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華語 ”(英語:Taiwan Mandarin ),指台灣民眾广泛使用的口語 之一[1] 。是中華民國 政府推广的标准國語 在台湾经过数十年演變,逐渐形成的台灣在地化的華語 口音。
臺灣族群 多元,使用的語言 亦多元,詳細能見《國家語言發展法 》。除了屬於漢藏語系 的台灣漢語 以外,屬於南島語系 的臺灣原住民族 語言亦為臺灣民眾常用口語,此外,美語 、日語 雖非屬漢語族 、南島語系 ,但作為常見外國語言,一些特定的詞語也可能同時夾雜在臺灣常用口語上使用。
術語界定 [ 编辑 ]
根据台灣語言學者何萬順 的定義,现今台灣華語和其他術語可界定如下:[1]
北京官话 (英語:Beijing Mandarin 或英語:Peking Mandarin )指中國大陸 北京 地區所使用的官話 ,在台灣除極少數對外華語教學老師外,幾乎沒有人使用此語。
中華民國國語 (英語:Standard Mandarin ),即“标准国语”,指中華民國教育部 頒訂的標準语 ,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華語 (英語:Mandarin ):指世界各地華人 所使用之共通語言,包括中國大陸 、台灣、港澳 與東南亞 ,是各地各具特色的在地華語的通稱。
台灣華語(英語:Taiwan Mandarin )經過中華民國 治理台灣数十年演變,已脫離北京官話而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語言。
臺灣國語 (英語:Taiwanese Mandarin 或英語:Mandarin with a heavy Taiwanese Hokkien accent ):指帶有濃重台語 口音或句法表達的台灣華語,往往为母语为台语的人成年后学习标准国语而形成的口音,在国语运动 中出现形成。现今多是老人在使用,台湾年轻人的口音中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此类口音的典型特征了。[2]
台湾华语,是標準國語逐渐演变形成的台灣在地化的華語口音。据学者許慧如研究,台灣華語已無台灣內部的族群差異,已無外省本省人的口音區別,可說是實質的台灣標準華語口音。連向來被視為必須使用標準國語的電視新聞播報員,幾乎都是台灣華語的使用者。但是,「台灣華語」一詞幾乎只有在語言學領域中出現,並未普及。[2]
中国大陆的用语中并未将“台湾国语”与“台湾华语”作为术语进行明确定义和区别,而是作为普通生活用语称在台湾使用的国语为“台湾国语”或“台湾腔”,其所指实乃“台湾华语”。[3] [4] 台湾学者也有如此使用相关词汇的,如江素華“本論文希望能透過抽樣調查,得知目前台灣年輕人的國語語音特色,並與傳統印象中的台灣國語(光復後才開始學國語的台灣人所說的國語) 做出比較與整理。期能歸納出台灣國語的語音特色,讓在台灣的華語學習者能更快速地調適標準語音和台灣國語語音的不同”。[5]
台灣華語於華語語系研究的定位 [ 编辑 ]
在「華語語系」中,因地域(place)已是各地華語取得意義及價值的基礎,「華語語系」的界定必涉及本土地空間的各地差異,會因各群體投注在地的社會心理情感增長而不同;然而「華語語系」的多元文化價值發展,也有像法國政府收編「法語語系」帝國/官方殖民的危險。[6]
參考資料 [ 编辑 ]
外部連結 [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