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外新闻七日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外新闻七日录》是早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是中國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周报。[來源請求]

历史

[编辑]

1865年2月2日,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在广州创办报刊《中外新闻七日录》并任第一任主编,十六开,分上下两栏,创刊号上栏小引日:“我济耶稣教会,忻忻而创是新闻七日录,非欲借以邀利也,盖欲人识世事变迁,而增其闻见,为格物致知之一助耳。”该报报道新闻、介绍科学知识、刊载少量时事论文和文艺稿,偶有航运、商情消息和广告,但比商业报纸要少得多。其宗教宣传,渗透于新闻、科学之中,巧妙宣扬上帝的万能与基督的博爱。《中外新闻七日录》依托惠爱医馆自办发行,在博济医局、双门底福音堂、惠爱医馆出售。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湛约翰等传教士在进行“医学传教”的同时。也利用报纸传播医药信息,免费给一些穷苦民众治病送药。

内容特点

[编辑]

记录下层生活

[编辑]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十八日,该报报道了广州市场米价昂贵的情况:“羊城米市垄断居奇,买多卖少,高抬时价。”并作出解释:“原夫粤东生齿日繁,土产谷粮本不敷民食,自阮芸台(注:两广总督阮元)中堂节制两粤时,创设条例,凡入口洋船系运载谷米者,概行免税,故每岁得洋米接济,是以米价日低,穷民无啼饥之苦。至近年换和约之后,复征收船钞,各洋船运米到粤者,皆裹足不肯入口。止(只)在港澳停泊贸易。以致奸商得以囤积,而米价日昂。”
对于百姓娱乐生活的报道: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夜。“相传以为是夜灶君上天详奏人间善恶……俗例于是晚具鸡豚果酒,日,吾以享神而望其护佑也。”而新年之俗,“各人往亲友家道贺,每见人家孩子,多以红纸封利市,或钱或银,以博小孩之欢。求利者遂于初旬用色纸糊各种生物牌灯,满悬市镇。”
“每年居民当中秋节醵金,盖一有台之高大篷厂,于十四五夜张灯结彩,如开不夜之城。任四方之善歌者登台自唱。以尽其所长。殆一人曲罢,复人一人继其声。可谓歌累累如贯珠者,人熙熙如贯鱼矣。尔时,台下士女踏月而来,观听者如云,名之日唱山歌。其曲之动听者.击节欢赏,其曲之不动听者。但供一笑。”
第33期报道:“近日省城多有蚩氓往游香港,欲观盂兰盆会,而反诚(称)狂妄之事也。”

反映社会乱象

[编辑]

1865年至1867年问,《中外新闻七日录》多次报道了广州及其近郊发生的盗匪事件。如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广州小东门一家“晋安押”被抢劫,又如一家“南盛”洋货店在1866年10月16日遭到抢劫,此类抢劫案件经常出现在本地新闻中,仅第97期所刊《羊城贼劫琐闻》中,就报道了最近的三起劫案。
同治四年(1865年),广东督抚曾下令严禁赌博,然而,本年七月十九日《中外新闻七日录》披露,“有赵裕者,以白鸽票禀请承饷,复开票厂,每月愿交银一万两,以助军需。”同年11月,广州承包闱姓票的六家赌商,业已期满。为进一步获取暴利,“复求军需局各官给示,许其照旧章下岁科试两年依式捐缴充承。”
第151期刊载赌博致使的惨剧:“西门外长庚里,梁某有子,年将及壮,终日以赌博为事,父母责之不从.亲朋谏之不听。乃于本月十三日,将身穿之衣服尽付质库,取银输完。是日回家,父母交嘀万端,自见无颜,乃白寻短见,竞买信石食之,欲辞人世。”
报道西关官埠前的妓楼:“大楼高叠三层,夜间粉黛星罗,纨绮云集,灯火辉煌,弦歌呕哑,大开闹热之场.实设迷人之阵。一年之中,不知倾尽几人家产,丧尽几人品志矣。”

普及科技文化

[编辑]

《中外新闻七日录》发表了《地球转动论》、《日论》、《人身血脉运行图说》、《电气线近闻》、《气机篇》、《种痘说》等文章,为下层民众科普天文、物理、医学、科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并绘制简明易懂的图画,以期形象地展示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如《西国缝衣服器具图式》一文介绍了当时广州人感到极为新鲜的缝纫机,“其形面如桌子,以木为之,正中放铁器一块。铁器上有活机一条,其形如弓,是使(应为便)其拿针者,左边放线一团,穿过活机之头……”这种新式机器,“能挑缝衣服手巾各物,快捷异常,计每日做物,可能当女工之十。”


影响

[编辑]

《中外新闻七日录》作为19世纪60年代国内出版的少数中文报刊之一.有着深入报道地方新闻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因而广受青睐,“每期观者万余人,可见欣赏之盛矣”。其在城市空间内的传播程度在当时中文报刊之中无人能出其右。该报对广州地方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其他报刊少有涉及,因此对于后人研究广州社会史和新闻史具有极大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编辑]

1.中外新闻七日录 台湾华文书局1969年影印本
2.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 陈昌凤 清华大学出版社
3.地方新闻与社会话语:1865—1867年的广州——以《中外新闻七日录》为中心 蒋建国
4.我国近代最早的文化周报——《中外新闻七日录》评介 刘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