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同盟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軍事聯盟是國家之間關於國家安全所達成的正式協議,結成軍事聯盟的國家同意在危機發生時,積極參與保衛聯盟中的其他國家[1]。如果聯盟中的一個國家受到攻擊,聯盟其他成員即使沒有受到直接攻擊,也通常有義務進行防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軍事同盟通常表現得不那麼咄咄逼人,而更多地起到威懾的作用[2]。
軍事同盟可分為防禦條約、互不侵犯條約和積極軍事互助協約[3]。 聯盟可能是秘密的,比如1870年到1916年時很常見,也可能是公開的[4]。根據2002年的軍事同盟數據集,從1815年到2003年,共有538個同盟條約。絕大多數同盟都承諾在戰爭中為一個盟友提供軍事支持,本質上是防禦性的。[5]
已不存在的军事同盟[编辑]
- 唐于新罗对高句丽和百济
-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第三到七次反法同盟
- 一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 二战时期的轴心国与同盟国
- 冷战时期的华沙条约组织
- 冷战时期的中部公约组织
- 《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1954.9~1977.6)
- 《英马外部防御与互助协定》(AMDA),(?~1971)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3~1980.1)
现代的军事同盟[编辑]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6]
-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
-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ОДКБ)
-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СВМДА)
-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
- 五眼聯盟(FVEY)
- 五国联防条约(FPDA)
- 四邊安全對話(QSD/QUAD)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ANZUS)
- 澳英美聯盟(AUKUS)
- 美日安保條約
-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参考文献[编辑]
- ^ Bergsmann, Stefan. The Concept of Military Alliance (PDF). Small States and Alliances. 2001: 25–37. ISBN 978-3-7908-2492-6. ISBN 978-3-662-13000-1 (Online)
- ^ Leeds, Brett Ashley. Do Alliances Deter Aggression? The Influence of Military Alliances on the Initiation of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3, 47 (3): 427–439. ISSN 0092-5853. JSTOR 3186107. doi:10.2307/3186107.
- ^ Krause, Volker; Singer, J. David. Minor Powers, Alliances, And Armed Conflict: Some Preliminary Patterns (PDF). Small States and Alliances. 2001: 15–23. ISBN 978-3-7908-2492-6. (ISBN 978-3-662-13000-1 (Online)
- ^ Kuo, Raymond. Secrecy among Friends: Covert Military Alliances and Portfolio Consistenc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9, 64: 63–89. ISSN 0022-0027. S2CID 182507234. doi:10.1177/0022002719849676 (英语).
- ^ Frieden, Jeffry A. World Politics: Interests, Interactions, Institutions 4. W W NORTON. 2018: 190. ISBN 978-0-393-67510-8. OCLC 1197968459.
- ^ 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这是一篇與军事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