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4年12月14日)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
漢字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
白話字 | Tâi-o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eng-im Hong-àn |
臺羅拼音 | 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 |
閩南拼音 | Dáiuán Bbánlámggǐ Lómǎzzî Pīngyīm Hōng'àn |
![]() |
本页面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可能出现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
漢語拼讀系統 |
---|
官話 |
吳語 |
粵語 |
客語 |
閩語-閩南語 |
閩語-閩東語 |
閩語-閩北語 |
閩語-興化語 |
閩語-海南话 |
贛語 |
跨方言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簡稱為台羅拼音或台羅(TL),為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臺灣閩南語拼音方案。此套拼音並非完全新創,而是整合原有的白話字(POJ,以傳統羅馬字寫成)以及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的閩南語音標部份而來。台羅拼音方案與白話字的相容性良好,可以視為白話字的增補或發展上的分支。在臺灣,使用白話字的社群有較高的意願使用台羅拼音,同時,在官方地位方面台羅拼音方案取代了TLPA。然而,在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台羅拼音未必能夠全面取代白話字。台灣亦仍有基於堅持傳統,繼續使用白話字的人。
閩南語书写系统 |
---|
漢字 |
十五音 |
拉丁化 |
漢羅混寫文 |
其他拼音 |
列表 |
目录
演進歷史[编辑]
1991年7月,洪惟仁、董忠司等人發起成立台灣語文學會,主導並發展出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此音標於1992年5月該會第二次會員大會通過。TLPA源自於傳統白話字,和白話字一樣使用羅馬字(拉丁字母)。它對傳統白話字做出的更動包括:為了介音標示一致性,將白話字oa改成ua;為了電腦處理方便起見,不使用ASCII以外的字元,聲調放棄變音符號(調號)、改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TLPA亦可以用來拼讀台灣客家話,相較於白話字不區分各地腔調,TLPA針對台灣閩南語各腔調特有發音設計了拼寫法。
初版TLPA原本維持與傳統白話字在音節的層次上完全相容,齒齦塞擦音 /ʦ/ 及 /ʦʰ/ 在初版TLPA寫作ts與tsh,與傳統白話字的ch及chh沒有衝突。然而在199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將TLPA略作修改,台灣語文學會亦事後開會認可,修改後ts及tsh用c及ch表示,雖然字母較減省,但與傳統白話字系統互相衝突。由於未能完全相容、放棄調號等各種因素,許多原本使用白話字的人士不能夠接受TLPA。
1998年,教育部將TLPA正式訂為「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及「台灣客家語音標系統」,[1]坊間一般仍稱之為TLPA。另曾有出版社在教科書中採用TLPA,但加上部分修改,稱為「TLPA改良式」。同年,由余伯泉主導的通用拼音發表;白話字派支持者為了反對TLPA,爭取官方認可白話字,而與通用派合作。在此時期,台語通用拼音分為兩式,甲式即白話字,乙式則是余伯泉所發展的拼音。後來隨著通用拼音在華語及客語順利取得官方地位,通用派遂廢棄甲式、只推動乙式,通用派與白話字派分道揚鑣。[2]
2000年9月25日,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第17次委員會議決議:「請教育部針對中文譯音及鄉土語言拼音方式問題予以整合。」
2005年5月,原本對立的白話字派及TLPA派開始整合,最後促成台羅拼音方案。[3][4]此套方案的齒齦塞擦音回歸初版TLPA,使用與國際音標符號相同的ts;而歷史上白話字也曾經採用過ts,早年在後接a, o, u等後元音時寫作ts,後接e, i等前元音時寫作ch,但後來改為一律用ch。[5]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整合方案,稱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6]
2006年9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童春發說,台羅拼音是教育部委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擬的方案,足以讓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及華語系統學生在學習起步時皆無學習障礙。當時亦有反對台羅拼音者,例如:考試委員張正修說,通用拼音只要學習一小時就能朗朗上口,台羅拼音他完全看不懂;國立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教授江永進支持通用拼音,說「通用用四輪,未來有發展;台羅孤獨一輪,卡死三輪」;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理事長莊陳月琇與台灣母語教育學會客家事務部部長彭通明以客語教學經驗立論,台語客語通用拼音的音節幾乎百分之百相容,台羅拼音對客語教學而言難學難教、極不利於客語復育。
概述[编辑]
音節結構[编辑]
閩南語是漢語的一種,因此音節結構也一樣可以區分為五個音位成分:聲母、韻頭(介音)、韻腹、韻尾、聲調。韻頭、韻腹、韻尾又合稱為韻母。閩南語有變調,而台羅方案和白話字一樣,都只標示本調,且採用變音符號來標示聲調,稱為調號或調符。
聲調 | |||
聲母 | 韻母 | ||
韻頭 | 韻腹 | 韻尾 |
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號(hyphen,"-")分隔;詞與詞之間,如同一般羅馬字所書寫的語言,以空白斷開;複合詞若可再分為多音節詞,可再斷詞。本方案對於分詞連寫(省略連字號)暫無規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冊》中提到,可依語言實際使用情形,未來從較無爭議的詞開始連寫。[7]
台灣閩南語普通腔,是在台灣公眾場合、傳播媒體當中最常使用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又稱為通行腔、優勢腔。台羅拼音方案除了能夠拼寫普通腔,還兼顧到台灣其他腔調。所謂的普通腔並不是指發音完全相同,雖然音韻系統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
字母[编辑]
臺羅拼音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16個(A, B, E, G, H, I, J, K, L, M, N, O, P, S, T, U),可組成七個二合字母(Kh, Ng, nn, Oo, Ph, Th, Ts)及一個三合字母(Tsh)以表達24個音位。另外有六個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
大TL | A | B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Ng | Nn | O | Oo | P | Ph | S | T | Th | Ts | Tsh | U |
---|---|---|---|---|---|---|---|---|---|---|---|---|---|---|---|---|---|---|---|---|---|---|---|---|
小TL | a | b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ng | nn | o | oo | p | ph | s | t | th | ts | tsh | u |
小POJ | a | b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ng | nn | o | o͘ | p | ph | s | t | th | ch | chh | u |
- 標示鼻化韻母之二合字nn僅存在音節之中間或末端,故無大寫
- 其餘十個基本拉丁字母中,除R有時用做地方腔之母音外,另外九個(C, D, F, Q, V, W, X, Y, Z)僅用在外來語上。
- J, S, Ts, Tsh 後接 i 時會形成顎化音,故有時會將Ji, Si, Tsi, Tshi視為合成字母。
音標[编辑]
聲母[编辑]
台灣閩南語的聲母有十八個音位,其中「零聲母」並非沒有聲母,而是喉塞音,[8] 漢字是TLPA方案所建議的,除了「毛、耐、雅」之外,大多為傳統十五音。零聲母「英」不標。
依照發音部位及發音方法,台羅拼音的聲母列表如下,其中一部分為台灣方言音符號(只有較新的字型-如微軟正黑體-才能正確顯示),台灣的發音教育以注音為主,此表可幫助理解。(拼音 [ 國際音標 ] / 方音符號 例字(拼寫)):
雙唇音 | 齒齦音 | 齦顎音 | 軟顎音 | 聲門音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
鼻音 | m [m] ㄇ 毛(moo) |
n [n] ㄋ 耐(nāi) |
ng [ŋ] ㄫ 雅(ngá) |
|||||||
塞音 | 不送氣 | p [p] ㄅ 邊(pinn) |
b [b]![]() |
t [t] ㄉ 地(tē) |
k [k] ㄍ 求(kiû) |
g [g]![]() |
(不標示) [ʔ] 英(ing) |
|||
送氣 | ph [pʰ] ㄆ 波(pho) |
th [tʰ] ㄊ 他(thann) |
kh [kʰ] ㄎ 去(khì)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ts [ʦ] ㄗ 曾(tsan) |
j [ʣ][a]![]() |
tsi [ʨ] ㄐ 尖(tsiam) |
ji [ʥ][a]![]() |
|||||
送氣 | tsh [ʦʰ] ㄘ 出(tshut) |
tshi [ʨʰ] ㄑ 手(tshiú) |
||||||||
擦音 | s [s] ㄙ 衫(sann) |
si [ɕ] ㄒ 寫(siá) |
h [h] ㄏ 喜(hí) |
|||||||
邊音 | l [l] ㄌ 柳(liú) |
語音對照[编辑]
傳統五音 | TLPA | 台羅 | 現代音韻學 | 對照之台羅拼音輔音 |
---|---|---|---|---|
唇音 | 唇音 | 雙唇音 | p, ph, b, m | |
舌音 | 舌尖中音 | 舌尖音 | 齒齦音 | t, th, n, l |
齒音 | 舌尖前音 | 齒音(舌齒音) | 齒齦音 | ts, tsh, s, j |
牙音 | 舌根音 | 軟顎音 | k, kh, g, ng | |
喉音 | 喉音 | 聲門音 | h |
- 現代音韻學對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有較嚴格的區別。舌尖音與舌齒音的發音部位在欧洲语言中相同,但在大多汉语方言中不同。他們的不同在於:舌尖音的發音部位是齿龈后端,而且只能发塞音、鼻音、边音;舌齒音的发音部位是齿龈前端,而且只能是擦音、塞擦音。
三重對立[编辑]
台灣閩南語的塞音及塞擦音,分成了清送氣音、清不送氣音、鼻濁音三重對立。所謂三重對立,指的是同樣發音部分的一組三個塞音或塞擦音(例如p, ph, b),可以表達出三種不同的意義(例如pô 婆、phô 葡、bô 無)。另一种同样拥有三重对立的汉语方言吴语则是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音的三重对立,華語的塞音及塞擦音是清送氣、清不送氣兩重對立,缺乏鼻浊音(或濁音)(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皆拼寫為b, p,注音符號寫為ㄅ、ㄆ);客語與華語一樣是兩重對立,而英語、日語則是清音、濁音的兩重對立。換言之,台灣閩南語、吴语的塞音及塞擦音,要用「有聲與否」、「送氣與否」等兩個區辨特徵才能區別;華語、客語、英語、日語等許多語言的輔音,只要其中一種區辨特徵就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發音。
送氣:是 | 送氣:否 | |
---|---|---|
有聲:是 | 濁音(实际上是鼻浊音) | |
有聲:否 | 清送氣音 | 清不送氣音 |
此種三重對立的特性,是台羅拼音與台語通用拼音最主要的衝突之一。羅馬字同一組發音部位的塞音都只有兩個,那麼三種發音當中,勢必有一個要用到雙字母或無相關的字母。台羅拼音認為b, g應該指定給鼻濁音,將清不送氣音拼寫為p;而通用拼音則與漢語拼音相同,將b, g指定給清不送氣音,鼻濁音拼寫為bh/v, gh/q;洪惟仁稱前者為W系統、後者為C系統;而余伯泉稱前者為甲式拼音、後者為乙式拼音。
韻母[编辑]
韻母部分有六個基本元音(a、e、i、o、oo、u),與兩個韻化輔音(m、ng)。另外使用-nn來表示元音鼻化元音。韻尾則有舒聲韻(元音結尾、-m、-n、-ng)及入聲韻之分(-p、-t、-k、-h)。
元音及韻化輔音[编辑]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韻化輔音 | |||||
---|---|---|---|---|---|---|---|---|
基本 | 鼻化 | 基本 | 基本 | 鼻化 | ||||
高元音 | i [i] ㄧ 衣(i) |
inn [ĩ]![]() |
u [u] ㄨ 汙(u) |
unn [ũ]![]() |
m [m̩]![]() |
ng [ŋ̍]![]() |
||
中元音 | e [e]![]() |
enn [ẽ]![]() |
o [ə] ㄜ 高(ko) |
oo [ɔ]![]() |
onn [ɔ̃]![]() |
|||
低元音 | a [a] ㄚ 查(tsa) |
ann [ã]![]() |
- 對於/o/的發音在各地的分歧最大,臺灣不同地區有[ə]、[o]、[ɤ](注意上表的方音符號ㄜ雖然用來表示[ə],但實際上國語的ㄜ是發[ɤ]音)等發音,教育部採用臺灣第一優勢腔的[ə],發音近於中元音位置(嘴形較扁,舌位較低)。而傳統上(如泉州話、漳州話等臺語的原型),或是非第一優勢腔,則/o/發音為[o],近於半閉元音的位置(嘴形較圓,舌位較高),相當於國語的ㄛ(注意/oo/[ɔ]的注音是
,不是ㄛ,發音不同)。雖然教育部臺羅手冊註明/o/以第一優勢腔的[ə]來發音,但如果需要強調腔調差異時,會特別將發成[ɤ]的臺南腔以及發為[ə]的/o/,標註為/or/;而/o/則表示發為[o]的腔調[12]。注意/o/[ə]無鼻化元音組合,/onn/表示[ɔ̃],為/oo/的鼻音。
- 為顧及白話字之大量使用者,仍將白話字的標示鼻化元音的「-ⁿ」及標示[ɔ]的「o͘ 」列為「傳統版」。
韻頭及韻腹[编辑]
韻頭及韻腹由上述元音構成,韻頭又稱為介音。台灣閩南語的介音有 i [i]、u [u]兩種,有些音節沒有介音。白話字的[u]有時寫作 u、有時寫作 o,例如「話」就是以 o 開頭的(因此白話字簡稱為POJ);而台羅方案則統一寫作 u,例字:我 guá(goá)、話 uē(oē)
台灣閩南語普通腔的韻腹有六個口元音(a、e、i、oo、o、u)、五個鼻化元音(ann、enn、inn、onn、unn)、兩個韻化輔音(m、ng)。[7]元音可以鼻化,例如 î(姨)鼻化後變成 înn(圓);只有o無法鼻化(onn為oo之鼻化)。韻化輔音係指m及ng兩個輔音可以韻化(音節化),可單獨成為音節或當作元音使用,例字:姆 ḿ 、黃 n̂g。
韻尾[编辑]
台灣閩南語的韻尾有兩個元音、三個鼻音、四個塞音,有些音節沒有韻尾。可分為舒聲韻(-i、-u、-m、-n、-ng)及入聲韻(-p、-t、-k、-h)。
|
|
韻母列表[编辑]
以韻腹為中心,加上元音鼻化與否、入聲有無、鼻輔音有無等三種特徵,最多可以形成九種衍生的韻母。以a為例,鼻化的a為ann,而a和ann在入聲時分別拼寫作ah和annh;但要注意,若是聲母本身就是鼻化音(m, n, ng),則後面接的韻母會自動鼻化,因此不用再加nn,例如寫作「na」而非「nann」。非鼻化韻母可加上的鼻輔音有m, n, ng三種,而它們所分別對應的入聲版本是p, t, k。
|
|
- 與白話字之差別有(臺羅拼音╱白話字):1. ik/ek、2. ing/eng、3. ua/oa、4. ue/oe。
地方腔[编辑]
台灣的閩南語普通腔混合了漳州腔及泉州腔,一般稱為「漳泉濫」,泉州話與漳州話互相不擁有的元音在融合成臺灣話時已消失。然而,台灣一些地方的閩南語仍呈現出「偏漳」或「偏泉」而保有這些元音,成為特有腔調,台羅方案為這些特有音位設計了標示法。其中 ir(優勢腔併入 i 或 u)[14][15]、er(優勢腔已併入 e)為泉州腔特有[14][13],ee(優勢腔已併入 e)則為漳州腔特有[13][14]。第一優勢腔的 o(即or)發音與泉腔的 er 皆為[ə],然而形成原因不同,第一優勢腔的 or [16]是從 o 音轉變而來,因此雖然兩者同音但視為不同的韻。[7]這幾個音標亦可與其他音合用,例如新北三峽泉腔的「雞」發作/kere/,即為/k/、/er/、/e/的組合[17]。
ir [ɨ]![]() |
er [ə] ㄜ[19] |
ee [ɛ] ㄝ |
聲調[编辑]
台灣閩南語傳統上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八個聲調,但普通腔沒有陽上調。台羅方案除了傳統八聲的聲調標示法與白話字相同,還額外規定了第0聲(輕聲)及第9聲(出現於合音及三連音),輕聲用兩個連字號表示。聲調符號使用不便時可以阿拉伯數字標示法替代。[6][20]
第幾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傳統調類 | 輕聲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高上 |
台羅 | -- | a | á | à | ah | â | ǎ[21] | ā | a̍h | a̋ [21] |
例字 | 總「是」 | 東 | 黨 | 棟 | 督 | 同 | 動 | 洞 | 毒 | 「紅」紅紅 |
IPA調符(以高雄腔為主) | (不定)[22] | ˦˦ | ˥˧ | ˨˩ | ˧˨ | ˨˦ | ˧˧(鹿港腔) | ˧˧ | ˦ | ˧˥ |
輕聲變異[编辑]
同樣的漢字,讀輕聲與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或語氣上強調的重點不同。例如:
- 驚死 kiann-sí(害怕死亡,「膽小」)、kiann--sì(害怕得要命,同「嚇死人了」)
- 後日 āu-jit̍(日後、以後、將來)、āu--jit̍(後天)
調號標示[编辑]
當一個音節有多個字母時,調號應該標示在響度(sonority)最大的字母上面(通常在韻腹)。由規則可以判定確切的字母:
- 響度優先順序: a > oo > e = o > i = u〈低元音 > 高元音 > 無擦通音 > 擦音 > 塞音〉
- iu 及 ui ,調號都標在後一個字母,因為前一個字母是介音。
- m 作韻腹時標於 m 上。
- 雙字母 oo 及 ng,標於前一個字母。
- 三字母 ere,標於最後的 e。
變調機制[编辑]
連續變調是台閩語基本的合詞聲調特性。TL 在使用上,是標本調的。TL 是當作一套文字書寫系統來使用的,而不指示音標。變調一般發生在,詞組(指片語或小句,包括──名詞組、動詞組、形容詞組、副詞組、介詞組等等)的最後一個字或音節,若是輕聲則其前一字不需要變調之外,其他各字都要變調。變調規則如下表:
|
|
|
|
|
|
|
|
|
高 |
|
高雄 |
|
|
(漳州腔) |
|
可 |
|
可能 |
|
|
(泉州腔) |
|
可 |
|
可能 |
|
|
|
|
氣 |
|
氣質 |
|
|
(p t k 字尾) |
|
國 |
|
國家 |
|
|
(h 字尾) |
|
客 |
|
客廳 |
|
|
(漳州腔) |
|
臺 |
|
臺灣 |
|
|
(泉州腔) |
|
臺 |
|
臺北 |
|
|
|
|
自 |
|
自然 |
|
|
(p t k 字尾) |
|
力 |
|
力頭 |
|
|
(h 字尾) |
|
藥 |
|
藥局 |
|
|
變調表格有簡單記法。一般記 5 → 7 → 3 → 2 → 1 → 7(漳州腔), 與 1 → 7 → 3 → 2 → 5 → 3(泉州腔), 以及 4 → 8 → 3, 與 8 → 4 → 2 即可。上方表格的右方是這個規則的示意圖。
相容性[编辑]
台羅拼音在拼寫台灣閩南語普通腔時,與白話字的相容度極高。即使台羅拼音和白話字同時出現,因為原本的白話字並無使用此種拼法,亦不產生誤解。數學上的二元關係可以用來討論兩者的相容程度:設台灣閩南語普通腔的所有音節的集合為S、白話字所有音節拼法的集合為P、台羅所有拼法的集合為T。從以上三個集合,我們定義白話字系統為二元關係,它的定義域是S、陪域是P,值域:a≤(s)≤ut,或a≤p≤ut 。而台羅拼音則為,定義域是S、陪域是T,值域:a≤(s)≤ut,或a≤t≤ut 。
- S = {a, aʔ, ai, ãĩ, ... ua, ... ut̚}
- P = {a, ah, ai, aiⁿ, ... oa, ... ut}
- T = {a, ah, ai, ainn, ... ua, ... ut}
將拼音方案定義為數學上的關係之後,白話字的oa與台羅拼音的ua等逐一對應:
- 函数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
- 函数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
而函數 ⊂、⊂ 則 ≡,即二組轉換均滿足双射關係且互為對方之集合。因此 ,且 。用口語說明上述數學式:音節ua與拼寫法oa屬於「白話字關係」,而音節ua與拼寫法ua屬於「台羅關係」。最後我們從音節對照表可以觀察到結論:
亦即:在台羅方案中,任一音節若寫作某個在白話字已經採用的拼寫法,則此音節在白話字中拼寫法亦相同,不會出現同一個拼寫法在台羅拼音和白話字代表不同發音的問題。然而,此結論只適用於普通腔,台羅方案的eng、ek用於地方腔,與白話字當中不同。
實例[编辑]
春曉[编辑]
春晓 孟浩然 | Tshun Hiáu Bīng Hō-jiân |
春眠不觉晓, | Tshun biân put-kak hiáu, |
处处闻啼鸟。 | tshú-tshú bûn thî niáu. |
夜来风雨声, | Iā lâi hong-ú sing, |
花落知多少? | hua lo̍k ti to-siáu? |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羅馬字、漢字對照)[编辑]
Liân-ha̍p-kok sè-kài jîn-kuân suan-giân |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
Tē-it tiâu | 第一條 |
Lán-lâng senn--lâi tsū-iû, | 咱人生來自由, |
Tī tsun-giâm kah kuân-lī siōng it-lu̍t pîng-tíng. | 佇尊嚴佮權利上一律平等, |
Lán-lâng ū lí-sìng kah liông-sim, | 咱人有理性佮良心, |
jî-tshiánn ìng-kai í hiann-tī kuan-hē ê tsing-sîn lâi hōo-siong tùi-thāi. | 而且應該以兄弟關係的精神來互相對待。 |
航海家1號閩南語問候語[编辑]
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于1977年9月5日發射,截止到2010年仍然正常運作。旅行者1號上携带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内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制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唱片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内藏留聲機針。其中包括閩南語之問候語其意為:太空朋友,你們好!你們吃飽了嗎?有空時,就到我們這兒來坐一坐。[24]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漢字 | 英語 | 語音檔:(NASA航海家-1號網頁) |
---|---|---|---|
Thài-khong pîng-iú, lín hó! Lín tsia̍h-pá bē?Ū-îng, tō-lâi gún-tsia tsē--ooh. | 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飽未?有閒,就來阮遮坐喔。 | Friends of space, how are you all! Have you eaten yet? Drop in on us if you are available. |
航海家金唱片閩南語問候語。
|
註釋[编辑]
- ^ 1.0 1.1 台(87)語字第八七OOO五七七號公告,《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中華民國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
- ^ 洪惟仁.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在那裏? (pdf). 2007年 [2007年6月21日].[失效連結]
- ^ 李勤岸. 打破自我,成全母語教育. 《台灣日報》. 2005年7月13日 [2007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8日).
- ^ 向陽. 整合台灣羅馬拼音系統以挽救垂危的台灣語文. 星期專論 (《自由時報》). 2005年7月17日 [2007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8日).
- ^ 蔣為文. 白話字,囝仔人 teh 用 e 文字? --台灣教會白話字 e 社會語言學分析 (PDF). 2001年 [2007年5月18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2月14日) (台灣閩南語).
- ^ 6.0 6.1 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年10月14日
- ^ 7.0 7.1 7.2 7.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臺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7. ISBN 978-986-00-7755-1.
- ^ 鍾榮富. 台語的語音基礎. 臺北市: 文鶴. 2003年3月1日. ISBN 98679718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 ^ 洪惟仁.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臺灣普通腔的形成. 新竹: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99. 2003.
- ^ 莊雅雯、馮鐘緯、陳如意. 〈入〉字頭「g」變體在鶴佬客地區與非鶴佬客地區之差異 (PDF). 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 2009.
- ^ 洪惟仁. 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 (PDF). 臺灣語文研究. 2012, 7 (2).
- ^ 如蚵,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蚵
- ^ 13.0 13.1 13.2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及其發音學習網-方言特殊韻母
- ^ 14.0 14.1 14.2 吳守禮. 吳昭新, 编. 華、台語注音符號溯源 (PDF).
- ^ 豬.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 ^ 蚵.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 ^ 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辭典-雞
- ^ 臺灣方音符號
- ^ 「ㄜ」用來標注華語音時是表示[ɤ]或[ʌ],而非[ə]
- ^ 張裕宏,"台語白話小詞典(Tâi-gí Pe̍h-ōe Sió Sû-tián)",亞細亞國際傳播社,台南市,2009年9月. ISBN 978-986-85418-1-8
- ^ 21.0 21.1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2009-12.
- ^ 陳承煜. 台灣閩南語輕聲的體現與聽辨.
- ^ 洪宏元主編. 學生台華雙語活用辭書 1. 五南出版. 2009: 1194. ISBN 9789571153933.
- ^ Voyager-The Interstellar Mission,"Voyager - Languages"[1],JPL/CIT,August 20, 2010.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閩南語维基百科 |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中華民國教育部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及其發音學習網,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IE瀏覽器可播聲音)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教學網,中華民國教育部(IE瀏覽器可播聲音)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文)(閩南文)
- TLPA與注音符號對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