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
北齐 | ||||
|
||||
棕色部分为北齐疆域 | ||||
京城 | 鄴城 [1] | |||
---|---|---|---|---|
國君姓氏 | 高 | |||
君主 | 6 | |||
• 550-559 | 文宣帝高洋(開國) | |||
• 577 | 幼主高恆(亡國) | |||
興衰 | ||||
• 550年6月9日 | 高洋篡奪東魏建立北齐 | |||
• 577年2月28日 | 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 | |||
面積 | 100萬平方公里(550年) |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2][3][4][5]。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6],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地域演變[编辑]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区,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
勢力與制度[编辑]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例如,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0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
兵制[编辑]
东魏和北齐初创之际,兵制继承北魏,兵民分离,鲜卑人为兵[7]。在齐文宣帝时改革,军人出现汉人勇夫[8],但没有改变兵民、汉胡之分[9]。
后在河清三年(564年),出现一种新的兵制[10],将当兵与种田结合起来,成为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模板。
人口[编辑]
北齐人口盛时约2200万[來源請求]。
藝術[编辑]
佛教及印度、中亞、西亞文化在本時期持續對藝術產生重大影響。部分中國史上最精緻的佛像座落於北齊的佛寺洞窟寺,這些佛像說明當時製作佛雕的工藝,以及北魏以來藝術風格的快速進展。一些大型陶雕源自北齊。北齊的陶器的特色包括雙色以上的釉色,白胎陶器亦於此時期發展。此時期繪畫品質極高,由太原的婁叡墓壁畫可見一斑。[11]
建筑[编辑]
君主[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 | 文穆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谥) |
高树 | 472年-526年 | — | — | — | — |
— | — | 渤海獻武王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谥) |
高欢 | 496年-547年 | — | — | — | 义平陵 |
太祖 (文宣帝高洋追尊) |
獻武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谥) |
|||||||
高祖 (后主高纬改上庙号) |
神武皇帝 (后主高纬改谥) |
|||||||
— | 世宗 (文宣帝高洋追尊) |
文襄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谥) |
高澄 | 521年-549年 | — | — | — | — |
— | 威宗 (廢帝高殷尊) |
文宣皇帝 (廢帝高殷谥) |
高洋 | 526年-559年 | 550年-559年 | 天保 | 550年-559年 | 武寧陵 |
景烈皇帝 (后主高纬改谥) |
||||||||
顯祖 (后主高纬改上庙号) |
文宣皇帝 (后主高纬复谥) |
|||||||
— | — | 济南愍悼王 (孝昭帝高演谥) |
高殷 (废为济南王) |
545年-561年 | 559年-560年 | 乾明 | 559年-560年 | — |
— | 肃宗 | 孝昭皇帝 | 高演 | 535年-561年 | 560年-561年 | 皇建 | 560年-561年 | 文靖陵 |
— | 世祖 | 武成皇帝 | 高湛 | 537年-568年 | 561年-565年 | 太宁 | 561年-562年 | 永平陵 |
河清 | 562年-565年 | |||||||
— | — | — | 高纬 (史称后主) (北周武帝宇文邕降封温国公) |
556年-577年 | 565年-577年 | 天统 | 565年-569年 | — |
武平 | 570年-576年 | |||||||
隆化 | 577年 | |||||||
— | — | 楚恭哀帝 (后主高纬追谥) |
高儼 (原为琅邪王) |
557年-571年 | — | — | — | — |
— | — | — | 高延宗 (原为安德王) |
?-577年 | 576年 | 德昌 | 576年 | — |
— | — | — | 高恒 (史称幼主) |
570年-577年 | 577年 | 承光 | 577年 | — |
— | — | — | 高湝 (幼主高恒禅位于任城王高湝,但未正式即位) |
?-577年 | — | — | — | — |
— | — | — | 高紹義 (原为范阳王) |
?-580年 | 578年 | 武平 (继续使用武平年号) |
578年 | — |
君主世系图[编辑]
|
|
|
|
|
|
|
|
齐神武帝 高欢 496-5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齐文襄帝 高澄 521-549 |
|
齐文宣帝 高洋 529-550-559 |
|
齐孝昭帝 高演 535-560-561 |
|
齐武成帝 高湛 537-561-565-568 |
|
任城王 高湝 ?-5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德王 高延宗 ?-576-578 |
|
齐废帝 高殷 545-559-560-561 |
|
范阳王 高绍义 ?-578-580-? |
|
齐后主 高纬 556-565-577 |
|
楚恭哀帝 高俨 557-57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齐幼主 高恒 570-577-578 |
|||||||||||||||||||||||||||
藩王[编辑]
参考[编辑]
注釋[编辑]
- ^ (唐)魏征、令狐德棻等: 《隋书》卷 30: “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 不甚机巧。 ” (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60 页。
- ^ 《北齐·书本纪·卷一》:“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 ^ 张金龙《高欢家世族属真伪考辨》,文史哲011年第1期总第3期
- ^ 《北史·高敖曹传》:“神武使世子澄以子孙礼见之,昂乃与俱来”
- ^ 《北史·高乾传》:“神武大笑曰:“吾事谐矣!”遂与乾同帐而寝,呼乾为叔父。”
- ^ 《隋書·梁彦光傳》:齊亡後衣冠士族多遷關內。
- ^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
- ^ 《隋书》食货志:又简华人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夫',以备边要
- ^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286页,黄山书社,2000年
- ^ 《隋书》食货志:又令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北齊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7.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外部链接[编辑]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前朝: 東魏 |
中国朝代 | 后朝: 北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