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县治
明代江阴县城地图

县治又称县府县政府驻地,即地方行政区——治所,县治所在的城池即縣城。近代指县级行政机关的常驻地。近代以来,一般在县政府的办公所在地,相应的为政府机构建立配套的行政、教育、生活服务机构。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选址于相对交通便利,通讯及时,经济发达的城镇。按人口及经济规模有大小区分。

漢字文化圈[编辑]

中国的县治[编辑]

历史沿革[编辑]

中国,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开始,即有县城。《汉书·高帝纪下》,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颜师古注云:“之与,皆令筑城”。学者多据此认为汉代奉行筑城政策。相关考古发掘、勘查也证明汉代郡治、县治较普遍地的建筑城垣,所有“没有城垣的县治当不会太多”[1]:8—9。县城规模受所在地区经济、人口影响。

魏晋以后,中原进入动荡时期。故魏晋南北朝时,政府有在行政区治所,以及险要之地建筑城垣的传统。地方政府围绕人口聚集之地,建筑城墙,形成城郭,构建起独立的城池,用以抵御外敌,并保障居民安全。居民或居于城中,或附城而居。隋朝时,隋炀帝为加强统治,“,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然而成者则甚鲜[1]:9

有当代研究者指出,至唐前中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城池均沿用前代城垣,或根本没有城垣,只有根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改筑城垣。宋朝时,因鉴于晚唐、五代藩鎮割據之故,边境地区之外的地区不提倡修建城池。内地的府州县治所长期没有城池或自然废弃旧有城池[1]:9

一般认为,明清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筑城高潮[2]:28。有研究者,更进一步指出,明代筑城有两个高潮期,一是明初洪武、永乐朝,二是景泰万历的明中后期。到明后期,估计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县治均筑有城垣。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全国各地普遍的修缮了明代旧城。嘉庆后,因社会动荡,全国再度兴起新建、修缮城池的高潮。至清末,绝大部分府州县治所均建筑有城垣[1]:10—11

明清之时,中国人口繁盛。在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之地,一座县城可能会分属两县,长期处于同城而治的状态。晚清以后,随着热武器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升级。政府不再修筑围郭形式的县城。当代中国,明清修筑的县城城墙,多随着城市扩展而被破坏。今中国各地留存的城垣遗迹,大多为清代遗迹[1]:11。而留存的城墙会因其文化价值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还存在一种县级市,该类市的市治所在地,也是一种县城的形式。如今中国的县城(县包括县级行政区)有一千余个。

中国之外的县治[编辑]

越南沿用古称,称为县莅

日本的縣都和縣城的意義不同,因為日本的縣是一級行政區。

翻译用词[编辑]

英語中的「county seat」通常被翻譯為縣城,主要用在美國和加拿大;英國的「county town」則被翻譯為郡治。北美並非所有的縣級劃分都用這個名稱:在路易斯安那州稱為「堂區區治」(parish seat),在阿拉斯加稱為「borough seat」,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以及加拿大海洋省份則稱作「shire town」,其中康乃狄克州羅德島州完全不使用縣級劃分。

美國大多數的縣都只有一座縣城,但少數縣有兩座以上,這常是因為該縣幅員遼闊,加上以前交通不便,而在兩側各設置一座。

参见[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鲁西奇、马剑. 《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PDF).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2009, (2009年第2期): 7—16 [2023-07-06]. ISSN 1000-422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7) (简体中文). 
  2. ^ 林馨莹. 《冀南地区明清府城形态特征研究》 (硕士论文). 河北工程大学. 2022 [2023-07-06]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