国广播报》等平面媒体,设有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等机构。
目录
历史[编辑]
新华广播电台[编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诞生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7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国军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延安台一直坚持播音到14日中午。14日晚上,延安台开始在陕北瓦窑堡好坪沟的观音庙播音。20日晚,延安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2]28日晚,陕北台在播出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后,连夜离开好坪沟,这是第一次转移。其后又转移到邯郸等地。
1949年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北平播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後又改名“北京新華廣播電台”。
建国初期[编辑]
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向全國現場直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實況。同年12月5日,再度更换呼号,新呼号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规定了广播宣传的三项任务: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同时,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使各地基层干部和群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了一定保证。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开播;同日起采用《东方红》(开头两小节的编钟版本)作为广播开始曲,同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外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呼号播音,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开播,后更名《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是《全国新闻联播》的前身。后又陆续开播《自然科学讲座》《社会科学讲座》《对少年儿童广播》《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节目。
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正式播音,这是央广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的开始。同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节目正式播音。
1951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体育比赛篮球、排球比赛大会举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比赛实况,这也是新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广播体育比赛实况。同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12月1日起,中央台和地方台开办《广播体操》节目,播送专门为这套体操配制的乐曲、口令。此后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广播体操》作为一个固定节目,每天播放两次。1954年起先后播放了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第六套广播体操的乐曲和口令。
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对台湾广播;后分为两套节目,即现今的中华之声和神州之声。
1955年3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并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首都广播部,但仍保留原呼号。同年4月,《对农村广播》节目开播,同年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档体育节目《体育谈话》。1961年1月1日,北京台重新独立建台。1978年5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分拆并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58年9月,位于北京复兴门外的广播大厦建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迁入办公。该大楼目前属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1960年12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停播民族语言广播节目,1961年4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同步转播中国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比赛-------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971年5月-1973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恢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同时开办了哈萨克语广播。
1974年10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提供调频广播。
1976年7月5日起,原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呼号的对东南亚华侨广播的普通话及四种方言节目改用“北京广播电台”呼号,1978年6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合办的《广播电视节目报》创刊,同年10月21-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连续向国内外报道首都和全国各地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集会、游行活动。
改革开放后[编辑]

1978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播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980年10月23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布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恢复为1940年12月30日的通知。
1981年1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广播节目报》创刊,同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台举办首次“全国广播剧展播月”。1981年3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前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复播并改用调频90.0兆赫播音,同年12月1日该频率开始立体声播音,此前已在1960年开播,通过中波1000千赫面向北京地区广播,文革时期停播。1982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整点开设新闻节目。1985年起第三套节目更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同年《广播节目报》更名《广播之友》,1986年起再度更名为《中国广播报》。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前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播”开播。
1994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改版,不再以重播第一套节目的内容为主,开始主打经济、科技信息、生活服务为主的节目,同年6月18日起第七套节目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1998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迁入新业务大楼[3]。搬入新业务大楼后,调谐信号由编钟版《东方红》改为基于前六个音符的编钟版《义勇军进行曲》。同年8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注册域名www.cnradio.com[4],1999年8月1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调频101.8兆赫节目,对北京广播,主打民族语言节目。[5]
200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开通[6],同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原有的第四套节目的基础上开播了第八套节目,是民族之声的前身。[7]
200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工作务虚会在北京通州召开,会议提出了“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总体改革思路。根据“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狠抓落实”的改革原则,台分党组决定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对八套节目进行全面改革,推出面向受众、适应市场的专业化频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强调服务性的第二套节目由于专业化诉求较高,与第三、七套节目一起确定为最先启动频率专业化改革的频率之一。
最先开始改版的华夏之声、二套、三套节目于2002年10月28日、11月18日、12月2日相继改版,第二套、三套改版后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2003年10月1日起华夏之声分拆成普通话频率和双语频率)[8][9]
2003年6月16日早上5:55分起,第四套节目全新改版+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新的都市之声沿用调频101.8兆赫[10]对北京地区广播,全天播音19小时,同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改版,改版后经济之声停播了和经济、财经无关的节目,每天播出40节的《财经快报》,12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改版,在原有节目基础上加设假日版节目。12月29日、31日,第五套、六套、八套节目陆续改版+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
2004年1月1日早上3:55分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并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采用梅花三弄作为频率ID,同年8月18日开播第九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这一频率使用中波747千赫面向北京地区广播(2006年9月28日起文艺之声开始采用调频106.6兆赫同步播音),同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条电视频道“家庭健康”开播(2012-2019年为央广健康)。
2005年7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电台---银河台开播[11],主打集娱乐、资讯、知识、情感、教育节目为一体的网络时尚元素旗舰。节目制作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模式,内容、形态、风格、理念等方面均立足于网络特点,符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为突出网络传播的贴近性,亦对青少年受众的文化生活习惯专门打造娱乐节目。
2007年12月24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始24小时播出,2008年8月4日-8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奥运服务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奥运之声”,使用中波1053千赫对北京播音,奥运闭幕后,中国之声开始试行新时间表,向纯新闻广播迈进。
2009年1月1日清晨3:55分起,原中波1053千赫重新播音并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同年3月1日民族之声的藏语节目独立成一套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同年3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交通运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播放4节合办的交通信息类栏目,中国广播网开始提供和交通运输部网站直接对接提供最新的公路气象、路况及水上交通信息,10月28日再度推出中波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通过中波747千赫对北京广播,同年中国广播网两次大改版,突出“最大中文音频库”理念。
2010年4月28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用全新品牌标识,新标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全称的首字母CNR为创作元素,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梁柱,坚实有力,具备很强的力量感和权威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国家电台的身份相适应,标识的颜色为大气庄重的中国红。标识造型现代、简洁、严谨,符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机构特点;颜色大方醒目,使用时,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文文字一同出现,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同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QVC合作,开播第二套电视频道“央广购物”,同年11月17日起,民族之声的维吾尔语广播节目独立出一套全新的广播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广播”,同年12月16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改版并开始24小时播出,同年12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第一位国家总理级“特别嘉宾”参与直播了中国之声特别节目《重返灾区——中国之声温暖行动》,亦亲自主持了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70周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和座谈会嘉宾合影留念。
2011年11月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开播,同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普通话版和双语频率版合并。
2012年6月26日,中国交通广播的前身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开播,同年9月26日,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017年7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停播,同日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典音乐广播”。
2018年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入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原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但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12]。
2019年9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華夏之声停播,同日更名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灣區之聲”。
服务[编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共有广播节目17套与数字电视节目1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共使用9种语言对全国广播,是一个多语言广播电台[註 1],广播节目每天播音300个小时以上,17套节目全部上星播出(中国交通广播仅转播北京版)。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央广还会启动国家应急广播的播出。[13]
旗下广播频道[编辑]
- 第一套(CNR-1):中国之声,以新闻节目为主,对全国广播的普通话综合性节目,开播于1940年12月30日。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大部分时段为直播节目,星期二凌晨2:05-4:25检修(2007-2011年前为星期二凌晨1:35-3:55,2004年前在星期二下午14:05-16:55检修(北京地区除外))。
- 第二套(CNR-2):经济之声,对全国广播频率之一,主打财经资讯,开播于1951年。全天24小时播音,也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星期二0:05-4:55检修。(2001年前在星期三/星期五的14:05-17:55检修)。
- 第三套(CNR-3):音乐之声,对全国广播频率之一,主打音乐节目,全天播音18小时(5:55-次日凌晨0:05),星期二下午14:05-16:55检修。
- 第四套(CNR-4):经典音乐广播,原都市之声,以经典歌曲和古典音乐为主,使用普通话播音,透过中央广播电视塔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FM101.8MHz);全天播音20小时(4:55-次日凌晨1:05),星期二下午13:05-16:55检修。
- 第五套(CNR-5):中华之声,对台湾以及东南亚广播的新闻综合频率,使用普通话播音;全天播音20小时(4:55-次日凌晨1:05)。
- 第六套(CNR-6):神州之声,对台湾的和东南亚的方言文艺频率,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播音;全天播音18小时(5:55-次日凌晨0:05)。
- 第七套(CNR-7):大湾区之声,前身為「华夏之声」。2019年9月1日更名至今;使用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客家话播音,对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播,华夏之声在香港之声开播后已将原普通话频率和双语频率2套节目整合为1套节目播出;全天播音22小时(4:55-次日凌晨2:05,星期二14:05-16:55检修)港澳及珠三角地区可以通过MW1215、FM101.2MHz 收听。
- 第八套(CNR-8):民族之声,2000年12月25日开播,早期使用蒙古、哈萨克、朝鲜、藏、维吾尔五种民族语言播出,在藏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广播独立播出后,使用蒙古、朝鲜2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北京地区可以通过MW1143千赫收听,每天播音18小时(4:55-23:05)。
- 第九套(CNR-9):文艺之声,2004年8月18日开播,早期使用中波747千赫覆盖北京,2006年9月28日开始通过调频106.6兆赫播音,以文娱节目为主,普通话播音,全天播音22小时(4:55-次日凌晨2:05),星期二下午13:05-16:55检修。
- 第十套(CNR-10):老年之声,2009年1月1日开播,前身是在2008年奥运期间开播的奥运之声,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打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使用普通话播音;使用MW1053千赫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每天播音22小时(4:25-次日凌晨2:05),星期二下午14:05-16:55检修。
- 第十一套(CNR-11):藏语广播,最早是民族之声1950年5月22日开办的藏语节目,2009年3月1日,从民族之声分拆,每天播音18小时,使用藏语衛藏方言、藏語康方言、藏語安多方言播音;2010年增加了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新闻综合节目各2小时,可以通过MW1098KHz收听(分时段播出),全天播音18小时(5:55-次日凌晨0:05)。
- 第十二套(CNR-12):阅读之声,前身是于2009年10月28日开播的娱乐广播,2013年起开始主打有声阅读节目,2019年10月21日改为现名,使用MW747千赫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每天播音21小时(4:55-次日凌晨2:05),星期二下午13:05-16:55检修。
- 第十三套(CNR-13):维吾尔语广播,其前身是民族之声在1956年12月10日开播的维语节目,2010年12月17日,维语节目分拆出民族之声并独立出一套频率。北京可以通过MW1098KHz收听(分时段播出),乌鲁木齐可以通过FM90.6MHz收听,全天播音18小时(7:55-次日凌晨2:05)。
- 第十四套(CNR-14):香港之声,于2011年11月7日开始在香港地区试播,2012年9月19日正式开播,可通过MW675KHz、FM87.8MHz收听,使用普通话+粤语全天24小时播音,该频率亦在深夜时段有重播大湾区之声的潮州话、客家话节目,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仅限FM87.8MHz以及央广官方网络直播,MW675KHz及香港电台第六台网络直播则不设检修时段。)。
- 第十五套(CNR-15):中国交通广播,2012年6月21日开始试播,6月26日正式开播,开播时名称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2017年1月1日改为现名。使用普通话播音,信号覆盖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和湖南省全境。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收听频率为FM99.6,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收听频率为FM101.2,湖南省收听频率为FM90.5,全天24小时播出(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逐步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以出行服务、资讯、脱口秀和流行歌曲为主要内容,逢整点播出《应急快讯》。
- 第十六套(CNR-16):中国乡村之声,2012年8月27日开始试播,9月26日正式开播,频道呼号“中国乡村之声”,使用普通话播音。是中国国家对农广播和全国性对农公益广播。北京地区以及周边的听众可以通过中波720千赫收听,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24小时播出(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
- 第十七套(CNR-17):哈萨克语广播,前身是民族之声在1971年5月1日开播的哈语节目,2015年1月1日,分拆出民族之声,全天播音18小时(7:55-次日凌晨2:05)。
- 国家应急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省一级电台和市一级电台联合开办的临时应急电台,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将进行广播。2013年雅安地震后的4月22日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播音,采用短波广播,播出频率为SW9800千赫和SW12000千赫,同时在目标区有调频发射。
旗下电视频道[编辑]
- 央广健康:原名为“家庭健康”频道,2004年11月28日开播,播放各类医疗健康节目。是央广开播的第一条电视频道。2019年7月1日零时起,该频道终止播映。
- 央广购物:2010年6月开播,是央广与美国电视购物频道QVC合作开办的频道,播放电视购物节目。
传送[编辑]

收听方式[编辑]
调频广播方面,目前大部分由各地市的广电部门组织中继,各地频率不同。通常都是先使用卫星天线接收下来,而后转化为调频信号输出。覆盖范围是中国大陆各地市的中心区域,在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地也有专门为台湾外岛地区广播的调频频率覆盖。调频的频率一般是固定的。
中波广播方面,当前大部分是由各地市的广电部门组织中继,各地频率不同。接收与发送的原理、覆盖范围与调频相似。但特别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还会通过在部分城市的直属大功率发射台使用中波对第一、二套等节目进行全国中波覆盖。同时中波还被设在福建的大功率中波站转播,用于对台湾地区广播。中波的播出频率一般是固定的。
短波广播方面,现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1、 2、 5、 6、 8、 11、 13、 17套节目有短波广播,目的是为了实现大范围或者远距离覆盖。短波广播站分布在北京、青海格尔木、内蒙古海拉尔、山西灵石、广西南宁、河北石家庄、西藏拉萨、陕西咸阳、陕西宝鸡、甘肃合作、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各个短波发射台通过卫星天线接收下来后,使用各个方向的定向天线发送短波,从而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播,发射功率为100KW或150KW。短波播出的频率是不固定的,通常会在每年3月和10月进行调整。其覆盖范围包括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在深山或者在海上,都可以用短波接收到节目。
此外,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卫星方式收听中央台全部节目。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在“亚太6号”和“中星6B”上播出,可覆盖亚太地区。
合作播送[编辑]
- 闽南话广播协作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0年发起创立,现拥有海峡两岸二十余家闽南语电台成员台。
- 目前建立了全球华语广播网,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知名节目[编辑]
- 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之声每天早上6:30-7:00播出,遵照国家广电总局、中宣部之命令,全国各地方广播电台新聞或綜合頻道同时转播,中国乡村之声亦同步转播,为迁就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听众,这一节目也会在7:00-7:30于经济之声重播。
- 新闻纵横:中国之声自1994年10月1日起于星期一至五早上7:00-7:20直播,原为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2008/2010年两次扩版,现时该节目于每天7:00-9:00播出,节目内容以综合新闻为主,但舆论监督环节仍然保留,该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终身荣誉。
- 新闻进行时:原名《央广新闻》。中国之声自2008年10月8日起将原《新闻直播间》更名而来的大时段滚动新闻节目,每天9:00-12:00、13:00-18:30播出,每逢半点更新一次,期间还有记者连线,时事评论等。
- 全国新闻联播:中国之声每晚18:30-19:00播出,各地方广播电台綜合或新聞頻道自由參加转播,中国乡村之声同步播出。
- 小喇叭:中国之声星期一-六20:00-20:30播出的儿童节目,部分地方台会转播该节目。
- 千里共良宵:中国之声著名的午夜音乐、情感类节目,由1999年开播的子夜星河以及2005-2009年播出的神州夜航合并而来,2004-2008年起逢星期六日于中国之声晚间时段播出,自2008年奥运后起改为每天凌晨0:00-2:00播出。
-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前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国播出的农业教学广播节目《对农村广播》,1999年4月21日开播,现时每天清晨4:30—5:00在中国之声播出,现时更名为致富快车。
- 国防时空:星期一-五6:00-6:30,星期六日6:15-6:25在中国之声播出,主要以台海、周边国家和热点军事新闻以及评论为主)
- 全球华语广播网:中国之声自2007年11月26日起开播的午间新闻节目,每天12:00-13:00播出,主要播出国际新闻。
已停播节目(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编辑]
- 午间半小时:1987年开播,每天中午12点播出,为午间新闻性专题栏目,2001年1月1日起扩版,更名为《午间一小时》,2004-2007年底改为播出《第一报告》(该节目仅在星期一至五播出),2007年底起开始以《全球华语广播网》取代[14][15]
- 天地喜洋洋:星期六日下午时段播出,以小品/相声/点播歌曲/笑话/答题闯关/有奖竞猜内容为主,2004-2008年在中国之声播出。
- 娱乐新干线:星期六日上午时段播出,以中、青年听众为主要受众群体。及时报道最新、最快的音乐、影视、文化等方面的资讯,介绍新人物、新创作、新发行、新出版、新放映的听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为听众提供发表艺术见解的平台,与听众展开互动。突出娱乐性、欣赏性、参与性,兼具一定的新闻性。1999-2007年在第一套节目(2004年更名中国之声)播出。
- 名人文化城:以文艺、文化界名人访谈为主的节目,2004-2006年在中国之声播出,早期安排于凌晨时段播出,后提前至白天时段。
- 旋转剧场:以广播剧、广播小说、处境喜剧、电视剧录音剪辑为主,2004-2008年在中国之声凌晨时段播出(2006年后更名为午夜剧场,2011年后节目复播后更名为《纪录中国》)
- 晚报浏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四十多家晚报媒体共同打造的读报节目,1997-2008年在第一套节目(2004年更名中国之声)播出。
直属企业[编辑]
-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隶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年课余表演团体,创建于1951年7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童声合唱团,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高水平的少年儿童课余表演团体。
-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创建于1988年9月。
- 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 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创建于2012年,由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历任台长[编辑]
注释[编辑]
- ^ 当前,以普通话播音的频道有CNR-1、CNR-2、CNR-3、CNR-4、CNR-5、CNR-6、CNR-7、CNR-9、CNR-10、CNR-12、CNR-14、CNR-15、CNR-16;以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播音的频道有CNR-7、CNR-14;以闽南话、客家话播音的频道为CNR-6;朝鲜语、蒙古语播音的频道为CNR-8;以藏语 (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 )播音的频道为CNR-11;以维吾尔语播音的频道为CNR-13;以哈萨克语播音的频道为CNR-17。另国家应急广播会根据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情况使用当地通行的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部分时段的广播(例如2013年雅安地震时会使用四川话播放应急小版块。)但因此为非常态广播,固不列入广播语言数量当中。
参考文献[编辑]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品牌口号. 中国广播网. [2013-04-29].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 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 一九四〇——一九四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5年: 94 (中文(简体)).
- ^ 回望央广_央广网. www.cnr.cn. [2019-08-15].
- ^ 点击蓝色梦想. web.archive.org. 2019-03-18 [2019-03-20].
- ^ 中央台维语广播的回顾与展望. web.archive.org. 2007-01-07 [2019-06-14].
- ^ 点击蓝色梦想. web.archive.org. 2019-03-18 [2019-03-20].
- ^ 立足中央 为对象听众服务. web.archive.org. 2007-03-03 [2019-03-20].
- ^ 财经广播的专业化之路. web.archive.org. 2007-11-09 [2019-03-18].
- ^ 唱响音乐之声. web.archive.org. 2007-11-09 [2019-03-18].
- ^ 1999年8月1日,调频101.8兆赫开播,全天播音18小时30分钟(5:25-次日凌晨0:05,后期调整到4:55-次日凌晨0:05,星期二13:05-16:55检修),主打民族语言广播,第八套节目开播后调频101.8兆赫作为第八套节目在北京的替补频率,直至2003年6月16日都市之声开播为止。(第八套节目在北京使用中波1143千赫播音)[1]
- ^ 中国广播网银河网络电台开通. web.archive.org. 2005-12-02 [2019-07-09].
- ^ 驱动之家. 我国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等撤销建制. 驱动之家.
- ^ 朱虹. 国家应急广播首个定向应急频率开播_中国广播网.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将全面改版
- ^ 央广《中国声音中国年》特别节目吸引1552万人次互动 创广播新媒体互动纪录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