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六日戰爭
第三次中东战争

進入耶路撒冷舊城區,站在哭牆旁的以色列士兵(西牆的傘兵
日期1967年6月5日–6月10日
地点
结果 以色列國防軍決定性勝利
领土变更 以色列从埃及夺取加薩走廊西奈半岛;从约旦夺取约旦河西岸地区(包括东耶路撒冷);从叙利亚夺取戈兰高地
参战方
 以色列  埃及
叙利亚 叙利亚
 约旦
伊拉克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指挥官与领导者
以色列 列维·艾希科尔
以色列 摩西·达扬
纳赛尔
叙利亚 阿萨德
胡笙一世
伊拉克 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
艾哈邁德·舒凱里
兵力
250,000人
1,000輛坦克
1,500輛武裝車輛
290架飛機
328,000人
2,300輛坦克
1,800輛武裝車輛
951架飛機
伤亡与损失
680人陣亡
2,600人受傷
15人失蹤及被俘
400輛坦克損毀
46架飛機遭擊落
4,300人陣亡
6,100人受傷
7,500人失蹤及被俘
960輛坦克損毀或被俘
440架飛機遭擊落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戰爭,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鄰的埃及叙利亚約旦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6月5日开始,共进行了六天,结果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背景[编辑]

以色列自1948年復国以来,就一直被生活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復国占据了他们的家园。在以色列的西南部有敌对的埃及,东部有控制着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约旦国,北部有同样敌对的叙利亚。具体地来讲,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对以色列的威胁最大;在东边,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约旦河西岸,不断和以色列发生低度冲突;在以色列東北部,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附近,也不断与以色列相互炮击。

更加复杂的是,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卷入这场冲突,以色列有大批北约成员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而苏联则向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提供苏制飞机戰車大炮等武器装备。当时埃及总统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联合约旦和叙利亚,准备和以色列决一死战,把整个以色列国全部摧毁。以阿两方的敌对情绪很浓烈。

戰事過程[编辑]

導火線[编辑]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叙利亚的六架米格戰機被以色列國防軍擊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萬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往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為二,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空戰[编辑]

以色列西側臨地中海,其餘的南北和東面被敵國包圍。就在敵人調兵遣將之際,以色列軍隊決定先發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十二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準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襲擊當中。

以色列時間清晨7點10分,第一波183架戰機分批升空,分別撲向埃及十個機場。埃及的時間比以色列晚一個小時,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時間是上午9點。所以以色列戰機起飛的時候,埃及空軍的官兵們正忙著進行夜班與早班的交接工作。巡邏機返航加油,雷達室忙著填寫值班記錄,其他多數下夜班和準備上早班的官兵到餐廳吃早餐。

以色列時間8點45分、埃及時間7點45分,超低空飛行,依託地形做掩護的以色列戰機突然出現在埃及空軍基地的上空,伴隨著朝陽的逆光,讓埃及人看不清形勢,以色列空軍對跑道雷達及戰機突然實行了大規模空襲。在一批以色列戰機離去後,埃及空軍地勤官兵衝出掩體,搶修跑道,但不到十分鐘後第二批以色列飛機又鬼魅般的殺到,地勤人員來不及躲藏,在開闊的機場上被以色列飛機的機關炮掃射,以及第一次留下來的延時炮彈陸續爆炸,造成大量傷亡。

就這樣在第一波空襲結束後,以色列摧毀埃及飛機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機坪上被炸燬。六個埃及機場破壞得不能使用、十六個雷達站遭破壞而失去作用。以色列飛機在返航途中又順道摧毀了埃及的一批地對空導彈。以色列空襲開始後,埃及有十二架米格-21和八架米格-19飛機升空作戰,結果八架在空戰中被擊落,其餘更因北方機場遭破壞無法著陸而墜毀。

以色列第二攻擊波於9時34分出擊,共出動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繼續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又擊毀埃機107架,十三架次襲擊埃及的雷達站,其餘的執行巡邏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第二攻擊波的以機轟炸了埃及十四個空軍基地,其中六個是第一次未去攻擊的埃及飛機轉場著陸的機場。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埃及空軍幾近覆滅。

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約旦敘利亞的戰機相繼起飛,對以色列機場發動襲擊,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且戰爭意志游移不決,空襲規模很小,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毀埃及空軍後,揮師約旦,約旦空軍瞬間消失。第二天以空軍又撲向大馬士革達米爾等空軍基地,消滅了近一半的敘利亞飛機。

至此三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完全癱瘓,以色列徹底掌握了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陆战[编辑]

西奈半岛[编辑]

西奈半島戰役示意圖

在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以色列地面部队五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薩、阿里什阿布奥格拉,向西奈半岛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五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十二萬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了加薩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攻:

虽然埃军顽强抵抗,发动了两次反攻,但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

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五个师,一直挺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当日埃、以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约旦河西岸[编辑]

約旦河西岸戰役示意圖

约旦最初不愿意参战,但埃及提供的虚假胜利让约旦动心,宣布参战,约旦军队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

战争之初,约旦部队包括11个旅共约55,000人,配备了大约300辆现代西方坦克。其中的9个旅(45,000人、270辆坦克和200门大炮)被部署到约旦河西岸,包括精锐装甲第40旅。约旦的阿拉伯军团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当时约旦皇家空军的实力十分弱小,他们仅有24架英国霍克猎人式战斗机,该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与以色列空军幻影战斗机相同[1]

为了对付约旦军队,以色列部署了大约40,000人的部队(8个旅)和200辆坦克[2]。以色列中央司令部部队包括5个旅、其中两个部署靠近在耶路撒冷,这两个旅被称为耶路撒冷旅和机械化哈雷尔旅,第55伞兵旅也从西奈前线被召唤到西岸。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利用空袭摧毁了约旦皇家空军。到当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机械化哈雷尔旅和伞兵旅从城市北部包抄过来。在发动对约旦的地面进攻时,以色列攻打的战役目标是先夺取耶路撒冷旧城南北的制高点,然后夺取旧城。与埃及陆军的命运相同,没有空中掩护的约旦守卫部队和增援部队,就像靶子一样任由以色列战机屠戮。几个小时之内,约旦的全部有线通讯线路都遭破坏。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后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灯把约军的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以色列炮兵轻松地摧毁了约军阵地。6日凌晨以军突入城区,7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对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发起了总攻,上午10时就推进到了犹太教中著名的哭墙脚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时,也同步展开了对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进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6日凌晨占领杰宁。6日夜晚占领纳布卢斯。7日约旦和以色列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紧急发出的停火决议,而此时以色列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戈兰高地[编辑]

戈蘭高地戰役示意圖

在6月7日及6月8日分别与约旦和埃及实现停火后,以色列的视线转向了东面的叙利亚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长达60多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戈兰高地上公路纵横,交通便利。库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也是高地上的战略要地,从这里有一条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高地居高临下,海拔600到1000公尺。而戈兰高地上驻守的叙军炮兵阵地,被以色列视为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所以,虽然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已经宣布接受联合国的立即停火决议,但以色列仍于6月9日中午对叙利亚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叙利亚也顽强抵抗,激战到夜晚,以色列占领了卡拉、扎乌拉和巴尼亚斯3个城镇。6月10日,叙利亚一方面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违反停火决议,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兰高地抵抗的军队迅速回撤以保卫大马士革,使以色列轻松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当天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再次宣布停火。

結果及影響[编辑]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军虽然傷亡近千人,3个阿拉伯国家傷亡却有近20,000人。以军损失战机46架,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薩地带西奈半岛,約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成为中东局势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以色列成功控制巴勒斯坦全境。

4个月后即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战争后占领的它国领土,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这个决议是解决以阿冲突的纲领和蓝图,但是巴勒斯坦人继续在西岸和加薩地带组织和训练反以活动,雖然以色列於1982年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但以色列拒絕撤出西岸並扩大猶太殖民區,以巴双方形成多年僵局,但隨著伊朗的崛起,阿拉伯國家逐漸在实际上默認以色列的存在。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戰爭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此戰對阿拉伯國家造成重大打擊,更直接影響埃及總統納瑟的心理及健康情況。其繼任總統沙達特在回憶錄表示納瑟在此役中「他最寶貴的資產——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只不過在幾天前,全世界都緊張在等待著他在記者會上所說的每一句話。現在人民到處在嘲笑他,把他當作了一個笑柄。六月五日的事件,給他一個致命的打擊。那些事件簡直可以致他於死地。瞭解他的人體會到:他並非在1970年9月28日死去,而是在1967年6月5日,在戰爭爆發後一個小時,他就已經死去了」,並指出「這就是那時候甚至在後來漫長一段時間——他的樣子簡直變成一具活殭屍的原因。雖然他仍能活動、行走、傾聽、和說話,可是他臉上和手上,顯然已現出了死亡的蒼白」。

战争罪行[编辑]

纳赛尔不想让埃及民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埃军战争惨败状况,于是下令待命部队秘密处决了数百名逃回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埃及溃兵[3],同时也有以埃双方的资料称以军枪杀埃及战俘[4][5][6][7][8][9][10]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一直在东经0°、北纬0°待命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信号情报收集船“自由”号(USS Liberty),奉命向埃及和以色列边境附近的海域全速前进,以获得更多的信号情报。在以色列军队大胜的同时,“自由”号也接近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EI Arish)。觉得战区风险过大的上级至少发出5次命令,要求它退出当前海域,远离战区,但“自由”号一份也没收到。

1967年6月8日的清晨,“自由号”在距西奈半岛12英里多的地中海的公海上自西向东游弋着。看到约60名埃及战俘被反绑双手推到墙脚,被以军用机枪悉数打死。因為以色列没有足夠的房子和士兵来看管这些埃及战俘,而驶过西奈古城阿里什的“自由号”恰好看到了这一幕。

事後,以军先派出“诺拉特拉斯2501”型侦察机侦察,侦察员告诉地面指挥部,该船船头标有醒目的GTR-5字样,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财产。当“自由”号的船員看到头上的侦察机时,还向上面的飞行员招手。此时以军一位指挥官正向总参谋长伊扎克·拉宾谎报军情,说他的部队遭到“身份不明”的船只的炮击。拉宾下令立即调查此事。中午12时5分,抹去识别标志、装有12.7毫米口径机枪和火箭弹的以军幻象2000戰鬥機来“调查”了,同时还有三艘鱼雷艇从以色列的港口出发,向“自由”号冲了过来。

以军的幻象2000和鱼雷艇向“自由号”發射了几发鱼雷和数百發機炮。这时,“自由号”船长威廉·麦戈纳格尔立即命令报务员詹姆斯·哈尔曼向不远處的第六舰队呼救:“我们受到身份不明飞机的袭击,请立即支援!”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表明身份。然而,第六舰队的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却表示他要等到明确指令才能采取行动。

其後超級軍旗攻擊機展开第二轮攻击,而高空中有架美军的EC-121电子侦察机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他们大为吃惊,立即把这个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

美国国家安全局副局长托迪拉立即给联合侦察中心副主任维尼雅德打电话,要求将文字材料尽可能地烧毁,电子设备尽可能地破坏掉。但维尼雅德表示:「华盛顿高层刚刚打来电话,认为最要紧的事情是确保不让以色列人难堪。为了不让美国记者拍到“自由号”遇袭的照片,激起美国国内的反以情绪,应尽快将“自由号”炸沉!」托迪拉震惊之余,就立即把这次对话写下备忘录,并将它锁进了保险柜里。

这件事最终傳到美国总统林登·約翰遜那里。他以为是苏联人打了美国船,因为当时两国有上百艘战舰聚集在地中海里,他生怕因此而引发美苏两国的核大战。后来知道是以色列人干的,才放下心来。

事後以色列总理列維·艾希科爾带领國防部長摩西·达扬、总参谋长伊扎克·拉宾等人前去美国大使馆道歉,大使迅速接受了这一道歉并派海军武官厄内斯特·卡斯尔上尉上船查看。卡斯尔搭乘以方的直升飞机来到“自由号”上。“自由号”全船共有821处中弹,共有34名美国官兵被打死,164人受伤。第六舰队把四处起火、几乎沉没的“自由号”拖到希腊修理。以色列最后只赔了1300万美元,並强调此事不能全怪它,因为它早在战前就要求所有船只远离战区。

这事后来很快销声匿迹,而以美双方都有意回避它,甚至把这艘间谍船说成是一艘科学用的“通信研究船”,是战时美国保持中东通讯的海上“中继站”。当时有些美国人很愤怒,想向以色列报复,但都总统壓制了。

船舰被困[编辑]

附錄[编辑]

  1. ^ Pollack, "Arabs at War", p. 293-294
  2. ^ Pollack, "Arabs at War", p. 294
  3. ^ Churchill & Churchill 1967, p. 179.
  4. ^ Bron, Gabby 'Egyptian POWs Ordered to Dig Graves, Then Shot By Israeli Arm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2-19., Yedioth Ahronoth, August 17, 1995.
  5. ^ Bar-Zohar, Michael 'The Reactions of Journalists to the Army's Murders of POWs', Maariv, August 17, 1995.
  6. ^ Prior 1999, pp. 209–210; Bar-On, Morris and Golani 2002; Fisher, Ronal 'Mass Murder in the 1956 War', Ma'ariv, August 8, 1995.
  7. ^ Laub, Karin 'Historians: Israeli troops killed many Egyptian POWs',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16, 1995. Retrieved from the Wayback Machine. October 14, 2005.
  8. ^ "Israel Reportedly Killed POWs", August 17, 1995
  9. ^ Segev, T., 2007, p. 374
  10. ^ Ibrahim, Youssef. Egypt Says Israelis Killed P.O.W.'s in '67 War.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1, 1995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參考[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