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11月27日) |
![]() | 本條目存在隱藏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 (2015年4月26日) |
臺灣經濟 | |
---|---|
![]() | |
貨幣 | 新台幣(NT$) 1 $ USD = 29TWD(2020 avg. 匯率) |
財政年度 | 歷年 |
貿易組織 | 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 |
統計数据 | |
國內生產總值 | 國際匯率:$5861.04億美元[1](2019年估計) 購買力平價:$13002.12億美元(第22位) |
- 排名: | 第18名 |
- 增長率: | 2.64%(2019年) 1.67%(2020年估計)[2] |
- 人均: | 購買力平價:$55,078(第15位) 國際匯率:$25,909美元(2019年) $27,867美元(2020年預估)[來源請求] 30,038美元(2021年估計) |
- 按產業分布: | 服務業:63.15%(2016年) 工業:30.16% 農業:1.82% |
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4%(2012年) |
贫困率 | 1.5%(2013年) |
基尼系数 | 0.338[3](2014年;中情局統計表) |
勞動力 | 1,146萬人(2018年10月) |
- 按产业分布: | 服務業:59.01%(2015年) 製造業:36.03% 農業:4.96% 政府僱員:673,420人 |
失業率 | 3.71%(2020年1月)[4] |
主要產業 | 工業:電子、石油精煉、化工、紡織、鋼鐵、機械、水泥、食物加工、汽車、醫藥和服務業 農業:水稻、玉米、蔬菜、水果、茶葉、豬、家禽、牛肉、牛奶和魚 |
經商容易度 | (第13位)(2019)[5] |
對外贸易 | |
出口 | $3,453億美元(2020年) |
出口貨品 | 電子及電器產品、金屬、紡織品、塑料、化工和汽車零件(2010年) |
主要出口夥伴 | ![]() ![]() ![]() ![]() ![]() ![]() |
進口 | $2,865億美元(2020年) |
進口貨品 | 電子及電器產品、機械、石油、精密儀器、有機化工和金屬(2010年) |
主要進口夥伴 | ![]() ![]() ![]() ![]() ![]() ![]() |
外債 | ▲ $181.9 billion (2017年12月30日)[8] |
公共財政 | |
國債 | 佔GDP 43.5%(2015年) |
收入 | $762億美元(2007年) |
支出 | $756.5億美元(2007年) |
信貸評級 | |
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 |
臺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以臺灣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国外投资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至今,臺灣的多方面經濟還正在持續增長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间,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间为6.1%,2008年至2015年间为2.8%[11]。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5%。傳統人力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電子產業替代。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部件都是在臺灣所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而2000至2010左右市場與人才的重心轉移至中國大陸,在當時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來源請求],然而依行政院主計總處 - 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更新日期:2020/9/29) :107 年國人赴海外工作國家(地區),中國大陸(含港澳)僅40 萬 4千人, 民國98 年至 107 年,赴中國大陸總減 5 千人,赴東南亞則增 3 萬 5 千人,顯示人才重心已從中國大陸轉往東南亞[12]。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其中以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為主要投資國家。
在2008年,隨著中華民國二次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政策上緩和兩岸關係並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關係,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根据中華民國財政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对中國大陸貿易出口总额增加了約25%,而對美日的出口總額則減少了約18%,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佔了中華民國贸易出口總額的40%,在2013年時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在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兌轉換上,不再透過美元做為中間貨幣,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貸總額達2.7兆台幣,是高風險貸款,這顯示台灣經貿已相當依賴中國大陸。[13][14]
台灣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SEACEN)的成员,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观察员。臺灣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贸易伙伴分別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15]截止至2020年,台灣的外匯儲備共4,96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位[16][17]。
2011年台灣人均GDP达到2萬美元[18]。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1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19]
台灣正積極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台灣已生效的是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等國的FTA,亦在爭取和日本、美國等國及歐盟等區域組織的FTA。[20][21]
發展過程[编辑]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0月25日接收臺灣。戰後臺灣工業資源極為缺乏,日本人遭到遣返,管理階層被替代。由于遭到國共內戰牽連,政府軍事支出居高不下,幾乎無力從事投資性支出。1949年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改革幣制,舊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分批次從大陸帶走約450萬兩黃金,第一批1948年末運,從上海經廈門運往台灣,合集258萬兩,另有銀元400萬。第二批1949年1-2月起運,從上海到廈門鼓浪嶼,99萬兩,另有3000萬銀元。第三批1949年3月起運,從上海空運到台北60萬兩。第四批1949年5-6月,從上海運到台灣19.8萬兩,另有銀元120萬。四批合計436.8萬兩,此外從美國運回國庫20萬兩,合集450萬兩餘。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實行《臺灣省戒嚴令》,政治上雖然相對穩定,但經濟上卻面臨困局。其主要原因為,戰後中國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與貨幣濫發等因素。除此,隨中華民國政府自中國大陸撤退來台後的200餘萬爆增人口,也對台灣經濟造成影響。面對此沉重壓力,中華民國政府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援(达14.8億美元)和戰前日本人奠定的工業基礎,得以即時重建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戰後政府支持的台灣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一連串經濟新政,例如:發行新台幣的幣制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增加了農業生產。在工業方面,台灣於1950年代中期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另外,也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50年代,美國等先進國家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並發動了「19點財經改革措施」、「獎勵投資條例」、成立加工出口區等政策,讓台灣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並使台灣經濟活動從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
1970年代,尽管台灣經濟受到石油危機等因素影響,在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了良好基礎。1980年代後,資金漸趨穩定的台灣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並於1987年實施新外匯條例實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運用外匯。中華民國政府發展高科技工業,1978-1988年间,中華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90年代平均經濟增長率約在4%-6%,2000年之後的經濟增長率主要要由科技、石化兩大產業,以及通貨膨脹所共同促成,增長率在1-3%不等。台灣成為亞洲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外匯存底世界第五[23]。[24]
經濟數據[编辑]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人均GDP:
- 国民生產總值(GNI)名目值:
- 2,834.11億美元(1995年)
- 3,848.08億美元(2005年)
- 5,447.35億美元(2015年)
- 人均GNI(名目值)
- 13,326美元(1995年)
- 16,930美元(2005年)
- 23,131美元(2015年)
就業數據[编辑]
- 總就業人數:1,146萬人(2018年10月)
- 受雇人數(含雇主本人):7,385,427人(2015年)
- 全國公務員數量(含軍公教):373,952人+215,000軍人+25,494教職員(2012年)[30]
- 失業率與失業人數:4.15%,47萬8千人 ( 2013年11月)
指標[编辑]
國民生產價值[编辑]
排名 | 國家/地區 | 經濟成長率 |
1 | ![]() |
8.2% |
2 | ![]() |
7.86% |
3 | ![]() |
7.7% |
4 | ![]() ![]() |
7.2% |
5 | ![]() ![]() |
6.9% |
6 | ![]() ![]() |
6.8% |
7 | ![]() |
6.7% |
8 | ![]() |
6.6% |
9 | ![]() |
5.9% |
10 | ![]() |
5.3% |
11 | ![]() |
5.2% |
12 | ![]() |
4.7% |
13 | ![]() |
4.0% |
14 | ![]() |
3.7% |
15 | ![]() |
3.5% |
16 | ![]() |
3.1% |
17 | ![]() |
3.0% |
18 | ![]() ![]() ![]() ![]() |
2.5% |
19 | ![]() ![]() |
2.0% |
20 | ![]() |
1.5% |
21 | ![]() |
0.1% |
22 | ![]() |
0.0% |
23 | ![]() |
-1.3% |
24 | ![]() ![]() |
-2.0% |
25 | ![]() |
-12.4% |
財政[编辑]
- 政府預算:税入:1,552,032百萬元
- 政府預算:税出:1,734,950百萬元(2010年)
- 國債 : 5兆4501億元 (2018年1月25日截止且不含隱藏債務)
- 外債:無外債(2014)
- 外匯和黄金儲備:$4,791.31億美元(2020年1月)
- 經常帳戶餘額:399億美元(2010年)
- 經常帳戶餘額占GDP比例: 9.3%(2010年)
- 出口總額占GDP比例:73.1%(2010年)
- 通脹率:1.0%(2010年)
會計年度:1999年7月1日之前係自上一年7月1日起至當年6月30日止, 1999會計年度是從1998年7月1日 - 1999年6月30日;2000會計年度是1999年7月1日 - 2000年12月31日;2001年以後為曆年度。
貨幣[编辑]
自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遷台後,為了穩定金融而新生一個貨幣兌換機制演變至今。現今的法定流通貨幣為新臺幣,貨幣代碼為NTD,或稱TWD。
發行史[编辑]
- 1949年以前,台灣銀行發行台幣,史稱舊台幣,最終被以四萬塊舊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走入歷史。
- 1949年6月,實施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規定一美元可兌換5元新台幣,並實施單一匯率。
- 1979年2月 外匯市場成立,廢除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改採機動匯率。
- 1982年8月,中央銀行改變外匯市場操作方式,匯率基礎從銀行與顧客間交易改為銀行間交易,每日匯率調整仍保持以不超過中心匯率上下2.25%為限。
- 1982年11月,外匯交易中心開始逐日公佈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新台幣仍繼續貶值。
- 1985年9月,新台幣貶值至1美元兌換新台幣40元左右。由於國際美元走弱及台美貿易逆差擴大,美國開始壓迫台湾,放任新台幣升值,中央銀行乃採緩慢升值方式,因而導致國際熱錢大量流入台灣。[32]
- 1990年5月16日 因中華民國政治情況不穩因素,創新台幣一日內大貶1元的紀錄。
對主要貨幣歷史匯率[编辑]
新台幣最高時為1949年6月,一元新台幣兌換20美分。最低為1959年-1961年,一元新台幣兌換2.50美分。
- 1949年6月,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20美分,實施單一匯率。
- 1950年2月,臺灣省政府公布省屬公營事業外匯處理辦法,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13.33美分,實施二元複式匯率。(USD1=NTD7.5)
- 1950年7月,結束台灣省公布省屬公營外匯處理辦法,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9.71美分,回復實施單一匯率。(USD1=NTD10.3)
- 1951年4月,臺灣銀行公佈外匯結匯證買賣辦法,新台幣匯率則成為所謂「官價匯率及結匯證買賣價格」並行。
- 1958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2.77美分,行政院再度實施單一匯率。(USD1=NTD36.08)
- 1959年-1961年,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2.50美分,新台幣匯率大致維持40元左右。(USD1=NTD40)
- 1973年2月,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2.63美分,實施單一匯率。(USD1=NTD38)
- 1981年8月,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2.63美分,機動匯率。(USD1=NTD38)
- 1992年7月9日,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4.08美分,機動匯率。新台幣升值至最高價位。(USD1=NTD24.5070)
- 1995年3月8日,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3.84美分,機動匯率。因國際美元弱勢。(USD1=NTD25.9910)
- 2012年,新台幣兌美元,一元新台幣可兌換3.44美分,機動匯率。(USD1=NTD29.09)
對外貿易[编辑]

2012年臺灣貿易總值為571,645,967,108(含復運資料),其中貿易輸出為301,176,776,363(含復出口),貿易輸入為270,469,190,745(含復進口)。
出口[编辑]
- 主要輸出產品(2013年佔總出口貨物價值百分比)[33]:機器/機械用具/機械零組件/電機設備/影音電子(47.08%)、金屬及金屬製品(9.04%)、塑膠及塑膠製品(8.11%)、礦產品(7.74%)、精密儀器及器具(7.39%)、化學及化工製品(6.96%)、紡織及紡織製品(3.83%)、車輛/船舶/航空器(3.60%)、軍火及相關零組件(0.01%)、其他(6.24%)
- 主要輸出國家與地區(2013年佔總出口貨物價值百分比):中國大陸(26%)、香港(12%)、美國(10%)、日本(6%)、新加坡(6%)、韓國(3%)、菲律賓(2%)、越南(2%)、馬來西亞(2%)、泰國(2%)、德國(1%)、印尼(1%)、荷蘭(1%)、英國(1%)、澳大利亞(1%)、印度(1%)
進口[编辑]
- 主要輸入產品(2012年):農工原料(73.7%)、資本設備(15.0%)、一般消費品(11.8%)
- 主要輸入國家與地區(2009年):日本(20.8%)、中國大陸(14%)、美國(10.4%)、韓國(6%)、沙烏地阿拉伯(5%)、澳大利亞(3.4%)
部門經濟[编辑]
第一産業[编辑]
農業[编辑]
臺灣的農產品有稻米、猪肉、家禽、鱼、甘蔗、蔬菜、花生、水果、牛奶、茶葉、花卉、牛肉、蕃薯、小麥、樟腦、檳榔。
能源產業[编辑]
電力生產與使用[编辑]
臺灣電力公司為中華民國的國營電力公司,負責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和馬祖的電力供應,是唯一的壟斷行公用事業。由台電負責所有的發電和輸電、配電,而民間發電廠所發出的電力必須交由台電統籌購入運用。 澎湖部分地區並有設立電力合作社提供偏離島地區的電力,是唯一未有台電直接介入營運的供電系統 。 截至民國99年(2010年)為止,發電裝置總容量為4,081萬瓩,電力生產來源總計有11座水力發電廠、11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而核四發電廠目前仍在興建中。
石油與天然氣[编辑]
2004年,台湾已探明石油储量290万桶,已探明天然氣储量382.3億立方米,日產石油500桶。2001年日消耗石油988,000桶。2001年,臺灣生產天然氣75000万立方米,輸出41000万立方米。消耗天然氣66.4億立方米,輸入天然氣63億立方米。
第二產業[编辑]
電子工業[编辑]
- 代工業:晶圓代工、電腦組裝、晶圓設計(IC設計)。
- 製造業[34]:食品加工、化學、鋼鐵、精密機械、手工具、汽車及汽車零件、電子產品、資訊科技、紡織、消費品、醫藥品、武器、造船、水泥、飛行器、精密儀器。
第三産業[编辑]
地產業.金融業.貿易業.交通業.[编辑]
大型企業[编辑]
台灣十大貿易夥伴[编辑]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
---|---|---|---|---|---|---|---|---|---|---|
1 | ![]() |
96,756 | ![]() |
88,981 | ![]() |
73,878 | ![]() |
71,209 | ![]() |
82,119 |
2 | ![]() |
41,590 | ![]() |
41,231 | ![]() |
38,397 | ![]() |
38,043 | ![]() |
42,532 |
3 | ![]() |
39,693 | ![]() |
36,942 | ![]() |
33,523 | ![]() |
34,249 | ![]() |
34,866 |
4 | ![]() |
23,081 | ![]() |
20,782 | ![]() |
19,550 | ![]() |
19,274 | ![]() |
20,535 |
5 | ![]() |
17,363 | ![]() |
17,625 | ![]() |
16,151 | ![]() |
17,256 | ![]() |
19,904 |
6 | ![]() |
15,980 | ![]() |
14,732 | ![]() |
12,788 | ![]() |
12,562 | ![]() |
12,685 |
7 | ![]() |
10,805 | ![]() |
10,502 | ![]() |
9,547 | ![]() |
9,472 | ![]() |
9,979 |
8 | ![]() |
10,601 | ![]() |
10,369 | ![]() |
8,659 | ![]() |
7,445 | ![]() |
9,528 |
9 | ![]() |
8,942 | ![]() |
9,593 | ![]() |
7,814 | ![]() |
7,133 | ![]() |
8,612 |
10 | ![]() |
7,059 | ![]() |
6,453 | ![]() |
5,928 | ![]() |
5,932 | ![]() |
6,141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
---|---|---|---|---|---|---|---|---|---|---|
1 | ![]() |
53,783 | ![]() |
50,042 | ![]() |
43,990 | ![]() |
44,184 | ![]() |
48,039 |
2 | ![]() |
44,136 | ![]() |
41,943 | ![]() |
40,621 | ![]() |
38,700 | ![]() |
41,693 |
3 | ![]() |
34,715 | ![]() |
30,236 | ![]() |
28,597 | ![]() |
26,409 | ![]() |
27,422 |
4 | ![]() |
19,529 | ![]() |
16,894 | ![]() |
14,650 | ![]() |
13,026 | ![]() |
14,789 |
5 | ![]() |
9,964 | ![]() |
9,200 | ![]() |
8,573 | ![]() |
8,614 | ![]() |
13,682 |
6 | ![]() |
9,555 | ![]() |
8,716 | ![]() |
7,517 | ![]() |
7,293 | ![]() |
9,387 |
7 | ![]() |
9,245 | ![]() |
8,219 | ![]() |
6,281 | ![]() |
7,110 | ![]() |
8,784 |
8 | ![]() |
8,632 | ![]() |
7,182 | ![]() |
6,089 | ![]() |
6,515 | ![]() |
8,376 |
9 | ![]() |
8,412 | ![]() |
6,865 | ![]() |
5,795 | ![]() |
5,929 | ![]() |
7,387 |
10 | ![]() |
5,500 | ![]() |
4,898 | ![]() |
4,300 | ![]() |
5,711 | ![]() |
7,324 |
相關[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17ROCNS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 存档副本. [2015-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 ^ https://stock-ai.com/eom-1-twC01.php
- ^ Doing Business in Taiwan, China 2010. World Bank. [2010-08-20].
- ^ https://portal.sw.nat.gov.tw/APGA/GA08E_LIST[永久失效連結]
- ^ https://portal.sw.nat.gov.tw/APGA/GA08_LIST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CIATW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26 May 2011].
- ^ 10.0 10.1 10.2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How Fitch, Moody's and S&P rate each country's credit rating. The Guardian. 15 April 2011 [28 May 2011].
- ^ 经济成长率. 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 100-65台北市廣州街2號. [2016-08-24].
- ^ 107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12-19].
- ^ 表九:臺灣對東協六國之進出口狀況 (PDF).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03-07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30) (中文(台灣)).
- ^ yilun. 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與勞動市場變化之研究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03-14].
- ^ 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中文(台灣)).
- ^ 系統管理者. 外匯存底. A59000000N. 2020-06-05 [2020-06-09] (中文(台灣)).
- ^ 蘇思云. 央行4月外匯存底續創新高 升至全球第4. 中央社. 2020-05-06.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MF 2018年11月7日閱讀。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8 IMF 2018年11月7日閱讀。
- ^ 臺灣經濟合作協定. 臺灣ECA-FTA總入口網站. 2017年12月21日.
- ^ 張道宜等,《圖解簡明世界局勢:2017年版》。台北:易博士,2016
- ^ 中华民国统计咨询网
- ^ http://www.stockq.org/economy/reserve.php
- ^ 歡迎光臨--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資料網. rcted.ncu.edu.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MF 2017年2月3日閲覧。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MF 2017年2月3日閲覧。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MF 2017年2月3日閲覧。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MF 2017年2月3日閲覧。
- ^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5)
- ^ 資料 :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
- ^ 韓國財政部與國際金融中心在2013年的報告
- ^ 矢口 新; 蕭仁志(翻譯). 新聞最錢線:讀懂財經新聞37堂課,穩賺!. 臺灣: 時報文化出版. 2007-03-29. ISBN 978-957-134-640-3 (中文). (繁體中文)(Yaguchi Arata)[1]
- ^ https://portal.sw.nat.gov.tw/APGA/GA07_LIST
- ^ 學習加油站-工業活動. [201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外部連結[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