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支付



卡片支付,俗稱刷卡、碌咭[註 1],指利用記錄了使用者的支付戶口的塑膠卡片來作支付用途的過程。這些用於支付的卡片是支付系統的一部分,一般由金融机构(例如銀行或財務機構)發行,讓他們的客戶能夠存取指定銀行帳戶或由發卡機構提供的信用額度來支付、以及透過利用自動櫃員機(ATM)轉帳而進行电子支付[1]。
「刷卡」或「碌咭」這種叫法源於最初使用過底紙將卡上資料壓在收據的動作(也是卡上資料要造成凸出來的原因);後來改由磁條讀取資料,也是必需要刷過卡槽才可以將卡片中的資料讀出。雖然現在已經使用了晶片信用卡或非接觸式付款,那台機器還是習慣稱為刷卡機(不會叫成「插卡機」)。
在門禁卡領域上常見「刷卡機」這種稱呼;也有玩具商做出一些魔法卡之類的玩具,那台讀卡設備也被叫刷卡機。然而,其中最出名的還是信用卡的讀卡設備。
刷卡機通常會具有通訊的能力,因為銀行會要求隔一段時間結帳以核對交易紀錄,可以讀取卡片是一定要的功能。刷卡機讀取的卡片有三大類:一是早期的磁卡,再來是常見的晶片卡,其中以磁卡安全性最低,裡面只有存一段資料,任何人只要有設備都可以將資料抄出、重寫一張卡片出來,銀行也只確認卡片上的資料無誤就會授予交易認證碼,也因為這樣才會有後來的電話確認之類的行政機制,後期為了防止偽卡發展出晶片卡,卡片不只是具有帳號的資料,卡片本身具有運算能力,使得偽卡困難度突然翻了好幾倍,像是卡片可以決定拒絕交易,實際上無論是收單行、刷卡機或卡片本身在某項檢核上發現有問題,都可以讓交易失敗,這其中還有發卡行的利益存在,所以有某種程度上安全性沒什麼問題。
架構[编辑]
架構上刷卡機基本上是一台具有通訊能力以及讀卡能力的終端機,通訊能力是為了把交易紀錄傳送給銀行,失去了讀卡能力充其量不過就是台終端機。通訊上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將資料送到銀行,舉凡同步、非同步數據機、網路……等,通訊的協定常用的是ISO-8583格式。
讀卡設備依照卡片種類分類:
其中晶片卡又可以分成下列幾種:
- 接觸式
- 非接觸式
至於終端機上面需不需要有輸入裝置、顯示裝置或列印裝置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註解[编辑]
- ^ 「咭」是粵語對「卡片」的英語「card」的直接音譯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About-Payments.com – Card Payments,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外部連結[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