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
Zhongguo Tongmenghui | |
---|---|
中國同盟會 中国同盟会 | |
![]() | |
其他名称 | Chinese United League, Chinese Revolutionary Alliance, United Allegiance Society |
国家 | ![]() |
领导人 | Sun Yat-sen, Song Jiaoren |
成立 | 1905年8月20日 |
解散 | 1912年8月25日 |
合并的组织 | Revive China Society, Guangfuhui |
后继 | Kuomintang |
意识形态 | Republicanism Mínshēng Anti-Qing sentiment |
重大攻击 | 辛亥革命 |
人数 | c. 50,000–100,000 |
中国同盟会 | |||||||||||||||
![]() | |||||||||||||||
繁体字 | 同盟會 | ||||||||||||||
---|---|---|---|---|---|---|---|---|---|---|---|---|---|---|---|
简化字 | 同盟会 | ||||||||||||||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16日) |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清朝末年由興中会、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會主要由孫中山、宋教仁、黄興、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領導,由於其成員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義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之後又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在到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直到至今。[1]
歷史[编辑]
成立[编辑]

1905年7月,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孫中山在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市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後為避免日本政府反對,改名為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民元后任美洲中国同盟会会长的的伍平一,曾于1912年2月25日在旧金山国民党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上回忆同盟会成立,各路会党都来人。“岁乙巳,大会欧美日本之留学生于东京,内地各省之哥老会、三合会、剑仔会、大刀会、均派代表与焉,而同盟会乃成。孙先生以兴中会首领,推为同盟会本部总理。”[2]
方針政策[编辑]
同盟會的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黄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会(孫中山、胡汉民、汪精衛等),除此之外還有江浙光复会(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等)、科學補習所、青幫、洪門等多個組織参與加入。
同盟會確認其政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在1905年易名《民報》)。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个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部、立法部和司法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开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組織起義[编辑]
中國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自1906年起,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如下多次起義:
相關革命事蹟[编辑]
名稱 | 時間 | 發起團體 | 革命經過 |
---|---|---|---|
乙未廣州起義 | 1895年 | 興中會 | 楊衢雲、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
惠州起義 | 1900年 | 興中會 |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
萍浏醴起義 | 1906年 | 同盟會 | 12月,是同盟會正式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同盟會策動會黨和礦工,由劉道一起義於萍鄉,瀏陽,醴陵。萍浏醴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后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範圍最大的反清革命,犧牲義軍將士及其親屬逾萬人。 |
潮州黃岡起義 | 1907年 | 同盟會 | 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又稱“丁未黄岡之役”。 |
七女湖起義 | 1907年 | 同盟會 | 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湖。 |
欽廉防城起義 | 1907年 | 同盟會 | 9月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又稱“丁未防城之役”。 |
鎮南關起義 | 1907年 | 同盟會 | 12月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又稱“丁未镇南关之役”。 |
欽州、廉州起義 | 1908年 | 同盟會 |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今越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 |
河口起義 | 1908年 | 同盟會 | 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又稱“戊申河口之役”。 |
廣州新軍起義 | 1910年 | 同盟會 | 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部份避居香港之成員組成了支那暗殺團。 |
黃花崗起義 | 1911年 | 同盟會 | 4月27日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初期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
武昌起義 | 1911年 | 共進會與 文學社 |
10月10日由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外圍組織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引發了各省響應宣布獨立,導致清帝退位,又名辛亥雙十革命。 |
分裂[编辑]
同盟會在成立後不到二年即分裂,1906年,日本政府決定取諦中國留學生參加的同盟會,遂引起同盟會的留學生歸國或繼續在日本發展的爭論,雙方激辯不已,其中一名成員陳天華甚至以自殺明志,最後許多成員回到中國,但有的成員則選擇繼續留在日本,造成了第一次的分裂。
隔年,黃興與孫中山因為革命旗幟問題而產生糾葛。宋教仁則對同盟會中許多事感到心寒,萌生退意,向孫中山請辭庶務幹事長一職。宋教仁在日記裡寫到他對孫中山與同盟會的不滿,並且有另謀發展之心。1911年宋教仁和譚人鳳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
同盟會的第三次重大分裂[3],是因光復會的陶成章、章太炎等人指控孫中山挪用會款的贪腐事件、私下接受日本政府政治獻金6,000元與日本商人鈴木久五郎政治獻金10,000元。孫文收款後只留2,000元作《民報》經費,陶成章懷疑孫中山暗中搗鬼,遂指稱河口起義所用軍費不過一千多元,孫中山將各地同志的捐款攫為己有,家中發了大財。接着,陶成章糾集五六人在新加坡《南洋總匯新報》發表《同盟會七省意見書》,即所謂的《孫文罪狀》。指責孫中山「謊騙營私」,在滙豐銀行有巨額存款,貪污兩萬革命經費,有「殘賊同志」、 「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等三種十二項「罪狀」,提出九條善後辦法,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發表罪狀,遍告海內外」,但是孫中山與其支持者則堅決反對,雙方僵持不下,互鬥激烈,章太炎與光復會等人選擇退出同盟会,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在1907年同盟會幾乎瓦解。所以1907年後的起義究竟要算在哪個組織上,至今仍是爭論不休。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日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總和臨行前日本政府和財團向他贈款2.3萬日元。當時日幣200元日幣相當於現在1000萬新臺幣/222萬人民幣。[4]
相當於現今11億5千萬日幣與2億8千萬新臺幣/6千萬人民幣。
1912年1月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對陶成章執行暗殺。蔣介石對刺殺陶成章一事欣然受命,並將刺陶之事載入自己日記。[5]
辛亥革命後[编辑]
武昌起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同盟會本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再遷南京。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指導下:同盟會、统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而章炳麟等人則與黎元洪组建共和黨。
組織[编辑]
入會儀式[编辑]
入會人手寫盟書並舉手宣誓:“聯盟人某省某府某縣人某某某,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天運乙巳年七月某日,中國同盟會會員某某某。”之後,由孫文帶入一小室,秘密傳授暗號:“問何處人,答為漢人。問何物,答為中國物。問何事,答為天下事。”禮畢,孫中山祝賀道:“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成立後[编辑]
同盟會主盟人(東京)
1906年後[编辑]
1906年5月6日中國同盟會訂立的《中國同盟會總章》第十六條規定[6]
十六、本會支部於國内分五部,國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統轄,其區畫如下
國内之部: 西部一重慶一四川、貴州、甘肅 。東部一上海一江蘇、浙江、安徽。中部一漢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一香港一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北部一煙台一山東、山西、直隸、陕西、蒙古、東三省。
国外之部: 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歐洲一比利時京城--歐洲各國。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檀島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島。
根據上述規定,中國同盟會於中國同盟會本部之下應成立如下組織:
- 中國同盟會西部支部(設於重慶)
- 中國同盟會東部支部(設于上海)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領導人蔡元培,1906年併入江蘇分會。
- 中國同盟會中部支部(設於漢口)-1906年成立。領導人胡瑛
- 中國同盟會南部支部(設於香港)領導人 陳少白
- 中國同盟會北部支部(設於烟台)領導人 蔣洗凡
- 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設於新加坡)
- 中國同盟會歐洲支部(設於比利时京城)
- 中國同盟會美洲支部(設於金山大埠)
- 中國同盟會檀島支部(設於檀山大埠)
此後中國同盟會還成立過以下較大的分支機構:
- 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1908年在新加坡成立,後於1910年遷至檳城。
-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宋教仁、譚人鳳等人于1911年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辛亥革命後,同盟會東京本部委派傅夢豪、蔣洗凡,乘船抵達上海,聯絡各界促成國民黨會的成立。
参考文献[编辑]
- ^ 中國同盟會.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中文(繁體)).,《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 ^ 《少年中国晨报》1912年2月25日,第1版。
- ^ 復張繼論辭同盟會總理職事函. 台灣,國父全集,第四冊,第99-100頁. 1909-11-12 [190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 田原総一朗. 日本近現代史. 2013-08-01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蔣主席》第八章《槍殺陶成章》. 上海: 鄧文儀. 1945.
- ^ 中國同盟會四綱.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中文(繁體)).
- 孔祥吉:〈《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对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反满文献之考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lishi.zhuixue.net/m/view.php?aid=19130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编辑]
- 孫中山
- 華興會
- 革命党、興中会、國民黨 (1912–1913)、中華革命黨、五四運動、中國國民黨丈夫團
-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 黄花岗起義
- 辛亥革命
- 苗栗事件
- 羅福星
- 民主黨派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 中国农工民主党
- 中華民國歷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