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国手语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語系 | |
方言 | 北部方言(北京)手语
南部方言(上海)手语
|
官方地位 | |
管理机构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聋人协会 |
語言代碼 | |
ISO 639-2 | sgn |
ISO 639-3 | csl ——囊括代码单项代码: csl – Chinese Sign |
Glottolog | nucl1761 [1] |
中国手语(英語:Chinese Sign Language,简写为 CSL或ZGS(Zhōngguó Shǒuyǔ))可以指:
上述兩種手語的使用者互相對話時,可能會出現看不懂以至無法理解的情況[2]。
目標[编辑]
中国手语制定的目標是,解决中国各地的流行手语手势不一致、聋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交往不便的问题。
歷史[编辑]
- 1887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安妮塔·汤普森·米尔斯在山东烟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人学校——芝罘聋人学校(Chefoo school for The deaf)。她以口语教育聋人的方法为基础,开发了一种被称为“中国手语”(Chinese Sign Language)的方法,该方法来自1880年的年的米兰会议[3]。
- 1897年,一个法国天主教组织在上海建立了另一所聋人学校。中国手语便在这两个基础上发展起来[4]。
- 1950年代,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出版《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四辑),開始進行手語規範化工作[5]。
- 1979年,把《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修訂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5]。
- 1987年,《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更名為《中國手語》[5]。
- 1990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编写的《中国手语》,作為中国手语的标准工具书出版。1994年推出續集[5]。
- 2010年7月18日,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宣告成立[6]。
- 2018年5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7][8]據稱,此国家通用手语的詞表減少了用漢字逐字按發音直譯的詞語而增加了聽力殘障人習慣的手勢表達方式,減少使用代表拼音字母的手語字母,以及收入了一些中國各地不可互相替代的不同地方的手語方言表達[9]。
- 2019年10月,在《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容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出版[10]。
- 不同地方的聋人学校、工作坊和农场是中国手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他与这些聚集场所没有联系的聋人则倾向于使用在自己家里形成的一系列手势,即“家的手势”(Home sign)。
- 2021年,为弥补纸质《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出版周期较长,新的词语出现后不能及时的传播不足,经中国聋人协会、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编纂的《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app推出[11]。
类别[编辑]
中国手语是一种孤立语言。主要有两种方言:南部的中国手语(以上海为中心,受法国手语影响)和北部的中国手语(来自烟台市聋哑学校,受美国手语影响)[4]。北方手语的影响更大,如汉字双关语。香港手语,源于南方手语,在二次大戰後受到了當時南京到上海附近地區影响,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手语。[12][13]。上海手语方言部分存在于马来西亚和台湾手语,但中国手语与台湾手语(属于日本手语系)、马来西亚手语(属于法国手语系)或藏语手语(孤立)无关。
台灣手語在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後,在台灣部分區域使用的手語也有受到來自大陸地區的影响[14]。
中国手语与英国手语有相同的语法构成否定句,这可能是由于在上海与英国人接触的历史[13] 。中国手语和英国手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许多相关的手势中,拇指表示积极的意思,小指表示消极的意思,如“不知道”。
结构[编辑]
与大多数其他手语一样,中国手语主要是通过手势和动作结合面部表情来表达的。中国手语有一个类似于拼音的字母拼写系统。
中国文化和语言对中国手语的影响很大。例如,在中国手语中没有“兄弟”的通用词,而只有两个特指的符号,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这与汉语相似,汉语中也指定了“哥哥”或“弟弟”,而不仅仅是兄弟。类似地,“吃”的手势动作是使用筷子,而不是像美国手语中那样使用手直接进食。
参考文献[编辑]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Nuclear CSLic.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蔡亦寧. 超強手語律師成網紅:我想保護聽障人士的法律權益. 風傳媒. 2018-05-30 [201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 ^ McLeister, Mark. Worship, Technology and Identity: A Deaf Protestant Congregation in Urban China (PDF). 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August 2019, 25 (2): 220–237 [2020-12-29]. ISSN 1354-9901. doi:10.3366/swc.2019.025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8) (英语).
- ^ 4.0 4.1 Gertz, Genie; Boudreault, Patrick (编). Deaf History: Eastern Asia. The SAGE Deaf Studies Encyclopedia. SAGE: 219–221. 2016 [2020-12-29]. ISBN 9781452259567. doi:10.4135/9781483346489.n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5.0 5.1 5.2 5.3 中国手语日常会话. [201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 ^ 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宣告成立. www.gov.cn.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 ^ 李玉坤; 王俊. 历时7年 手语“普通话”终出炉. 新京报. 2018-05-27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三部门发布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通用盲文方案. 中新网. 2018-05-21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张烁.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于7月1日起实施——手语有了“普通话”,盲文有了“规范字”(教育眼). 人民日报. 2018-08-16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国聋人协会; 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 国家通用手语词典.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9: 3(序言). ISBN 9787508096483. OCLC 1343582583.
- ^ 《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 光明网. [2021年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7日).
- ^ 施婉萍、路駿怡、盧瑞華、朱君毅(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 (PDF). 教育學報. 2011 年, 39 (1–2): 139–156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9).
- ^ 13.0 13.1 Fischer, S.; Gong, Q. Variation in East Asian sign language structures. Brentari, Diane (编). Sign Languages. 2010: 499. ISBN 9780511712203. doi:10.1017/CBO9780511712203.023.
- ^ 楊炯煌. 聾人族群在台灣教育與社會轉變中的觀點 - 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3).
来源[编辑]
- CSL: Chinese Sign Language
- About.com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een Not Heard by Cassie Biggs. From Weekend: February 26–27, 2005
- Chinese Sign Language: by Elizabeth T. Yeh, 10/28/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扩展阅读[编辑]
- 中国聋人协会编《中国手语》(修订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