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振坤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4°05′47″N 120°42′07″E / 24.096327°N 120.701891°E / 24.096327; 120.701891

仁化振坤宮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大里區仁化里仁化路518號
主神媽祖
例祭東堡大屯十八庄媽祖生
建立时间 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

仁化振坤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大里區仁化里媽祖廟,為仁化地區的信仰中心,四件文物列為台中市文化資產一般古物。

沿革[编辑]

大里振坤宮是道光十年(1830年),由首任建廟總理、地方望族林志德的祖父輩摯友,從湄洲天后宮祖廟攜帶藤編天上聖母聖像至臺灣,駐台中廳藍興堡番仔寮社(今仁化里現址),以土角搭建一座矮屋低簷的簡陋小祠奉祀。1923年,首任建廟總理林志德擴大改建。[1]

仁化路拓寬時,廟宇因東面十坪土地與陳姓地主與發生土地界址糾紛,導致遲遲無法拆遷,仁化路段形成交通瓶頸,直到1996年6月27日,雙方於鄉公所進行調解,才終於解決[2]。10月12日上午,舉行改建動土典禮,立委陳傑儒、省議會副議長楊文欣、縣議會議長林敏霖、大里市長陳彬銓、農會總幹事林金泗以及多位縣議員到場參加 [3]。2000年12月25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由振坤宮主委何文卿及大里市長簡肇棟等人共同剪綵[4]

文物[编辑]

文物留有軟身天上聖母、泥塑福德正神及婆姐、樹瘤香爐,日後列為台中市文化資產一般古物。其中軟身天上聖母為先人從中國大陸隨身帶來,藤製材質實屬罕見,另附一雙手工針繡的弓鞋。泥塑福德正神是是創廟就有的神像,與其他土地神神像不同,神像泥質呈淺灰色,內含蚵殼細粒與麻絲纖維,為古法膠泥塑土摻用之物,與近代材料不同,造型古樸。婆姐神像從道光年間就奉祀於宮內,屬註生娘娘信仰中的十二婆姐或三十六婆姐之一。樹瘤香爐從舊廟沿用至今,爐身未施銘刻,無干支落款,故難以查驗其正確年代。[5]

祭祀[编辑]

此廟是仁化地區的信仰中心[3]。原先廟方是和烏日、大里、霧峰的媽祖廟過去一起參加臺中樂成宮「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遶境活動,後2021年改與烏日東女慈聖宮、大里新興宮、大里福興宮、大突寮聖恩宮、霧峰南天宮參加「東堡大屯十八庄媽祖生」遶境[6]

一樓正殿供奉主神媽祖,兩側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右殿祀文昌帝君,左殿祀斗母、太歲星君。三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右祀神農大帝,左祀觀音菩薩。[1]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陳瑞珍. 神明朝山系列3 大里仁化振坤宮 以仁慈教化安定人心. 人間福報. 2014-12-17 [202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中文(臺灣)). 
  2. ^ 楊明德. 賣「媽祖婆」面子大里振坤宮同意拆遷 寺廟前仁化路拓寬工程可望順利進行. 中國時報. 1996-06-28 (中文(臺灣)). 
  3. ^ 3.0 3.1 楊明德. 振坤官改建二百年風貌翻新 受大里仁化路拓寬影響被迫拆遷 預計花費一億元重建. 中國時報. 1996-10-13 (中文(臺灣)). 
  4. ^ 申震雄. 大里振坤宮 入火安座大典. 聯合報. 2000-12-26 (中文(臺灣)). 
  5. ^ 黃俊昇. 中市大里振坤宮4文物例古物. 中華日報. 2021-02-24 [202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中文(臺灣)). 
  6. ^ 陳建志. 媽祖遶境十八庄不合鬧雙包 民擺香案苦等拜兩次. 自由時報. 2021-04-12 [202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