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1910年代[编辑]
- 1911:武昌起義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
- 1912(民國元年)
- 1913(民國二年):
- 1914(民國三年):
- 1915(民國四年)
- 1916(民國五年)
- 1917(民國六年)
- 1918(民國七年)
- 1919(民國八年):
1920年代[编辑]
- 1920(民國九年):爆發京國之爭,教育界做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在學校推廣新國语
- 1921(民國十年):
- 1922(民國十一年):
- 1923(民國十二年):
- 1924(民國十三年):
- 1925(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被免除。
- 1926(民國十五年):
- 1927(民國十六年):
- 1928(民國十七年):
- 1929(民國十八年):梁啟超逝,中东路事件。
1930年代[编辑]
- 1930(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起
- 1931(民國二十年):
- 1932(民國二十一年):
- 1933(民國二十二年):
- 1934(民國二十三年):
- 1935(民國二十四年):
- 1936(民國二十五年):
-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成立防空總台,陳一白為防空情報電臺總台首任少將總台長,建立崇明、海州、溫州、杭州灣外桃花島、陳錢山、小洋山、大洋山等十個監視台。
- 西安事變,張學良自此遭軟禁
- 魯迅逝,章炳麟逝,胡漢民逝
- 1937(民國二十六年):
- 1938(民國二十七年):
-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 4月,對日作戰的最高指揮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成立抗日戰爭期間最高的軍事情報機構——軍令部第二廳,陳一白將軍出任軍事委員會特種技術研究室副處長,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自己的辦公室成立日本密電檢譯總台,授命宋子文外甥溫毓慶中將為處長,和陳將軍合作主管情報電訊。
- 武漢會戰
-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 北大、清大、南開大學遷到昆明合組西南聯大。
- 1939(民國二十八年):
1940年代[编辑]
- 1940(民國二十九年):
- 8月,香港政府正式邀請中方派員赴香港,代建防空情報系統。陳一白率員赴港,以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四處名義,建立駐香港第八工作隊,從事香港航空情報之偵測工作,對廣州、三灶島、海南島各地之敵機動態,均有詳密之偵報。香港當局還聯同中國在廣東沿海組織防空情報網。
- 汪精衛於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美、法拒絕承認。
- 蔡元培逝。
- 1941(民國三十年):
- 1942(民國三十一年):
- 5月1日下午,迫於戰事不利,壘允撤退,陳一白將軍轉赴成都,化名何非光,防空總薹設在西門大街共和裏一百四十幾號,是一所洋房。陳一白將軍繼續協同陳納德飛虎隊作戰。
-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起,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 1943(民國三十二年):中、美、英三盟國在開羅發表對日作戰宣言——開羅宣言。
- 1944(民國三十三年):
- 1945(民國三十四年):
- 1946(民國三十五年):
- 1947(民國三十六年):
- 1948(民國三十七年):
- 1949(民國三十八年):
參考文獻[编辑]
- ^ 張秀平、毛元佑、黃朴民著,《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