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 (音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9月5日) |
汉语音韵学 |
---|
字音構造 |
小韻(声母+韵母/聲調) |
韵母(介音+韵腹+韵尾) 韻(韵腹+韵尾/聲調) 韻攝(韵腹+韵尾) |
上古汉语:古音學 |
-诗经音系- |
叶音 |
-漢代音系- |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无正齿 古无邪纽 |
娘日歸泥 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 照二歸精 照三歸知 |
中古汉语:今音學 |
-早期:六朝音系- |
-中期:隋唐音系- |
系联法 重紐 |
韻書:切韻 廣韻 平水韻 |
朝鮮漢字音 |
越南漢字音 |
-晚期:五代音系- |
韻圖:韻鏡 |
近代汉语 |
-早期官话:北音學- |
宋代音系: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 |
元代音系:蒙古字韻 中原音韻 |
明清音系:韻畧易通 |
-其它近代音系- |
近代粤语:分韻撮要 |
近代闽语:彙音妙悟 |
记音法 |
直音 反切 韻書 韵图 |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
五音和七音是等韻學中聲母相關的概念,是古人依發音部位對聲母的分類和表記方式。五音的具體所指爲:脣音、舌音、牙音、齒音和喉音。後來又細分出半舌音、半齒音兩類,合稱爲七音。
歷史[编辑]
最早提到五音的是顧野王《玉篇》所附的「五音聲論」。最早提到七音的是沈括的《夢溪筆談》。守溫的《歸三十字母例》和宋人的「三十六字母」都利用了五音和七音的分類方式,竝依其次序排列。
與現代語音學的對應[编辑]
五音 | 發音部位 | 發音方法 | 三十六字母例子 | |
---|---|---|---|---|
唇音 | 重唇音 | 雙唇 | 塞音・鼻音 | 幫 滂 並 明 |
輕唇音 | 雙唇音·唇齒音 | 塞音+擦音 | 非 敷 奉 微 | |
舌音 | 舌頭音 | 舌尖音 | 塞音・鼻音 | 端 透 定 泥 |
舌上音 | 舌面前音 | 知 徹 澄 娘 | ||
齒音 | 齒頭音 | 舌尖音 | 擦音・塞擦音 | 精 清 從 心 邪 |
正齒音 | 舌面前音 | 照 穿 牀 審 船 | ||
牙音 | 舌根音 | 塞音・鼻音 | 見 溪 群 疑 | |
喉音 | - | 半元音 | 喻 | |
喉音 | 擦音 | 曉 匣 | ||
零声母 | - | 影 | ||
半舌音 | 舌尖中 | 邊音 | 來 | |
半齒音 | 舌面前 | 鼻音+擦音 | 日 |
參看[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