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予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伊豫國 | |
---|---|
別稱 | 豫州[註 1] |
所屬 | 南海道 |
今屬 | 愛媛縣 |
基本信息 | |
國力 | 上國 |
距離 | 遠國 |
郡鄉數 | 13郡66鄉 |
國內主要設施 | |
國府 | (推定)愛媛縣今治市 |
國分寺 | 伊豫國分寺塔蹟[註 2] |
國分尼寺 | 伊豫國分尼寺塔蹟[註 2] |
一宮 | 大山祇神社[註 2] |
![]() |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伊予国 |
假名 | いよのくに |
平文式罗马字 | Iyo no kuni |
日語舊字體 | 伊豫國 |
伊豫國(日语:伊予国〔伊豫國〕/いよのくに Iyonokuni */?),又稱豫州(予州〔豫州〕/よしゅう Yoshū),是日本古代令制國,屬南海道。伊豫國領域即現在的愛媛縣。因日本現行《常用漢字表》中不包含「豫」字,在現代日本通常作「伊予國」(伊予国)。
「伊豫」之名及其語源[编辑]
傳統的名稱是「伊豫」,也被寫作「伊予」「伊與」等。
關於「伊豫」的語源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
- 溫泉說
- 湧泉說
- 學者志賀剛稱,古代人把溫泉以外的泉水稱作「いゆ iyu」,後演變爲「いよ iyo」。[1]在古代,人們把有泉水湧出的地方視作特別的場所,「伊豫」也由一個僅指代泉水周邊地區的小地名,變爲一個指代更大範圍的名稱。
- 彌說
- 谷川士淸的《倭訓栞》中記載的說法。在神話中被稱作「伊豫二名洲」(伊豫ノ二名ノ洲)的四國島,是在淡路島之後誕生的,所以「伊豫 iyo」之名是來源於在日語中意爲「重複發生」的「彌 iya」。
- 預說
- 《豫章記》中記載的說法。男神「面足尊」與女神「惶根尊」支配伊豫國時,曾下達「伊豫」的詔命。
沿革[编辑]
- 1868年2月20日(慶應四年正月廿七) - 因戊辰戰爭之故,由松山藩預地變爲高知藩預地。
- 1871年(明治4年)
- 1872年(明治5年)
- 1873年(明治6年)2月20日 - 全域編入愛媛縣。
- 1876年(明治9年)2月25日 - 宇和郡母島浦・久保浦・小矢野浦・鵜來島改屬土佐國幡多郡。
郡[编辑]
注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1.0 1.1 [広報いよし2006年1月号 (PDF).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2). 広報いよし2006年1月号]
來源[编辑]
- 角川日本地名大辭典 38 愛媛縣
- 旧高旧領取調帳データベー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ussbaum, Louis-Frédéric and Käthe Roth. (2005). Japan encycloped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753-5; OCLC 5805312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關項目[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