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巴勒斯坦關係
![]() |
![]() | |
![]() 巴勒斯坦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外交代表機構 | |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館 | 中國駐巴勒斯坦辦事處 |
外交代表 | |
大使 法里兹·马赫达维[1] | 主任 郭伟 |
![]()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中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声明 |
中國-巴勒斯坦關係(阿拉伯语:العلاقات الصينية الفلسطينية),此條目敘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巴勒斯坦國的雙邊外交關係,雙方外交關係始於1965年3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席吴学谦的主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成立,享受大使馆待遇。 1988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並與之建交,同年12月20日,巴解驻北京办事处升格为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馆。
歷史[编辑]
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內戰中獲勝後,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承認以色列國,但也同時支持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毛澤東支持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及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這是當時兩個巴勒斯坦的主要政黨。1965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中國設立外交機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繼續支持巴勒斯坦人。 1974年夏天,巴解組織在北京開設了大使館。[2]
中國支持聯合國大會第3379號決議,該決議在1975年通過,將猶太復國主義與種族主義連結起來。[3]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中共新一屆領導層上台。 鄧小平減少了對巴勒斯坦軍事團體的直接支持。 最終於1978年切斷了軍事援助,但同時表示支持戴維營協議及兩國方案。
1988年,中國無視以色列和美國的反對,連同國際間的數十個國家,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宣言》,並於同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与之建交。
自1990年7月5日起,中國向巴勒斯坦派駐正式外交人員。最初的外交事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突尼斯大使兼任。1995年12月,中國在加沙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2004年5月办事处迁至拉姆安拉,2008年6月正式名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勒斯坦國公署,突尼斯大使不再兼任驻巴勒斯坦大使,而是直接派遣大使。2013年,办事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勒斯坦国办事处。
雙邊關係[编辑]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都支持巴勒斯坦人,毛澤東給予了許多經濟及軍事上的支援給巴勒斯坦的各組織。毛澤東逝世後,鄧小平繼續支持巴勒斯坦,但因為跟西方關係改善及轉向務實外交方針,開始減少軍事上的直接支持,但在外交及經濟上的支援一直增多。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中國繼續在原則上支持中東和平進程和奧斯陸協議。 巴解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曾14次訪華,他的繼任者馬哈茂德·阿巴斯也曾多次訪華。[2]
注释[编辑]
-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 2.0 2.1 中国同巴勒斯坦的关系.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alestine. July 17, 2017.
- ^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379 (November 10, 1975). [June 3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 2009).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勒斯坦國辦事處官方網站(简体中文)(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