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會計學 |
---|
![]() |
財務會計 · 管理會計 · 审计 |
工商管理 |
---|
企业管理学 |
![]() |
会计学或会计(英語:Accounting or Accountancy)是以研究人类的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資訊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对经济实体如企业和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计量、处理和交流。[1][2]会计被称为“商业语言”,[3]通常衡量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结果,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和监管者。[4]会计的从业人员被称为会计师。
会计可以分为几个领域,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政府会计和成本会计等,[5][6]也可分为盈利会计和非盈利会计。财务会计侧重于向信息的外部用户,如投资者、监管者和供应商报告组织的财务信息,包括编制财务报表;[7]而管理会计侧重于计量、分析和报告信息,供管理层内部使用。[1][7]记录财务交易,以便在财务报告中提出财务摘要,被称为簿记,其中复式簿记是最常见的系统。[8]会计信息系统是设计出支持会计职能和相关活动的系统。在东亚,审计学是从会计学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现代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其研究的任务和会计学不完全相同,狭义会计学不包括审计学。
在人类历史上,会计以各种复杂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今天使用的复式记账系统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威尼斯发展起来的,通常将此发明归功于意大利数学家和方济各会修士——卢卡·帕西奥利。[9]在现代,会计准则由标准制定者、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专业机构等会计组织推动。财务报表通常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10]并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7]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准则一般采用法定主义,国家制订一系列具体的会计法规、甚至包括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如中国、法国,德国。在实行普通法的国家,会计准则由民间专业团体制订,如英美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截至2012年,“所有主要经济体”都计划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靠拢或采用。[11]
西方會計的起源和發展[编辑]
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文明,已有官吏兼記國庫收支、保管。由於線形文字尚未破解,不知具體內容。公元前15至12世紀的邁錫尼文明,在泥板上有:「國王領地,三千六百升麥;將軍領地,一千二百升麥」等記錄。[12]
奴隶/代理人 | 主人 | 他人 | |
---|---|---|---|
從主人處借錢 | 收:X | 支:X | |
借給他人錢 | 支:X | 收:X | |
他人還錢 | 收:X | 支:X |
羅馬時代,民間會計盛行,日記賬記錄收支業務,現金出納賬供結轉,還出現了複式記賬的雛形:人名賬,以與出納賬互參。[13]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還設置了財務官,在凱撒執政時就有40人,另有監督官。羅馬會計因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得以流傳。[12]
中世紀末期,佛羅倫斯銀行家廣泛採用人名賬,賬本上邊寫di dare(直譯是「給」,借錢給他行,記此處),下邊寫di avere(直譯是「有」,他行借給我,記此處),每筆賬都寫得很長,也不用阿拉伯字母。當地貿易商很快採納了這種辦法,還進一步推廣到物名賬,這時di dare和di avere的詞義就發生變化了。熱那亞市政廳與佛羅倫斯銀行家做法類似,不過上下改成左右,還發明了損益賬。威尼斯政府和商人又發明了资本账,是義大利會計的集大成者。[12]
義大利人盧卡·帕西奧利在年輕的時候,是威尼斯的一名家教。1494年,他49歲之時,出版了《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又稱《數學大全》,其中有一章專門講複式記賬。他的方法是:日記賬記下流水、統一貨幣,分錄賬謄寫債主(Per)、債戶(A),總賬針對每筆分錄,分別謄寫dare和avere。最後要核對和結賬。此書受到熱烈歡迎,很多企業和政府改用複式記賬。[12]
1633年,另一位義大利人佛羅里論述了會計期間和報表的知識。17世紀前後,德國、荷蘭、法國和英國採納了義式會計。[12]明治初期引入日本。
「賬」,義大利語為libro(也有書的意思),英文譯為book。「記賬」,義大利語為contabilità,英文譯為bookkeeping,明治二年(1869年)起,日本政府音譯為簿記,明治二十年之後在日本流行,[14]20世紀初由蔡錫勇、謝霖等人引入中國。
di dare和di avere,英語初譯為Debtor(欠錢者)和Creditor(討錢者),1635年荷蘭人曾譯為to和by。明治六年,福澤諭吉翻譯《帳合之法》一書時(原名為《Bryant & Stratton's Common School Book-keeping》),將其譯為「借」和「貸」。[14]《帳合之法》涉及科目很少。
會計科目概述及記賬原理[编辑]
森川鎰太郎 | 謝霖、孟森 | 今 |
---|---|---|
資產 | 資產 | 資產 |
負債 | 負債 | 負債 |
預り金 | 存款 | 存款 |
割引料 | 貼現 | 貼現 |
株主に對する負債 | 對於股東之負債 | 業主權益/所有者權益/資本 |
資本金 | 資本金 | 資本公積 |
會計科目,台灣稱為會計項目,也稱為賬戶。今天所用的科目名稱,最初是由謝霖、孟森翻譯森川鎰太郎的《應用銀行簿記學》而來,如資產、負債、資本等。[15]如今在中國大陸分為六類、在台灣分為五類。
須注意的是,這些名稱均有特定涵義(翻譯而來),與日常所說不盡相同。
- 所謂「資產」,須是可望帶來收入之事物,凡企業控制者均算在內。
- 所謂「負債」,須是可望帶來支出之事物,所得稅亦算在內。
- 所謂「業主權益」(所有者權益),須是資產減負債的淨剩部分。不同於業主投入的本金。[16]
複式記賬,就圍繞著「資產 = 負債 + 業主權益」進行。企業每筆業務、每個步驟,都同時做兩筆記錄。記錄者總能在兩邊找到對應的科目,左記一筆、右記一筆,這就是「複式」。福澤諭吉見到Debit和Credit這兩個詞,非常困惑,說解釋起來是「大難事」。[17]他翻譯成借、貸,傳入中國後,中國人更摸不著頭腦,兩字都可表示借錢。[18]時至今日,有些學者乾脆說,就是左、右的意思。[19]經詞義變化和多番轉譯,兩字與當初的義大利語確已相去甚遠。
在資產、負債和業主權益三類賬戶的基礎上,再有收入、費用兩類,即台灣的五類賬戶。企業經營期末,盤算收入開銷,便可得新的平衡:「資產 = 負債 + 業主權益 + 收入 - 費用」。
中國大陸將費用中的成本,單獨劃為一類賬戶;將餘下的費用及收入,並稱為損益類賬戶;又設共同類賬戶,包含時為資產、時為負債者。[20]
記賬步驟[编辑]
記賬過程,又稱「會計循環」。
會計的分類[编辑]
- 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 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 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
- 稅務會計(tax accounting)
- 審計學(auditing)
- 會計系統(accounting systems)
- 財務報表分析(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 政府會計(governmental accounting)
- 特殊行業會計(particular field accounting)
會計基本假設[编辑]
- 貨幣计量假設(Monetary Unit Assumption):會計在記錄事件時,皆共同以某一貨幣單位(如美元或英鎊、歐元……而不是尺、斤、輛、個……)表達,並假定此一貨幣單位的價值穩定(購買力不變)。
- 会计主体假设(Economic Entity Assumption):將企業視為獨立於資本主導的個體。
- 會計分期假設(Time Period Assumption):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可用人為方法劃分固定時間單位,以作為會計流程運作的依據,稱此時間單位為會計期間。
- 持续經營假設(Going Concern Assumption):視企業在可預見的將來會一直持繼經營下去,而足以履行應盡義務及計畫。
会计基础[编辑]
- 权责发生制:以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
- 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會計操作限制[编辑]
- 成本效益考量(cost-benefit analysis)
- 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 穩健原則(prudence concept/going concern)
- 行業特性原則
- 貨幣計量概念(money measurement concept)
會計報表[编辑]
制定會計準則之機關[编辑]
美國: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编辑]
-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勤業眾信)
-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資誠)
-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安永)
-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安侯建業)
中國傳統會計[编辑]
中國傳統會計,民國初年稱為中式會計、舊式會計。其核心在於收付、單式記賬,賬本分三類(各地叫法略有不同,茲不細究):[18]
- 原始賬本:
- 銀錢流水
- 貨源
- 批發
- 轉記賬本:
- 銀洋錢總
- 進貨謄清
- 各戶謄清
- 莊號謄清
- 缺號謄清
- 存戶謄清
- 資本謄清
- 雜項
- 補助賬本:
- 門莊
- 存貨
- 暫記
- 本票根簿
- 支票根簿
- 來票留根
- 送銀簿
- 送貨簿
參見[编辑]
-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
- 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聯合會(ROCCPA)
- 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
- 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
-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
- 美國會計師(CPA)
- 英國會計師(ACCA / ACA / CA)
- 註冊會計師(CPA)
- 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MA Canada)
-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 Canada)
- 會計師名銜
- 會計師
- 資訊科技稽核
外部連結[编辑]
![]()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 |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会计学」。 |
- Operations Research in Account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website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Needles, Belverd E.; Powers, Marian.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eries 12. Cengage Learning. 2013.
- ^ Accounting Research Bulletins No. 7 Reports of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 (Report).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ccountants. November 1940 [31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anuary 2014).
- ^ Peggy Bishop Lane on Why Accounting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Knowledge @ Wharton High School, 23 September 2013 [25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Foster School of Business. Foster School of Business. 2013 [31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 ^ Accounting Software.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WC 198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7.0 7.1 7.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DF 2006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Lung, Henry.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Elsevier. 2009.
- ^ DIWAN, Jaswith. ACCOUNTING CONCEPTS & THEORIES. LONDON: MORRE. : 001–002. id# 94452.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Parliament Auditors 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The move towards global standards. ifrs.org. IFRS Foundation and IASB. 2011 [27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December 2011).
- ^ 12.0 12.1 12.2 12.3 12.4 王建忠; 柳士明. 會計發展史.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6年.
- ^ 椎名市郎. 複式簿記の原理とその論理的導入法. 中央学院大学論叢. 1979年.
- ^ 14.0 14.1 西川孝治郎. 簿記の語源について. 三田商学研究. 1964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小林正典. 銀行簿記学の伝播と継受: 謝霖・孟森編著『 銀行簿記學』の勘定科目表と借貸の理を中心に. 和光經濟. 2020, 52.
- ^ 潘序倫; 王澹如. 會計學教科書. 商務印書館. 1935年.
- ^ 福澤諭吉. 帳合之法. 慶應義塾出版局. 1874年.
- ^ 18.0 18.1 陳鐸. 日用百科全書·卷十. 商務印書館. 1919年.
- ^ 林淑玲. 會計學. 三民書局. 2016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21年版. 立信會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