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市
臺東市 Taitung City 舊稱:寶桑庄、卑南 | |
---|---|
縣轄市 | |
坐标:22°45′30″N 121°08′40″E / 22.7583°N 121.1444°E | |
國家 | ![]() |
省 | 臺灣省(已虛級化) |
上級區劃 | 臺東縣 |
設立 | 1875年(始設埤南堡,為卑南廳治) 1887年(成為臺東直隸州州治) 1897年(改設卑南街,為臺東廳治) 1919年(改名臺東街) 1945年(改制臺東鎮,為臺東縣治) 1976年(改制為縣轄市) |
下級區劃 | 38里1,021鄰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臺東市公所 (立法機關:臺東市民代表會) |
• 市長 | 張國洲(臺東市市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109.7691 平方公里(42.3821 平方英里) |
海拔 | 37 公尺(121 英尺) |
人口(2022年5月)(40,627[1][2]戶) | |
• 總計 | 103,476[1][2]人 |
• 密度 | 943人/平方公里(2,442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8) |
郵遞區號 | 950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14010 |
毗鄰 | 卑南鄉、太麻里鄉 |
網站 | http://www.taitungcity.gov.tw/ |
臺東市(俗字寫作台東市;臺灣客家語四縣腔:toiˇ dungˊ sii),位於臺灣臺東縣東南部,臺東縣縣治所在地,東濱太平洋,南鄰太麻里鄉,西與北鄰卑南鄉。全市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在臺中縣太平市改制為臺中市太平區後而成為臺灣面積最大且唯一大於100平方公里的縣轄市;人口約10.4萬人,是宜花東地區人口第一大行政區。
歷史[编辑]
臺東市古名稱為「卑南」或「卑南覓」,地名「Pima」及「Pimaba」的音譯,最早約見於17世紀中葉荷治時期。因卑南社勢力逐漸強大,臺東平原皆為其主要勢力範圍,在道光年間曾有平埔族西拉雅族駐留於該地,爾後馬蘭阿美族遷居此地。1860年代間,原居屏東縣枋寮鄉的閩南人鄭尚率先至此與卑南社從事交易活動,隨後移居至該地的漢人逐漸增多,並主要活動於卑南社。另外至直至同治末年,已有28戶漢人於卑南溪出海口附近居住,稱為寶桑庄,清廷於1875年因沈葆楨開山撫番,設置臺灣府南路撫民理番同知,後設置卑南廳,並稱臺東市區域為「埤南」,設埤南堡,為卑南廳廳治。1887年劉銘傳設「臺東直隸州」,州治原規劃設於水尾,但因大庄事件破壞甚大,後州治改維持在埤南。[3]。
臺東平原早期為原住民卑南族、阿美族居住地,以游耕及貿易方式生活其間。荷治時期及清治初期與後山其他地方共同被稱為「卑南」,已有漢人往來進行貿易。荷蘭人曾經為了採金派兵駐紮此地,並與卑南族利嘉社、泰安社發生過戰爭,今日臺東市第一公墓萬姓祠內尚存有昔日荷蘭士兵骨骸。
1896年6月日本開始統治臺灣東部後,在東部設置臺南縣臺東支廳,1897年升格臺東廳,廳治仍設在埤南,但廢除埤南堡,改稱為卑南街,並維持清代隸屬於南鄉地方行政區。卑南街實際上因新街道規劃,其可分為「卑南」(即卑南社及附近)、「新街」(今臺東市區部分,或稱卑南新街,因包含寶桑庄,故有時寫為寶桑新街)、「馬蘭拗」(即馬蘭社及附近)等3個聚落。
1919年1月15日市街改正後,改卑南街稱「臺東街」(府令第5號),屬臺東廳南鄉。
1920年廢南鄉改設臺東支廳,臺東街擴大,管轄臺東、馬蘭、旭村、利基利吉、猴子山、富原村、加路蘭7個大字,另外卑南、呂家、檳榔樹格社、北絲鬮社、知本社及美和等6個大字劃分設置「卑南區」。1937年卑南區改為卑南庄,1944年12月1日卑南庄廢庄併入臺東街(府令326號),此為總督府在臺灣最後一個行政區調整。
1945年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後,更名為「臺東鎮」,屬臺東縣政府管轄,為縣治所在地。原卑南庄之轄區再度分離,並將臺東街北側利吉、富源、富山等地析出,設置卑南鄉。1974年10月10日將卑南鄉富岡、岩灣、南王、新園、建興、南榮、卑南、知本、豐田、建和村共2萬人併入台東鎮,其名稱不變,以湊合縣轄市10萬人口門檻。1976年元旦因人口達到改制為縣轄市之標準,改制為「臺東市」[4][5][6]。
地理[编辑]
概論[编辑]
臺東市位於臺灣東南隅,是一座背山面海地形狹長的城市,公所所在經緯度為東經121.10度,北緯22.45度。西起中央山脈山麓等高線與卑南鄉為鄰,西南鄰知本溪與太麻里鄉相望,北鄰海岸山脈以黑髮溪與卑南鄉為界,東臨太平洋,全市地處海岸山脈南端,中央山脈東側,南北長19.8公里,主要溪流由北到南有-卑南溪、太平溪、利嘉溪、知本溪,依次流入太平洋,而形成沖積扇平原的臺東市地形,最高點為標高75公尺的鯉魚山,可以俯瞰全臺東市景。臺東市位在臺東平原上,為卑南溪所沖積而成。
氣候[编辑]
臺東市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無嚴霜且酷暑。由於該市地處臺灣東南部海岸,受溫暖的海洋氣流調節,而在冬季南下的東北季風又受到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阻隔,故年溫差小,冬季仍保持暖和。年均溫約為攝氏24.7度,最熱月份為7月的攝氏29.1度,最冷月份為2月的攝氏19.7度。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700毫米,並集中在5至10月,全年雨量充沛[7]。
臺東市(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901-2021年更新中)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2.7 (90.9) |
34 (93) |
37.4 (99.3) |
38.2 (100.8) |
40.2 (104.4) |
39.5 (103.1) |
39 (102) |
39.3 (102.7) |
37.8 (100.0) |
38.5 (101.3) |
33.3 (91.9) |
30.8 (87.4) |
40.2 (104.4) |
平均高温 °C(°F) | 23.2 (73.8) |
23.8 (74.8) |
25.4 (77.7) |
27.8 (82.0) |
30 (86) |
31.8 (89.2) |
32.6 (90.7) |
32.2 (90.0) |
31.3 (88.3) |
29.4 (84.9) |
27.1 (80.8) |
24.3 (75.7) |
28.2 (82.8) |
日均气温 °C(°F) | 19.7 (67.5) |
20.2 (68.4) |
21.8 (71.2) |
24.1 (75.4) |
26.4 (79.5) |
28.3 (82.9) |
29.1 (84.4) |
28.8 (83.8) |
27.7 (81.9) |
25.8 (78.4) |
23.6 (74.5) |
20.8 (69.4) |
24.7 (76.5) |
平均低温 °C(°F) | 17.1 (62.8) |
17.5 (63.5) |
19 (66) |
21.3 (70.3) |
23.7 (74.7) |
25.5 (77.9) |
26.2 (79.2) |
26.1 (79.0) |
25 (77) |
23.2 (73.8) |
21.1 (70.0) |
18.3 (64.9) |
22 (72) |
历史最低温 °C(°F) | 7.2 (45.0) |
7.5 (45.5) |
9.7 (49.5) |
11.6 (52.9) |
15.9 (60.6) |
17.1 (62.8) |
20.5 (68.9) |
20.9 (69.6) |
18.3 (64.9) |
15.2 (59.4) |
9.3 (48.7) |
8.9 (48.0) |
7.2 (45.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3.1 (1.30) |
40.7 (1.60) |
36.5 (1.44) |
64.8 (2.55) |
138.3 (5.44) |
201.9 (7.95) |
250.2 (9.85) |
316.4 (12.46) |
295.6 (11.64) |
215 (8.5) |
99.3 (3.91) |
45.8 (1.80) |
1,737.6 (68.44) |
平均降雨天数 | 8.4 | 9.1 | 9.3 | 10.9 | 14.4 | 11.5 | 10.1 | 11.7 | 12.8 | 9.9 | 8.6 | 8.4 | 125.1 |
平均相對濕度(%) | 71.5 | 72.9 | 73.3 | 75.2 | 77.3 | 77.3 | 76 | 76.6 | 76.3 | 72.6 | 72.1 | 70.7 | 74.3 |
月均日照時數 | 93.7 | 85.1 | 102.1 | 116.8 | 148 | 210.2 | 253.2 | 223.5 | 173.1 | 157.3 | 122.2 | 98.6 | 1,783.8 |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 |
人口[编辑]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46 | 19,707 | — |
1951 | 30,999 | +57.3% |
1956 | 43,995 | +41.9% |
1961 | 56,147 | +27.6% |
1966 | 69,799 | +24.3% |
1971 | 77,679 | +11.3% |
1976 | 112,010 | +44.2% |
1981 | 110,721 | −1.2% |
1986 | 110,461 | −0.2% |
1991 | 108,086 | −2.2% |
1996 | 110,921 | +2.6% |
2001 | 110,894 | −0.0% |
2006 | 110,559 | −0.3% |
2011 | 108,310 | −2.0% |
2016 | 106,368 | −1.8% |
2021 | 103,943 | −2.3% |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永久失效連結] |
臺東市人口約10.4萬人,是臺東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並約佔全臺東縣總人口的一半。市內人口最多的里為豐榮里,人口第二多的里為新生里,人口最少的里為鐵花里[2]。
臺東市人口指標 | |
---|---|
概況 | |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 |
性別比 | 98.96% |
扶養比 | 42.21% |
– 扶幼比 | 18.21% |
– 扶老比 | 24.00% |
老化指數 | 131.74% |
戶人口量 | 2.5610人/戶 |
人口密度 | 946.92 (人/km2) |
1~12月生死淨遷概況 |
2022年臺東市每月人口變化 | |||
---|---|---|---|
月份 | 人口 | 消長 | 臺東市人口變化圖表 |
1 | 103,872 | −71 | |
2 | 103,771 | −101 | |
3 | 103,630 | −141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累積年度增減:−313 本年人口流失,累積成長率為-0.301% |
因應1976年臺東鎮升格縣轄市,為籌集10萬人口法定門檻,致1974年10月10日併入卑南鄉部分聚落,因此該年人口激增。
累積五年(2016年底至2021年底)人口減少2,425人,是花東地區五年來人口減少量第二多的鄉鎮市,僅次於花蓮市。
臺東市歷年人口變化(1946年-2030年)[8][9] | ||||||||||||||||||||||||||||||||||||||||||||||||||||||||||||||||||||||||||||||||||||||||||||||||||||||||||||||||||||||||||||||||||||||||||||||||||||||||||||||||||||||||||||||||||||||||||||||||||||||||||||||||||||||||||||||||||||||||||||||||||||||||||||||||||||||||||||||||||||||||||||||||||||||||||||||||||||||||||||||||||||||||||||||||||||||||||||||||||||||||||||||||||||||||||||||||||||||||||||
---|---|---|---|---|---|---|---|---|---|---|---|---|---|---|---|---|---|---|---|---|---|---|---|---|---|---|---|---|---|---|---|---|---|---|---|---|---|---|---|---|---|---|---|---|---|---|---|---|---|---|---|---|---|---|---|---|---|---|---|---|---|---|---|---|---|---|---|---|---|---|---|---|---|---|---|---|---|---|---|---|---|---|---|---|---|---|---|---|---|---|---|---|---|---|---|---|---|---|---|---|---|---|---|---|---|---|---|---|---|---|---|---|---|---|---|---|---|---|---|---|---|---|---|---|---|---|---|---|---|---|---|---|---|---|---|---|---|---|---|---|---|---|---|---|---|---|---|---|---|---|---|---|---|---|---|---|---|---|---|---|---|---|---|---|---|---|---|---|---|---|---|---|---|---|---|---|---|---|---|---|---|---|---|---|---|---|---|---|---|---|---|---|---|---|---|---|---|---|---|---|---|---|---|---|---|---|---|---|---|---|---|---|---|---|---|---|---|---|---|---|---|---|---|---|---|---|---|---|---|---|---|---|---|---|---|---|---|---|---|---|---|---|---|---|---|---|---|---|---|---|---|---|---|---|---|---|---|---|---|---|---|---|---|---|---|---|---|---|---|---|---|---|---|---|---|---|---|---|---|---|---|---|---|---|---|---|---|---|---|---|---|---|---|---|---|---|---|---|---|---|---|---|---|---|---|---|---|---|---|---|---|---|---|---|---|---|---|---|---|---|---|---|---|---|---|---|---|---|---|---|---|---|---|---|---|---|---|---|---|---|---|---|---|---|---|---|---|---|---|---|---|---|---|---|---|---|---|---|---|---|---|---|---|---|---|---|---|---|---|---|---|---|---|---|---|---|---|---|---|---|---|---|---|---|---|---|---|---|---|---|---|---|---|---|---|---|
統計表
| ||||||||||||||||||||||||||||||||||||||||||||||||||||||||||||||||||||||||||||||||||||||||||||||||||||||||||||||||||||||||||||||||||||||||||||||||||||||||||||||||||||||||||||||||||||||||||||||||||||||||||||||||||||||||||||||||||||||||||||||||||||||||||||||||||||||||||||||||||||||||||||||||||||||||||||||||||||||||||||||||||||||||||||||||||||||||||||||||||||||||||||||||||||||||||||||||||||||||||||
台東市阿美族部落
伊濘
石山
大橋
布頌
馬當
高坡
馬蘭
建農
常德
加路蘭
新馬蘭
巴沙哇力
阿拉巴奈
阿西路愛
巴古崙岸
旮旮哈徠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 臺東鎮長(1945年-1975年)
任次 | 姓名 | 備註 |
---|---|---|
1 | 吳金玉 | 官派 |
2 | 郭金龍 | 代表選舉 |
3 | 周森 | 民選第一屆 |
4 | 周伸興 | 民選第二三屆 |
5 | 張振雄 | 補選上任 |
5 | 張振雄 | 民選第四屆 |
6 | 黃禮 | 民選第五六屆 |
7 | 莊丁波 | 民選第七屆 |
- 臺東市長(1976年至今)
屆次 | 姓名 | 備註 |
---|---|---|
1 | 莊丁波 | |
2 | 莊丁波 | |
3 | 李輝芳 | |
4 | 李輝芳 | |
5 | 劉宇 | |
6 | 李輝芳 | |
7 | 賴坤成 | ![]() |
8 | 賴坤成 | ![]() |
9 | 陳建閣 | ![]() |
10 | 陳建閣 | ![]() |
11 | 張國洲 | ![]() |
12 | 張國洲 | ![]() |
市政組織[编辑]
臺東市公所是臺東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東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臺東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臺東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6課4室等10個內部單位以及6個附屬機關[10]。
臺東市民代表會是臺東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臺東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臺東市民代表會共有19位市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2席市民代表、第二選區6席市民代表、第三選區6席市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市民代表、第五選區3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9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11]。
行政區[编辑]
臺東市行政區劃 |
![]() |
臺東市的行政區劃在2021年10月17日改制前轄有46里1,035鄰[12],依據臺東市民代表會的選區劃分,可分為四大區域,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13]:
次分區 | 里名 | ||||||||||||||
---|---|---|---|---|---|---|---|---|---|---|---|---|---|---|---|
第一選舉區 | 文化里 | 民權里 | 四維里 | 中華里 | 仁愛里 | 強國里 | 大同里 | 成功里 | 建國里 | 中正里 | 中山里 | 興國里 | 鐵花里 | 復興里 | 復國里 |
第二選舉區 | 民族里 | 自強里 | 民生里 | 寶桑里 | 新生里 | 中心里 | 馬蘭里 | 富岡里 | 富豐里 | 南榮里 | 岩灣里 | 卑南里 | 南王里 | ||
第三選舉區 | 東海里 | 新興里 | 光明里 | 豐年里 | 豐樂里 | 永樂里 | 康樂里 | 豐榮里 | 豐谷里 | 豐里里 | 豐原里 | ||||
第四選舉區 | 豐田里 | 新園里 | 建和里 | 建興里 | 建業里 | 知本里 | 建農里 |
由於臺東市各里鄰戶數與人口相差懸殊等因素,需依據〈臺東縣村里鄰編組及調整自治條例〉規定行適當之調整,故對市內19里進行合併與劃分,於2021年10月17日正式調整後該市的行政區劃將變為38里719鄰[14]。在這次的整併中,民權里併入文化里,四維里併入中華里,鐵花里、興國里併入中山里,仁愛里、大同里併入中正里,復興里、復國里併入成功里,強國里併入建國里,新生里分出仁和里[註 1],富豐里併入富岡里,豐榮里分出豐安里、豐盛里[註 2],建業里併入建興里、知本里[註 3]。而除了各里整併,也有進行里界的調整,如自強里[註 4]、中心里[註 5]、馬蘭里[註 6]、民生里[註 7]、新生里[註 8]、南榮里[註 9]、新興里[註 10]、東海里[註 11]、豐谷里[註 12]、豐田里[註 13][15]。
警政治安[编辑]
臺東市為臺東縣警察局臺東分局的治安管轄區域,市內設有中興派出所、永樂派出所、知本派出所、馬蘭派出所、南王派出所、富岡派出所、豐里派出所、寶桑派出所、東興派出所、溫泉派出所等10所派出所。
監獄[编辑]
法律[编辑]
產業[编辑]
臺東市中心商業區位於縣政府前的中正路與中山路、台東舊站前的新生路及原台11線主線中華路一帶,因台東舊站廢除造成市區商圈沒落多年,當地政府後將之改建成旅遊服務中心及鐵道公園,2015年又將旅遊服務中心改建成客運轉運站及秀泰影城進駐原國光客運台東站,使第三級產業發展不致因此完全沒落。因公共運輸交通的活絡與整合成功,重新吸引了許多商號及觀光旅館及各級連鎖店進駐於鐵花路及新生路一帶,然而新站附近商業活動仍不興盛,以民宿及機車租賃等第三級產業為主。重要農產品有稻米、釋迦、洛神花、油菜花、梅子、柚子、草莓、台湾藜等。而漁產的部分,台東市富岡漁港位於潮汐交會帶,漁獲量豐富,較名聞遐邇的漁產有海瓜子、沙蝦、曼波魚、地震魚、小章魚、雨傘魚、白帶魚、蘭花蚌、鲯鳅等
教育[编辑]
大專院校[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 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仁愛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光明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東海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復興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寶桑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新生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豐田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豐里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豐年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豐源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豐榮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馬蘭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康樂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卑南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岩灣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知本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建和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富岡國民小學
- 臺東縣臺東市新園國民小學
醫療[编辑]
- 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
- 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
- 馬蘭院區
- 勝利院區
- 臺東基督教醫院
- 臺東聖母醫院
- 馬偕紀念醫院臺東分院
交通[编辑]
鐵路[编辑]
公車、客運[编辑]
航運[编辑]
航空[编辑]
臺東豐年機場可搭機至臺北、綠島、蘭嶼等地。現有航班包括由德安航空經營之綠島、蘭嶼離島航線,與由華信航空、立榮航空經營的臺北-臺東定期航班。除國內定期航班之外,臺東機場之航線亦包含由華信航空經營之臺東-香港季節性包機航線。
軍用機場(通稱為空軍基地)[编辑]
公路[编辑]
商業[编辑]
大眾媒體[编辑]
- 原住民族電視台東部新聞採訪中心(位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內[17])
旅遊[编辑]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臺東棒球村
- 臺東舊站
- 鯉魚山
- 白色陋屋
- 南王部落
- 台東鐵道藝術村(鐵花村)
- 臺東天后宮
- 臺東順天宮
- 臺東天官堂
- 臺東福安宮
- 建和敬山宮
- 富岡海神廟
- 海山寺
- 小野柳
- 夢幻湖
- 琵琶湖
- 活水湖
- 卑南文化遺址公園
- 台東森林公園
- 台東海濱公園
- 加路蘭公園
注釋[编辑]
- ^ 以中興路一段為界分割,北邊是仁和里[15]。
- ^ 漢陽北路以東北、永福路以西北分割出豐安里;中華路二段以東南分割出豐盛里[15]。
- ^ 以建業里知本路三段與康定街交會處為界,以東併入知本里,以西併入建興里[15]。
- ^ 武昌街以東南、舊鐵道以東北的區域改劃為民族里;武昌街以西北、舊鐵道以東北的區域改劃為中心里[15]。
- ^ 舊鐵道以西南的區域改劃入自強里[15]。
- ^ 四維路三段以東南的區域(4、5鄰)改劃入中心里[15]。
- ^ 浙江路以東、更生路148巷以南的區域改劃入寶桑里[15]。
- ^ 開封街以東南改劃入民生里;馬亨亨大道以東北改劃入寶桑里[15]。
- ^ 更生路886巷以東南、更生路以東北的區域改劃入仁和里[15]。
- ^ 鐵花路以東北的部分改劃入成功里[15]。
- ^ 桂林北路左右兩側、中華路一段892巷以東南的部分改劃入新興里[15]。
- ^ 中華路二段618巷50弄及782巷以西改劃入永樂里;豐谷北路以東北、豐谷北路98號前以西北的區域改劃入豐樂里;漢陽北路以東北的區域改劃入豐榮里;中華路二段以東南、豐谷南路以東北的部分改劃入豐盛里[15]。
- ^ 博物館路以東、豐年里與康樂里里界延伸至博物館路,以北改劃入豐年里,以南改劃入康樂里[15]。
參考資料[编辑]
- 腳註
- ^ 1.0 1.1 人口統計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 [2021-09-10]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人口統計資料. 臺東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 ^ 陳建年. 第二章·地名. 《臺東縣史》 地理篇. 臺東縣: 臺東縣政府. 1999: 82 (中文(臺灣)).
- ^ 台東鎮改制為縣轄市 [[台視影音文化資產]]
- ^ 轄區概況 台東縣台東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
- ^ 《發現古地圖:城市的起源》,臺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1-24.
- ^ 施添福 1999,第228頁.
- ^ 本所各鄉鎮市歷年人口數及原住民數統計. 臺東縣臺東戶政事務所.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0).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5-13].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 ^ 臺東市公所. 機關介紹 - 組織職掌. 臺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站. [2021-09-06] (中文(臺灣)).
- ^ 認識代表會 - 本屆市民代表. 臺東市民代表會. [2021-09-06] (中文(臺灣)).
- ^ 認識台東 - 轄區介紹. 臺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站. [2021-08-08] (中文(臺灣)).
- ^ 107年臺東縣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選舉公告 (PDF). 臺東縣選舉委員會. 2018-08-17 [2021-08-08] (中文(臺灣)).
- ^ 常見問題. 臺東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專區. [2021-08-08] (中文(臺灣)).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臺東市各里行政區域調整計畫彙整表 (PDF). 臺東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專區. 臺東市公所.
- ^ 台東往返蘭嶼綠島船班時刻 飛魚船票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原民台成立東部新聞中心.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二章·臺東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 南投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臺東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臺東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