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第二十届 (2022年10月至今) 组成人员 | |
总书记 | 习近平 |
---|---|
常委(7) | 习近平、 李 强、 赵乐际、 王沪宁、 蔡 奇、 丁薛祥、 李 希 |
委员(24) | 丁薛祥、 习近平、 马兴瑞、 王 毅、 王沪宁、 尹 力、 石泰峰、 刘国中、 李 希、 李 强、 李干杰、 李书磊、 李鸿忠、 何卫东、 何立峰、 张又侠、 张国清、 陈文清、 陈吉宁、 陈敏尔、 赵乐际、 袁家军、 黄坤明、 蔡 奇 |
机构概况 | |
上级机构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机构类型 | 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
授权法源 | 中国共产党章程 |
常设机构 |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
办事机构 |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 |
联络方式 | |
总部 | |
实际地址 | 北京市中南海等地 |
![]() |
中国共产党 |
---|
历史 - 章程 - 组织 - 领导 |
十九大 → 二十大 → 二十一大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
政治 |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召集[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其职权由党代会转移到中央委员会,再转移到中央政治局,最后转移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即党代会职权实现了三次转移,因前三者均无常设机构履行其职能[2]。
中共中央政治局从1927年5月的五届一中全会开始设立。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规定: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只能單數成員、不能雙數成員,因為要內部投票[3]。中央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军各机构则是它的办事机构和执行部门[4]。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称“中央政治局委员”或“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般都在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国家机构、中共中央各部门或各省市党政机关担任主要职务,按惯例可以被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提名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5];省部级正职人选也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6]。中央政治局常委属于国家级正职的一级领导职务,而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补委员属于二至三级干部[7]。
自1982年中共十二大废除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开始,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排名按简体中文姓氏笔画为序,不同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书记处按担任者党内地位排名。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央政治局没有设置候补委员职位。
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规定,所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每年要向中共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8]。2018年3月,所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首次向中共中央和总书记习近平书面述职[9]。
职权[编辑]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行使以下职权[10]:
- 召集并主持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决定提请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的问题和事项。
- 讨论和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事项。
-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决定给以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的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决定开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党籍。
- 按照有关规定推荐、提名、任免干部;决定对有关党的领导干部的处理处分事项。
- 研究决定其他应当由中央政治局决定的重大问题和事项。
推选程序[编辑]
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条件一般是64周岁以下正部长级以上干部和军队正大军区职干部[11]。政治局与其它中央党组织一样,采用“等额选举”推选其成员[12]。
此外,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推荐、考察、提名工作,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进行[13]。
胡錦濤執政時期,政治局委員的推選方式是通過黨內民主推薦程序,中共中央對作為政治局委員候選人約200名中央委員進行不公開民意調查,最終在全國代表大會上制訂候選人名單。習近平執政後改為由總書記對候選人進行面談和調查研究的方式推選政治局委員[14]。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起,除常委外,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般兼任下列职务,(或由下列领导职务产生):
-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排名第一)(2017年中共十九大起)、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政法委书记
- 国务院副总理(全体)
- 中央军委副主席(全体)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排名第一)
- 全国政协副主席(排名第一)
-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市委书记,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省委书记,以及重要的战略性省级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新疆的党委书记
-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 其他中央认为应当入局的领导职务
现任政治局委员[编辑]
常务委员[编辑]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2022年10月23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选举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排名顺序按党内的资历和地位,有严格规定与含义。
排名 | 肖像 姓名 |
党职 | 公职 | 全国人大选区 | 党代会选区 | 分工 |
---|---|---|---|---|---|---|
1 | ![]() 习近平 |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军委主席 |
国家主席 国家中央军委主席 |
江苏 | 广西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总指挥 主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2 | ![]() 李 强 |
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书记 |
国务院总理 | 云南 | 上海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 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
3 | ![]() 赵乐际 |
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四川 | 內蒙古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
4 | ![]() 王沪宁 |
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政协党组书记 |
全国政协主席 | 贵州 | 贵州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
5 | ![]() 蔡 奇 |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1) 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书记 中央总书记办公室主任 |
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 | 青海 | 北京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 |
6 | ![]() 丁薛祥 |
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副书记 |
国务院副总理 (排名第1) |
辽宁 | 中央和国家机关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主任 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组长 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组长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组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组长 |
7 | ![]() 李 希 |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委书记 |
福建 | 广东 |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
一般委员[编辑]
姓氏笔画数 | 肖像 姓名 |
党职 | 公职 | 分工 |
---|---|---|---|---|
3 | ![]() 马兴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新疆兵团党委第一书记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 |
4 | ![]() 王 毅 |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 ||
4 | ![]() 尹 力 |
北京市委书记 | ||
5 | ![]() 石泰峰 |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统战部部长 |
全国政协副主席 | |
6 | ![]() 刘国中 |
国务院党组成员 | 国务院副总理 | |
7 | ![]() 李干杰 |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组织部部长 |
||
7 | ![]() 李书磊 |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宣传部部长 |
||
7 | ![]() 李鸿忠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
7 | ![]() 何卫东陆军上将 |
中央军委副主席 | 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
7 | ![]() 何立峰 |
国务院党组成员 | 国务院副总理 | |
7 | ![]() 张又侠陆军上将 |
中央军委副主席 | 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军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
7 | ![]() 张国清 |
国务院党组成员 | 国务院副总理 | |
7 | ![]() 陈文清 |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法委书记 |
||
7 | ![]() 陈吉宁 |
上海市委书记 | ||
7 | ![]() 陈敏尔 |
天津市委书记 | ||
10 | ![]() 袁家军 |
重庆市委书记 | ||
11 | ![]() 黄坤明 |
广东省委书记 |
历届政治局成员[编辑]
第三届[编辑]
-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产生的中央局,由5名委员组成。
第四届[编辑]
第五届[编辑]
第六屆[编辑]
|
第七届[编辑]
- 中共七届一中全会(1945年6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3名委员组成:
|
第八届[编辑]
-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1956年9月28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
|
- 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为政治局委员。
- 彭德怀、张闻天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林伯渠于1960年5月病逝,罗荣桓于1963年12月病逝,柯庆施于1965年4月病逝。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真、陆定一于1966年5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1966年8月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补选陶铸、陈伯达、康生、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政治局委员,补选李雪峰、谢富治、宋任穷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2名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
|
- 张闻天(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乌兰夫于1966年8月被打倒,彭德怀(已于1959年8月遭到批判)于1966年12月被打倒,薄一波、陶铸、邓小平、刘少奇、李井泉于1967年1月被打倒,宋任穷、谭震林于1967年8月被打倒,贺龙于1967年9月被打倒,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1967年“二月逆流”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其功能由中央文革碰头会取代。
-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九届[编辑]
-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4月28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
- 陈伯达于1970年9月被隔离审查,李雪峰于1971年1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林彪、叶群于1971年9月坠机身亡。
- 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于1971年9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谢富治于1972年3月病逝。
- 陈伯达、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李雪峰于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届[编辑]
-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1973年8月30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1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
|
- 邓小平于197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担任政治局委员。
- 董必武于1975年4月病逝,康生于1975年12月病逝,周恩来于1976年1月病逝。
- 邓小平于1976年4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 朱德于1976年7月病逝,毛泽东于1976年9月病逝。
-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于1976年10月被隔离审查,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 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十一届[编辑]
-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1977年8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由23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
- 苏振华于1979年2月病逝。
-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选举赵紫阳、彭真为政治局委员。
-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去其政治局委员职务。
- 陈永贵于1980年9月被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实际上丧失政治局成员地位。
第十二届[编辑]
-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1982年9月13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
- 廖承志于1983年6月病逝。
- 1985年9月22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韦国清、李德生、宋任穷、张廷发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请求;24日,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
第十三届[编辑]
- 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1987年11月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17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
第十四届[编辑]
- 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1992年10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0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
第十五届[编辑]
- 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1997年9月19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2名委员、2名候补委员组成:
|
- 谢非于1999年10月病逝。
第十六届[编辑]
- 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2002年11月1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4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组成:
|
第十七届[编辑]
- 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2007年10月22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
第十八届[编辑]
-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2012年11月1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
- 孙政才于2017年9月被开除党籍,其政治局委员职务自然撤销。
第十九届[编辑]
- 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2017年10月25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组成:
|
第二十届[编辑]
-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2022年10月23日)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由24名委員組成:
|
参考文献[编辑]
- ^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2条:“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 ^ 党内监督的基础.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 ^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兼谈毛泽东核心地位怎样确立. 人民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 ^ 詹中原. 中共黨政的互動關係.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3-02-27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2).
各級單位中,黨委的地位高於一切。中央政治局是全國最高領導機構,黨政軍各機構則是它的辦事機構和執行部門。黨通過政治局領導全國。在地方,省黨委會是全省的最高領導機構,省長只是第一副書記,省委書記才是地方的最高決策者。
- ^ 全国十届政协拟提名主席人选1名 副主席人选24名. 搜狐.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应该管好省部级高官. 新浪. 2006-11-11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关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意见.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1).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 观察者网 (北京). 新华社.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中文(简体)).
-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产生方式. 求是网. 2011-12-06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方绍伟. 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制度研究. 孝德文坊.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1).
九人中常委”的第四个特征带有更多的历史痕迹,这就是中常委选举制度上的“提名酝酿特征”。中共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治局和中常委,然后再从中常委中选出总书记,再由中常委提名表决中央书记处人选。中共的党内选举禁止西方的“竞选”,“差额选举”只用于地方党组织的委员和代表,中央党组织和地方党委书记一律采用“等额选举”(包括政治局、中常委、中纪委、地方各级党委和纪检委正副书记)。
- ^ 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记. 2012-11-15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1).
- ^ Raising the Curtain on China’s 20th Party Congress: Mechanics, Rules, “Norms,” and the Realities of Power. Asia Society. [202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英语).
-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社. 2022-10-23 [2022-10-23].
- ^ 中共四大选出的新领导机关.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0).
- ^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 ^ 中共中央机构沿革概要. 2012-03-23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 ^ 中共第六届历次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2).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 政治局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中央政治局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