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信仰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9月26日) |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 |
中国民间信仰 |
---|
中国民间信仰或華人民间信仰是指一種發源自遠古時期以萬物崇拜(尤其是天)和祖先崇拜為基礎的多神論混合宗教(diffused religion)[1],包含道教、儒教、大乘佛教、原始巫覡等諸多元素,但在信仰實踐中通常不作区分,奉行相互貫通的宗教融合主義;通常以宮廟、神壇為崇拜場所,因與道教信仰特徵多有重疊,有時會視其為道教的一種形式,但並無獨立的理論、組織、成員,而依附世俗社會之中。華人民間信仰會延請佛教的僧侶、道教的道士,或者民間法派的法師(如普庵派法師、閭山派法師、釋教香花僧、喃嘸僧等等),至宮廟寺院或家中作喪事,以及消災、解厄、驅邪、祈福等儀式服務。一部分信徒根據自己的體悟及宗教經驗而整合經典教義、佈道傳教,並建立體系化的宗教團體,遂演變為會道門、中國秘密宗教、新興宗教(如羅教、齋教、理教、一貫道、天德教、天帝教等等)。
簡介
[编辑]民間信仰沒有統一的教義和經典,亦没有來自上層組織的限制,而是由下而上自發的群體信仰。以嘉慶元年(1796)扶鸞著作,署名燃燈古佛所註《金剛經真解》為例,其三教觀為:
是道也: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寶珠,在道謂之大藥。其入門下手工夫:在儒則有忠恕,在釋則有慈悲,在道則有感應。其總括而筆之於書,以教天下萬世也:在儒則有周易,及大學中庸,在釋則有如此金剛,及華嚴楞嚴,在道則有黃庭,及道德參同,與一切丹經。其得此金剛不壞之真炁也:在儒則曰無聲無臭,至大至剛,在釋謂之法身,在道謂之嬰兒。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則曰聖人,在釋、道則曰仙佛。……儒者能學孔聖,不必學仙佛,而窮神達化,即是仙佛。釋道之所學,雖學仙佛,必無異於孔聖,方成正果。
雖然融合三教,但未必完全奉行各教的教義,如民间宮廟的祭祀,未必會遵照佛教和道教禁止肉食祭祀或杀生祭祀的戒律[2]。民間信仰的功利性强,不热衷了解宗教教义,如俗語說:“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原創研究?]一般求的是姻缘、健康、平安、事業、學業等等。因为不热衷了解宗教教义和不重视宗教教义的中国民间信仰者在华人地区占人口比例的绝大多数,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较少发生因为宗教教义争议而引发的宗教战争[來源請求]。自古相傳的儒家理論為華人的民間信仰提供了處世的道德標準。“忠孝節義”是口耳相傳的道德準則,“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俗諺,說明天道常存;“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報應觀念,印證了民眾廣植福田以求福報的心理。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除了求神拜佛祈求平安之外,凡是聚落、廟宇與屋宅常設避邪之厭勝物,如劍獅、符咒、八卦、令旗、石敢當等以護衛家宅,个人亦常佩戴各种护身符,如香灰、神像、符咒、玉佩等。當面臨生命中重要抉择時,民眾往往求之於求签、算命、面相、卜卦、堪輿、擇日、測字等传统占卜術數,以趨吉避凶。
華人民间信仰常见的宗教仪式包括每日早晚或农历初一、十五日上香敬神,一年一度的賽神會(神明绕境巡游),以及节日或神诞日在家中或宗教場所舉行的祭祀、斋醮活动。
崇拜对象方面,受華人傳統信仰的影响,通常以“天”(也稱老天爺、天公等,道教尊為玉皇大帝)为至尊神。敬天和祭祖[3]為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標誌。除敬天及祭祖外,天地萬物同樣是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崇拜對象。中國皇帝除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地点为太庙)和天(祭祀地点在天坛),也祭祀后土、農業之神(社稷、先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乃至動物、器物等诸神,祈祷风调雨顺。在民间,民眾主要祭祀玉皇大帝、祖先、保护家庭的灶神以及保護土地的土地神。
民间信仰的普及已经超过任何特定的宗教,華人時常祭拜聖賢、偉人、英雄、帝王將相等人物神,逐渐演变成为民间宗教的神祇,如包拯、岳飛、郑成功。其中有的是地域性的,如妈祖主要受到沿海地区祭祀,由李冰神化而成的川主(二郎神)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大禹庙主要存在于大禹活动的山西和逝世的浙江地区,張巡與許遠流行於福建安溪,各地的城隍和土地神往往都是当地知名度高的歷史人物,如上海城隍廟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其他諸如恭太子申生、春申君、范增、蕭何、柳宗元、文天祥、陳文龍、楊繼盛、鐵鉉等英雄豪俊也往往被奉為城隍之神。也有的在全国各地受到普遍的崇拜,如财神赵公明、武聖关帝等。也有只受到行业崇拜的神祇,如鲁班作为木匠和泥水匠的祖师受到祭拜,唐玄宗或后唐庄宗是戏剧界的祖师,管仲或梁红玉被一些妓女作为保护神等。胡天保(或稱胡田寶)為護佑男色的兔兒神,專司人間男悅男之事。文学人物有时也会成爲民间宗教的神祇,如驅魔眞君鍾馗、齐天大圣孙悟空。中国民间信仰者对佛教和道教不加以区别,认为常拜属于某一宗教的神,信奉某一宗教信条的其中一条,就代表信仰该宗教。如家里供奉观音,相信因果报应,轮回[來源請求],一般中国民间信仰者会自称信佛教而不是说信仰民间信仰[可疑]。
在儒教與佛教、道教三教合流的中华文化氛围中,大部分的儒家重要人物,也是道教的人物神,如孔子、倉頡許多道教廟宇也奉祀。有的甚至也成爲中国佛教的部分。而佛教毘沙門天王與哪吒父子,也成為了道教信仰的李天王與李哪吒。宗教上,知名的道士、僧侶過世以後,依然被民眾崇奉,尊為神佛;如許旌陽、呂純陽、王重陽、達摩祖师、濟公禪師、清水祖師等。民間信仰对神、佛、仙、菩萨、罗汉、圣贤英烈等来自不同宗教信仰体系的神祇不作严格区分,常一并供奉,并赋予不同的具体职能。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民間信仰中,也常泛稱非佛教的神明為菩薩,例如玉皇菩薩、媽祖菩薩。
中國民間信仰常見神祇列表
[编辑]- 盤古王爺
- 無生老母
- 玉皇大帝
- 紫微大帝
- 天皇大帝
- 地母至尊
- 八卦祖師
- 女媧娘娘
- 王母娘娘
- 天官大帝
- 地官大帝
- 水官大帝
- 元始天尊
- 靈寶天尊
- 道德天尊
- 東華帝君
- 斗姥元君
- 右弼星君
- 左輔星君
- 太歲星君
- 太陽星君
- 太陰星君
- 北斗星君/九皇大帝
- 南斗星君
- 東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火德星君
- 水德星君
- 灶君
- 福星
- 祿星
- 壽星
- 二十八宿神
- 青龍星君
- 白虎星君
- 朱雀星君
- 玄武星君
- 關聖帝君
- 關平太子
- 周倉將軍
- 齊天大聖
- 中壇元帥
- 天上聖母
- 玄天上帝
- 保生大帝
- 軒轅黃帝
- 神農大帝
- 孫天醫
- 感天大帝
- 華佗仙師
- 扁鵲仙師
- 杏林真君
- 五福大帝
- 五顯大帝
- 孫臏真人
- 鎮閩越王
- 開閩尊王
- 威武尊王
- 開漳聖王
- 樂山通遠王
- 廣澤尊王
- 陳欽差
- 黃太尉
- 保儀尊王
- 保儀大夫
- 延平郡王
- 甘輝將軍
- 萬禮將軍
- 水仙尊王
- 三山國王
- 田都元帥
- 康元帥
- 西秦王爺
- 徐甲真人
- 張天師
- 鬼谷先師
- 裴仙師
- 法主真君
- 何氏九仙君
- 岳武穆王
- 文昌帝君
- 倉頡先師
- 魁斗星君
- 朱衣星君
- 至聖先師
- 孟子
- 曾子
- 顏子
- 子贡
- 朱熹夫子
- 孚佑帝君
- 漢鍾離
- 張果老
- 韓湘子
- 鐵拐李
- 何仙姑
- 藍采和
- 曹國舅
- 川主·二郎神
- 月下老人
- 兔兒神
- 魯班先師
- 荷葉先師
- 白馬尊王
- 五路財神
- 守財真君
- 玄壇真君
- 七星娘娘
- 註生娘娘
- 臨水夫人
- 驪山老母
- 碧霞元君
- 九天玄女
- 后山奶奶
- 麻姑
- 雷公
- 電母
- 黃大仙
- 車公
- 楊侯
- 增福相公
- 張仙大帝
- 趙聖帝君
- 四海龍王
- 武夷君
- 崔府君
- 五年千歲
- 李府千歲
- 池府千歲
- 吳府千歲
- 朱府千歲
- 范府千歲
- 溫府千歲
- 黃府千歲
- 包府千歲
- 蘇府七王爺
- 謝府千歲
- 林府千歲
- 蔡府千歲
- 蕭府王爺
- 雷府千歲
- 威武陳元帥
- 輔信王公
- 照天君
- 王靈官
- 李天王
- 太歲統領
- 惠澤尊王
- 太乙天尊
- 水部尚書
- 姜太公
- 董公祖師
- 武德尊侯
- 諸葛武侯
- 虎爺將軍
- 中嶽大帝
- 北嶽大帝
- 南嶽大帝
- 西嶽大帝
- 東嶽大帝
- 酆都大帝
- 靈安尊王
- 包公
- 地基主(阿立祖)
- 土地公(福德正神)
- 城隍爺
- 文武判官
- 十殿閻君
- 謝范將軍
- 陰陽司
- 牛馬將軍
- 孟婆尊神
- 枷爺鎖爺
- 夜遊神
- 日遊神
- 鍾馗真君
- 大士爺
- 釋迦牟尼佛
- 阿彌陀佛
- 藥師佛
- 彌勒菩薩
- 觀世音菩薩
- 文殊菩薩
- 普賢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準提菩薩
- 地藏王菩薩
- 十八羅漢
- 清水祖師
- 定光古佛
- 伏虎禪師
- 濟公活佛
- 達摩祖師
- 顯應祖師
- 普庵祖師
- 三平祖師
- 慚愧祖師
- 扣冰祖師
- 多聞天王
- 持國天王
- 增長天王
- 廣目天王
- 韋馱將軍
民間信仰經書
[编辑]華人民間宗教經典又稱善書,多蘊含儒、釋、道三教思想與社會倫理規範,內容具備教誨教育功能,信眾常大量印製善書並在各地廟宇免費派發以做功德,部分甚至成為宮廟舉行宗教科儀必誦的經典。
源自儒、釋、道經典的經書
[编辑]這些供人索取的善書,有些是來自道藏的道教經書,有些是來自大藏經的佛教經書。在民間流通最廣的三教經典,佛教乃是《般若波羅密心經》與《金剛經》;道教則是《道德經》、《清靜經》、《南華經》,儒家則是《四書》與《易經》[4]。
另外一部分則屬於民間造經的傳統,其原動力來自鸞堂的扶鸞著書[5]。
這些供人索取的善書數量龐大,其中流通最廣者以三聖經為代表,太上老君所降著的經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文聖)《文昌帝君陰騭文》與關聖帝君(武聖)《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在民間廣泛流傳,為各善書之首。[4]
根據清朝大臣張之萬的說法,此三篇經文在民間廣泛流傳,為各善書之首[6]。
嘉慶十一年(1806)陸喬木等人出版了《聖經彙纂》,從中可窺見當時民間信仰所重視的經書。該書共五冊[7]:
- 第一冊收《太上感應經》、《玄天上帝金科玉律》、《功過格》、《明袁了凡先生四訓》、《準提王菩薩神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神咒》、《往生咒》、《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第二冊收《文昌孝經》、《太上消劫梓潼本願真經》、《救劫寶經》、《文昌應化張仙大真人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文昌帝君陰騭文》;
- 第三冊收《武帝忠經》、《覺世經》、《降鸞寶訓》、《謨訓》;
- 第四冊收《玉歷鈔傳警世》、《玉歷懺悔》、《玉歷夢騐》、《玉歷現報》、《玉歷福報》、《玉歷轉禍為福》;
- 第五冊收《廣生延壽錄》、《禮佛日期》、《聖神寶誕日期》、《救苦感應膏》。
善書的流通發行常與該廟宇所奉祀的主神有關。以香港通善壇為例,其奉祀呂祖、文昌、關聖、觀音,所印製的善書就包括《關帝明聖經》、《文武二帝經》、《呂帝覺世經》、《佛說高王觀音經》等。
另外,一些神怪小說,尤其《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對華人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有深遠影響。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盧雲峰. 論“混合宗教”與“獨立宗教”——兼論《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之經典性. [202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4).
- ^ 《闻道》第三期:杀生祭祀不是道教 - 《闻道》杂志.
- ^ 敬天崇祖. liouduai.tacocity.com.tw.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4.0 4.1 鍾雲鶯. 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芻議 (PDF). 臺灣宗教研究. 2010, 9 (2): 107-128 [2017年5月6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年10月24日).
- ^ 林美容. 從民間造經傳統的神明經書來分析神聖性的塑造. 2003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熙朝人鑒》〈印造經文〉:「經文中最著者,莫如《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與《帝君覺世經》,三者流布寰區,罔不奉為圭臬。......蓋近今纂輯善書者,固多將《覺世經》與《感應篇》、《陰騭文》並列篇首。」
- ^ 游子安. 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0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1).
来源
[编辑]- 朱海濱:〈民間信仰——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民間信仰常見手抄經書一覽、讀誦經書一覽
- 台灣民間的神明經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說教有理-善書寶卷典藏特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民間信仰 - 世界宗教博物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
- 祭祀公業及神明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