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亞歷山大一世 | |
---|---|
![]() | |
俄羅斯帝國皇帝 | |
統治 | 1801年3月23日 — 1825年11月19日 |
前任 | 保羅一世 |
繼任 | 尼古拉一世 |
出生 | ![]() | 1777年12月23日
逝世 | 1825年11月19日![]() | (47歲)
安葬 | |
配偶 | 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1793年結婚) |
王朝 |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
父親 | 保羅一世 |
母親 | 符騰堡的索菲·多蘿西亞 |
宗教信仰 | 俄羅斯正教會 |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羅一世之子。
统治[编辑]
亚历山大一世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謀殺后即位。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1814年率领俄罗斯军队进击到巴黎。不久活跃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领导人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改善了俄国的经济,使俄国迅速从拿破仑东征的影响下恢复过来。
个人[编辑]
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被称为“斯芬克斯”。晚年沉溺于严重的神秘主义。
家庭[编辑]
1793年10月9日,亞歷山大一世迎娶巴登的路易絲,在她皈依 東正教後被稱為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亞歷山大一世後來告訴他的朋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這場由他的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策劃的政治婚姻,不幸地被證明對他和他的配偶來說也是一場不幸。在他們的兩個女兒早夭後,共同的悲痛使兩夫妻更親近. 在亞歷山大一世晚年,在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的聰明和藹下二人關係和解,皇后對亞歷山大一世跟他的情婦瑪麗亞·納瑞斯金娜所生的愛女索菲亞·納瑞斯金娜的死深表同情。1809年,傳聞亞歷山大一世與芬蘭貴婦烏拉·穆勒斯瓦德有染,並與她生了一個孩子,但沒有得到證實。
- 长女 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 次女 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参见[编辑]
本條目出自公有领域:Phillips, Walter Alison. Alexander I..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书 1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556–559. 1911.
- Palmer, Alan. Alexander I: Tsar of War and Peace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4: 154–155. ISBN 9780060132644.
- Mäkelä-Alitalo, Anneli. Möllersvärd, Ulrika (1791 - 1878). kansallisbiografia (National Biography of Finland). 5 May 2006 [10 November 2005] [2022-06-21]. ISSN 1799-43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7).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出生于:1777年12月23日逝世於:1825年12月1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父親保羅一世 |
俄羅斯帝國皇帝 1801年—1825年 |
繼任: 三弟尼古拉一世 |
前任: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
芬蘭大公 1809年—1825年 | |
前任: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
波蘭國王 1815年—18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