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台青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催台青,又稱吹台青、本土化政策,為1972年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就任後所推行的政策。政策主旨是起用臺灣省籍青年菁英擔任政府要職[1]。
名稱由來[编辑]
“催台青”政策推行於民國60年代,時人以當時當紅女星「崔苔菁」的諧音(台青:臺灣省籍青年菁英)稱呼該政策[2]。
成果[编辑]
行政院內閣的本土化[编辑]
蔣經國內閣仍以外省籍閣員為主,但與前幾屆內閣相比,本省籍閣員比例已明顯提升[3]。
內閣 | 組閣年度 | 本省閣員比例 | 增減 |
---|---|---|---|
俞鴻鈞內閣 | 民國43年 (1954年) |
5.3% | ▲0.5% |
第二次陳誠內閣 | 民國47年 (1958年) |
8.0% | ▲2.7% |
嚴家淦內閣 | 民國52年 (1963年) |
10.6% | ▲2.6% |
蔣經國內閣 | 民國61年 (1972年) |
30.0% | ▲19.4% |
中國國民黨的本土化及年輕化[编辑]
「催台青」政策不僅在政府內推行,也在時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蔣經國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內推行。該政策推行後,許多本省籍青年知識分子被國民黨延攬、栽培,代表國民黨參與臺灣各縣市長、各縣市議會議員選舉,如許信良(獲國民黨獎學金,赴英國讀研究所,31歲當選臺灣省議員)、吳敦義(25歲當選臺北市議員,33歲當選南投縣縣長)、吳伯雄(28歲當選臺灣省議員,33歲當選桃園縣縣長)[4][5]。
相關事件[编辑]
李登輝批評「催台青」政策[编辑]
2002年12月,「催台青」政策的受惠者、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公開批評蔣經國:「當年起用台籍人士,只是為了拉攏人心鞏固政權。」李還說,他個人雖然獲得拔擢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但是「從來沒有因此就被收買。」
對此,蔣經國庶子、時任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章孝嚴提出反駁:「起用台籍的年輕人,有能力的人來參與政府的工作,這是收買?我覺得這個詞句用得太過份,這是對經國先生的不尊敬,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6]
代表人物[编辑]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王業立、宋興洲、傅恒德. 臺灣政經轉型下之制度變遷. 獨立作家. 2016/11/25: 300 [2020-01-28]. ISBN 9789869296380 (中文).
自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之後,實施了一連串「催台青」的台灣青年吸納計畫……從人才任用的本土化開始,慢慢的在重要的職務上拔擢台籍的青年進入權力核心
- ^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茅家琦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ISBN 978-957-0517-96-5
- ^ 邱育琤、徐永明. 「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行政菁英的流動 (PDF).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 2004, (12): 7.
- ^ 許信良明在國民黨發表演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3/03/18
- ^ 國民黨路線之爭關鍵 7張圖看懂「吹台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ahoo奇摩新聞,2017/01/25
- ^ 李登輝首度公開批評蔣經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