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扳指,又称搬指、挷指、班指[1],古称韘、决、螭玦等[2],是一种套在拇指上的指环形器物,最早是射箭器具,后逐渐发展为个人装饰用的珠宝和身份的象征,在世界多个民族中均有运用。
汉式扳指
[编辑]
汉族式样的扳指通常被称为“韘”或“决”。目前已知最早的韘出土于殷墟妇好墓[3]。韘的作用是开弓时套在右手拇指上,从而起保护手指作用。古代少年佩韘开弓被认为是长大成人已具备某种能力的象征。当时用于射箭的韘通常用硬木、象骨等材料制作,身份尊贵者用玉。至汉晋时期,逐渐演变成带有装饰性质的“韘式佩”[4]。
唐朝至元朝时期,目前未见玉韘或韘式佩出土,宋朝、元朝人的记载中已经开始对韘的理解有所模糊[5]。明朝时期,韘式佩又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流行开来,时人记载中称其为“螭玦”,有单螭玦、双螭玦、九螭玦等款式。其中有一些是汉代文物,其余多为明代仿品。尽管汉及之后墓葬中目前未曾有韘出土,但当时的行伍之人中骑射者仍有使用,只是基本不用珍贵材料制作,所以不被广泛关注[6]。
满族扳指
[编辑]满族扳指(满语:ᡶᡝᡵᡤᡝᡨᡠᠨ,穆麟德轉寫:fergetun[7])因早期用料多出自耐磨且透气性较好的驼鹿角,故俗称“堪达汉”[8](满语:ᡴᠠᠨᡩᠠᡥᠠᠨ,穆麟德轉寫:kandahan[9]),满语驼鹿之意。
在清代骑射文化盛行的满族中,当时八旗将士几乎人手一枚驼鹿角扳指,以“黑章环绕”者为贵,可值“数万钱”[10]。乾隆帝视扳指为满族尚武传统的象征,在其影响下,扳指逐渐从一种实用工具演变为旗人之间的身份象征。材质也变得更加多样,从驯鹿角拓展至玉、翡翠、玛瑙、象牙、金银、珐琅等。皇帝及王公大臣佩戴的扳指往往雕刻精美,并镶嵌宝石,以示身份,皇帝还经常将扳指作为贵重礼品赏赐给大臣。扳指常配有扳指套,以便于携带。乾隆帝在八旬万寿盛典时赏赐诸王公贝勒大臣玉扳指的同时,也随赐扳指套[11]。
满族扳指式样来自蒙古族使用的角韘、革韘[12],多为桶型,有诗句花纹雕刻者为“文扳指”;素面者为“武扳指”之分[13]。清宫内务府也有收藏汉式玉韘,但仅被统治者视为文玩[14]。
其他
[编辑]受蒙古文化影响的萨菲王朝、莫卧儿王朝的贵族后裔,也流行使用梯形式样的扳指,而且不仅戴于拇指,也可以系挂在腰间。这种风尚主要在当时的皇帝和王子之间使用。因其形制与明制玉韘几乎完全相同,有可能与其政权元、明时期的文化交流有关[15]。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引用
[编辑]- ^ 《清稗类钞·服饰类·扳指》:“扳指,一作搬指,又作挷指,又作班指,以象牙、晶玉为之,著于右手之大指,实即古所谓韘。“
- ^ 许晓东 2012,第49,57頁
- ^ 许晓东 2012,第50頁
- ^ 许晓东 2012,第49-55頁
- ^ 许晓东 2012,第55-56頁
- ^ 许晓东 2012,第57頁
- ^ 胡增益 1994,第266頁
- ^ 《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四·堪达汉》:“似鹿魁而壮,如驴逸且颀。驰山艰却缓,履洳迅如飞。项似垂膺鞅,角堪为指机。释名翻尔雅,□兽是耶非。”
- ^ 胡增益 1994,第471頁
- ^ 《黑龙江外纪》:“(驼鹿角)色如象牙,以制射,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值数万钱。”
- ^ 许晓东 2012,第60-62頁
- ^ 许晓东 2012,第60頁
- ^ 周简段 1998,第134頁
- ^ 许晓东 2012,第62頁
- ^ 许晓东 2012,第66頁
来源
[编辑]- 胡增益. 《新满汉大词典》.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9787228024049.
- 许晓东. 《韘、韘式佩与扳指》 (PDF).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2, (1).
- 周简段. 《神州轶闻录·卷三》. 华文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