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典範轉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典範轉移(英語:Paradigm shift),又稱範式轉移思角转向範式轉變等,是 Thomas Kuhn 提出的一個概念,是一門科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實驗實踐的根本變化。儘管庫恩將這個術語的使用限制在自然科學中,範式轉換的概念也被用於許多非科學背景中,以描述基本模型事件感知的深刻變化。

庫恩在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年)中提出了他的範式轉變概念。

庫恩將表徵科學革命的範式轉變與常規科學的活動進行了對比,他將其描述為在流行的框架或範式內完成的科學工作。當正常科學運作的主導範式與新現像不相容時,範式轉變就會出現,從而促進新理論或範式的採用。[1]

正如一位評論者所總結:

庫恩承認以兩種不同的含義使用了“範式”一詞。在第一個中,“範式”指的是某個科學共同體成員的共同點,也就是說,共同體成員共享的整個技術、專利和價值觀。在第二種意義上,範式是一個整體的單個元素,例如牛頓的原理,它作為一個共同的模型或例子……代表了明確的規則,從而定義了一個連貫的調查傳統。因此,問題是庫恩通過範式研究什麼使他所謂的“常規科學”的構成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可以決定某個問題是否被認為是科學的科學。規範科學根本不是指以連貫的規則體系為指導的科學,相反,規則可以從範式中推導出來,但範式也可以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指導調查。這正是“範式”一詞的第二個含義,庫恩認為它是最新和最深刻的,儘管它實際上是最古老的。[2]

社會科學[编辑]

在庫恩看來,單一主導範式的存在是自然科學的特徵,而哲學和大部分社會科學的特徵是“關於基本原理的主張、反主張和辯論的傳統”。[3] 其他人將庫恩的範式轉變概念應用於社會科學

案例[编辑]

  • 被稱為認知革命的運動擺脫了行為主義的心理學方法,並接受了認知作為研究人類行為的核心。
  • 人類學家 Franz Boas 整合了其關於文化歷史和發展的理論,並建立了一個在隨後幾年主導美國人類學的計劃。考慮到科學種族主義優生學在許多致力於研究人類和社會的大學和機構中占主導地位,他的研究以及他的其他同事的研究反對並揭穿了當時學者們的主張。最終人類學將採用整體方法,利用四個子類別來研究人類:考古學、文化學、進化論和語言人類學。
  • 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社會學家與其他社會科學家一起發展並採用了反實證主義方法論,試圖在研究與文化、社會和行為有關的人類活動時堅持主觀視角。這與實證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從自然科學中使用的方法論中汲取影響。
  • 1879年由費迪南·德·索緒爾首次提出,印歐語言學中的喉音學說假定原始印歐語中存在“喉音”輔音,這一理論在赫梯語的發現中得到證實。20世紀初。該理論此後被絕大多數語言學家所接受,為原始印歐語句法和語法規則的內部重建建立主要基礎,被認為是自最初發現印歐語係以來語言學最重要的發展之一。[4]
  • 考古學家採用放射性碳測年法被認為是一種範式轉變,因為它極大地增加了考古學家可以可靠地對物體進行測年的時間深度。同樣,使用激光雷達對文化景觀進行遠程地理空間成像,以及從過程考古學向後過程考古學的轉變,都被考古學家稱為範式轉變。[5]
  • 由 Boris Kerner 在車輛交通科學中創建的三相交通理論的出現,作為經典(標準)交通流理論的替代理論。[6]

批評[编辑]

Martin Cohen 將範式轉變的概念描述為一種知識病毒—從硬科學傳播到社會科學,再傳播到藝術,甚至傳播到日常政治言論。[7] Cohen 聲稱庫恩對它可能意味著什麼只有一個非常模糊的想法,並與科學哲學家保羅·費耶阿本德一致,指責庫恩從他的理論的更激進的含義中撤退,即科學事實永遠不過是流行的觀點,這些觀點的流行是短暫的,遠非決定性的。庫恩說,科學知識不像通常描述的那樣確定,而且科學和知識通常不是庫恩描述的那種“非常明智和令人放心的可靠事物”,其中涉及週期性的範式轉變,其中許多舊的確定性被放棄是為了開闢新的理解方法,而科學家以前從未認為這些方法是有效的。他認為信息級聯會扭曲理性的科學辯論。他專注於健康問題,包括高度媒體化的“流行病”警報的例子。[8]

也可以看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需要免费注册. 1962: 54. 
  2. ^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 Paradigm? (PDF).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3. ^ Kuhn, Thomas N. Logic of Discovery or Psychology of Research. Lakatos, Imre; Musgrave, Alan (编).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sec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6 [1970]. ISBN 978-0-521-09623-2. 
  4. ^ James Clackson. Indo European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7: 53. ISBN 9780521653671. 
  5. ^ Schmidt, Sophie C.; Marwick, Ben. Tool-Driven Revolutions in Archae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2020-01-28, 3 (1): 18–32. doi:10.5334/jcaa.29可免费查阅. 
  6. ^ Boris S. Kerner, Understanding Real Traffic: Paradigm Shift i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2021.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7. ^ Cohen, Martin (2015). Paradigm Shift: How Expert Opinions Keep Changing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mprint Academic. p. 181.
  8. ^ Martin Cohen.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