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沙伯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 |
---|---|
醫院管理局 | |
![]() 2008年2月的伊利沙伯醫院 | |
基本信息 | |
地址 | ![]() |
坐标 | 22°18′34″N 114°10′32″E / 22.30934°N 114.17561°E坐标:22°18′34″N 114°10′32″E / 22.30934°N 114.17561°E |
组织结构 | |
医保系统 | 公共醫院 |
经营性质 | 政府醫院 |
醫院类型 | 地區綜合醫院、教學醫院 |
隶属机构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医院网络 | 九龍中聯網 |
医疗服务 | |
急诊室 | 有,一級創傷中心[1][2] |
直昇機坪 | 無 |
床位数 | 1,906張[3] |
歷史 | |
建立时间 | 1963年9月6日 |
联系方式 | |
網站 | www |
地圖 | |
![]() |
伊利沙伯醫院(簡稱伊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QE,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QEH)是香港油尖旺區一所大型公立綜合醫院,設有24小時急症室服務,佔地7公頃,位於九龍油尖旺區的京士柏南部、加士居道及衛理道一帶,其中一入口與康文署京士柏遊樂場相連,並鄰近佐敦。
伊利沙伯醫院於1963年啟用,當時由醫務衛生署(後改稱衛生署)管理,以時任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命名,藉以紀念。1992年由醫院管理局接管,屬於九龍中聯網的龍頭醫院,目前由醫院管理局和伊利沙伯醫院管治委員會共同進行管理。該院目前設有超過2000張病床和7,000名職員[4][5]。現時伊利沙伯醫院的行政總監是張復熾醫生。[6]
歷史[编辑]
伊利沙伯醫院的原址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是槍會山軍營的練靶場,1920年代租用給眾多私人會所作為球場[7],計有德國會、兒童遊樂場協會、皇家海軍康樂會[8]、中華電力康樂會等等,以及二戰前後的京士柏難民營[9][10]、孤兒院[11]。
伊利沙伯醫院在1952年獲香港政府批准興建,以代替1938年由一座監獄改建為傳染病醫院及療養院的荔枝角醫院[註 1]。
興建的目的為回應當時九龍及新界區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需求殷切,並彌補九龍醫院的不足,故曾經計劃以「新九龍醫院」命名,1958年11月改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命名為「伊利沙伯醫院」,並由英女王夫婿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主持醫院奠基儀式。[12]
1960年9月5日,護士宿舍及訓練學校落成,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揭幕。1963年9月6日伊利沙伯醫院落成,開幕典禮因颱風菲爾襲港而延期。[13]伊利沙伯醫院於1963年9月10日由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揭幕儀式,隨即由醫務總監麥敬時陪同下參觀各部門的設備。[14]
伊利沙伯醫院啟用時由當時的醫務衛生署管理,在當時是區域性中央醫院,負責九龍東部和新界東部,[15]提供緊急性和專科的服務,並是九龍規模最大的综合性醫院。[16]直至今天,伊利沙伯醫院仍在九龍區公營醫療服務中擔當着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角色。
組織架構[编辑]
- 九龍中醫院聯網總監兼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
- 張復熾 醫生
- 醫院管治委員會
簡介[编辑]
目前,伊利沙伯醫院是全港最大的綜合型全科醫院之一,位於九龍區的心臟地帶,醫院設有24小時急症服務和全方位專科服務,包括16個專科、3間專科診所、及5間普通科門診診所。伊利沙伯醫院亦是主要專科轉介中心。在各個臨床專科的病人提供高層次及高強度護理,亦在許多所設的臨床專科中,扮演著第三層專介中心的角色,特別是癌症科、胸肺及心臟科、腦神經科及愛滋病科。[6]
伊院是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的基本及研究生訓練的教學中心,與各有關的大專院校關係密切。
伊院也被選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馬術比賽的定點醫院之一。
重建[编辑]
由於伊利沙伯醫院目前病牀擠迫,設施亦開始陳舊,大量市民都傾向選擇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治療也使醫院的手術室使用率近乎飽和,香港政府正積極考慮落實伊利沙伯醫院重建計劃,及納入2014年1月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重建伊院將徵用啟德兩幅預留醫院用地,即興建腦神經科卓越醫療中心及一間中小型急症醫院的用地,病房確實數目仍未落實。伊院現時所有服務會全部搬進啟德新院,新院亦會預留一兩層樓開設腦科中心,並會支援旁邊的香港兒童醫院。[17]伊利沙伯醫院是繼港島西聯網的瑪麗醫院、九龍中聯網的廣華醫院及九龍東聯網的聯合醫院後,第四間需要重建的醫院。
當伊院遷院啟德後,仍傾向留在九龍中聯網,醫院名稱尚待討論。醫院管理局消息指出,伊院搬走後,原址擬留作公私營醫療服務發展,包括興建一間日間診斷治療中心,以及一間有800張病牀的專科醫院。[18]
建築設施[编辑]
伊利沙伯醫院由一座手術室大樓、一座賽馬會放射診斷大樓、一座日間醫療中心、一座賽馬會放射治療及腫瘤學大樓、一座行政大樓、一座綜合服務區大樓和一座普通科護士學校組成。
手術室大樓[编辑]
手術室大樓由建築署設計,1997年2月開工,1998年9月竣工。手術室大樓是一座樓高七層,建築面積為18,805平方米,樓內共設22間大型手術室及治療部、康復部、教授房和會議室等。
日間醫療中心新翼[编辑]
2016年12月12日,原於油麻地炮台街油麻地專科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分階段遷至新落成的專科診所大樓——伊利沙伯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新翼)/T座(新翼)。[19]
綜合服務區[编辑]
此大樓前身為葛量洪教育學院校舍,2000年關閉後曾用作培正專業書院及循道學校校舍。及後,政府收回該校舍,供伊利沙伯醫院及衛生署使用。該大樓內設有社區復康中心、醫護訓練設施及衛生署貨倉。
主座大樓[编辑]
1樓
2樓
3樓
4樓
5樓
6樓
|
7樓
8樓
9樓
10樓
11樓
|
服務範圍和病房分佈[编辑]
|
|
2019冠状病毒病定點醫院[编辑]
香港政府於2022年3月9日下午5時58分[20]透過緊急警示系統[21]首次發放內容,內容如下:
特區政府提示,醫管局伊利沙伯醫院3月9日起成為定點醫院,專門接收新冠病人,其急症室亦以接收新冠確診病人及有生命危險的緊急病人為主。其他人士請勿前往,多謝市民配合。 HKSAR Government alerts you that starting from 9 March,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QEH) of the Hospital Authority has been converted into a 'designated hospital' to receive COVID-19 patients. A&E of QEH will admit mainly COVID-19 patients and patients in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Other patients are advised not to go QEH. Thank you for the cooperation.
——2022年3月9日下午5時58分發出的香港政府緊急警報系統警報
有市民和政界人物被有關警示嚇倒,以為是空襲警報,批評有關內容不緊急,並表示「受驚」。[22][23][24]不過特首林鄭月娥認為是有需要,更稱看到有市民表示「都幾好」。[25]
爭議[编辑]
2013年數據顯示,伊利沙伯醫院的急症手術以及預約手術死亡率均為全港最高。[26]2017年7月中,醫院使用率達124%,病人入住內科病房等候時間平均超過15小時,急症室內擺放了超過40張流動病牀。[27]
取景[编辑]
伊利沙伯醫院是無綫電視劇《On Call 36小時II》的主要拍攝場地。
途經之公共交通服務[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 ||||||||||||||||||||||||||||||||||||||||||||||||||||||||||||||||||||||||||||||||||||||||||||||||||||||||||||||||||||||||||||||||||||||||||||||||||||||||||||||||||||||||||||||||||||
---|---|---|---|---|---|---|---|---|---|---|---|---|---|---|---|---|---|---|---|---|---|---|---|---|---|---|---|---|---|---|---|---|---|---|---|---|---|---|---|---|---|---|---|---|---|---|---|---|---|---|---|---|---|---|---|---|---|---|---|---|---|---|---|---|---|---|---|---|---|---|---|---|---|---|---|---|---|---|---|---|---|---|---|---|---|---|---|---|---|---|---|---|---|---|---|---|---|---|---|---|---|---|---|---|---|---|---|---|---|---|---|---|---|---|---|---|---|---|---|---|---|---|---|---|---|---|---|---|---|---|---|---|---|---|---|---|---|---|---|---|---|---|---|---|---|---|---|---|---|---|---|---|---|---|---|---|---|---|---|---|---|---|---|---|---|---|---|---|---|---|---|---|---|---|---|---|---|---|---|---|
九龍新界巴士
過海隧道巴士
|
註釋[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 ^ 存档副本.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 ^ 香港聖約翰救傷隊 - 沙田甲、乙救護支隊.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8).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AAR201617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醫院管理局:伊利沙伯醫院 - 簡介. 醫院管理局. [5-11-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 ^ 周一嶽書面答覆立法會「立法會二十題:公立和私家醫院的發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政府新聞網,2008年6月11日
- ^ 6.0 6.1 九龍中聯網 伊利沙伯醫院. [2014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16日).
- ^ 香港工商日報, 1927-07-28. mmis.hkpl.gov.hk.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 ^ 香港工商日報, 1952-09-05. mmis.hkpl.gov.hk. [2022-03-12].
- ^ 工商晚報, 1938-12-08. mmis.hkpl.gov.hk.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 ^ 香港工商日報, 1939-10-22. mmis.hkpl.gov.hk.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 ^ 華僑日報, 1950-03-22. mmis.hkpl.gov.hk.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 ^ 吳培榮; 譚秀牧. 香港飛躍七十年: 華僑日報歷史見證. 香港南華早報出版有限公司. 1995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張嘉雯、林社炳、潘柏林. 伊院出書回顧50年「救人比立場重要」 左派醫生憶救林彬. 蘋果日報. 2013年9月11日 [2014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 主持伊利沙伯醫院揭幕禮時港督透露醫療計劃. 香港工商日報. 1963年9月11日.
- ^ 楊森. 社會政策與社會運動. 廣角鏡出版社. 1984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陈昕; 郭志坤. 香港全紀錄:1960年-1997年. 中華書局. 1997 [2014-01-18]. ISBN 978-962-231-8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伊院擬重建 百億遷啟德 用地小於現址 員工憂照迫爆 明報,(2013年12月23日). [2013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4日).
- ^ 原址擬公私合營服務中產 明報,(2013年12月23日). [2013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4日).
- ^ 伊利沙伯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新翼)分階段投入服務(附圖).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16-12-08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1).
- ^ 全港市民手機同響 通訊辦1.5億元緊急警示系統啟用. yahoo News. 2022-03-09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 Hongkongers-shocked-by-'emergency'-alert-on-phones.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 ^ 1.5億元系統傍晚「首響」 如空襲警報般提醒勿往伊院. 香港01. 2022-03-09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 ^ 【政情網上行】政府首發電話緊急警示 震動政界. Now新聞台. 2022-03-09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 ^ 【緊急警示】伊利沙伯醫院指定接收新冠病人 港府罕發手機警示震驚全港. 自由亞洲電台. 2022-03-09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 ^ 新冠疫情|政府信息「震驚」市民 林鄭月娥:緊急警示不會有心理準備. 明報. 2022-03-10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 ^ 伊院外科手術 死亡率最高. 明報. 2013年1月20日 [2013年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10日).
- ^ 公院迫爆 林鄭促短期內紓緩 伊院上房等15小時 醫生稱「系統快崩潰」. 明報. 2017-07-17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6).
- ^ 土瓜灣及紅磡—青山道.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9).
- ^ 土瓜灣欣榮花園—旺角先達廣場.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伊利沙伯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