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
金 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 | |||||||||||
---|---|---|---|---|---|---|---|---|---|---|---|
1616年-1636年 | |||||||||||
![]() 後金地圖 | |||||||||||
京城 | |||||||||||
• 1616年-1622年 | 赫圖阿拉 | ||||||||||
• 1622年-1625年 | 遼陽 | ||||||||||
• 1625年-1636年 | 盛京 | ||||||||||
国君姓氏 | 愛新覺羅 | ||||||||||
君主 | 共2位 | ||||||||||
• 1616年-1626年 | 太祖努爾哈赤(開國) | ||||||||||
• 1626年-1636年 | 太宗皇太極 | ||||||||||
语言 | 女真語、蒙古語、漢語 | ||||||||||
兴衰 | |||||||||||
• 1616年2月17日 | 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稱汗,後金建立。 | ||||||||||
• 1636年5月15日 | 皇太極於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 ||||||||||
宗教 | 薩滿教、藏傳佛教 | ||||||||||
| |||||||||||
今属于 | ![]() ![]() ![]() |
后金(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西老城)稱「汗」,國號「金」(满语: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穆麟德:aisin gurun[參 1][註 1])或「大金」,史稱「後金」。亦有「建州」、「女真」的稱號。天命六年(1621年)移都遼陽(今遼寧省朝陽市)。天命十年(1625年)又遷都瀋陽,改號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次年,努爾哈赤歿,子皇太極繼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改國號曰「大清」,改族名曰「滿洲」。「金」為國號首尾20年。[參 2]
国号[编辑]
对努尔哈赤称汗迄皇太极称帝前,此政权国号究竟是“金”、“后金”或二者皆曾使用,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一是主张“金”是唯一国号;二是认为“后金”为唯一国号;三为“混合说”不否定“金”但主张某段时期曾以“后金”为国号。[參 3]
后金之义,同“爱新”相同,是表明承袭完颜氏的金朝。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參 4]。
历史[编辑]
建州女真的兴起[编辑]
![]() 中国东北地区 (满洲) 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鮮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满洲地区:黑龍江將軍、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东三省) | 俄占外满 | |||||||||||||
中华民国 东三省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东北 |
俄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明初以後,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紛紛向南遷徙,其中一支是猛哥帖木兒,他率領部眾離開幹朵倫(今依蘭馬大屯一帶),南遷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幾經頻繁遷徙,逐漸形成了新的格局,成為建州女真的首領。這時的女真人分為三大部:一部以遼東洋河流域為中心的建州女真;一部是以明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海西女真;一部是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龍江流域的東海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農業為主,已經進入階級社會。東海女真仍以漁獵經濟為主,農業還處在萌芽,滯留在原始社會末期。[參 5]
明太祖時,明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首领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领袖,由明朝受封世襲鎮守邊疆地區。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興京,並併入建州衛。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明萬曆二年(1574年),建州右衛都指揮使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滅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军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嚮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
努爾哈赤的崛起[编辑]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传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建州女真勢力日盛,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其勢力更加強大。
隨著努爾哈赤對女真各部統一事業的發展,人口的集中,滿族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特別是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宣布定國政以後,對內不斷地發布政令,對外交在、書信往來更加頻繁。作為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經成為歷史的和現實的需要了。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爾哈赤鑒於本部移文往來,全部書寫蒙古文,再譯成蒙古語,十分不便。設想能以蒙古字編成滿字,書寫滿文。於是,努爾哈赤責令巴克什[註 2]額爾德尼、噶蓋去完成。就這樣,仿蒙古字書寫,以女真語音讀,創制了滿族文字,頒行國中。這就是後人所看到的老滿文。[參 6][參 7]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將統治中心從費阿拉遷至該地。兩年後對外行文改用「建州國」國名。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努爾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里邊疆。」[參 8],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雖然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參 9][參 10]明萬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605年12月20日),努爾哈赤致書朝鮮邊將時更是自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但對明朝則仍稱「建州等處地方世放邊疆龍虎將軍」。[參 11][參 12]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地域擴大,人口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管理制度。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創建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特點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旗人「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平時耕獵為民,戰時披甲當兵。這樣一來,努爾哈赤不僅將女真人統一編制起來,而且還建立起一支擁有數萬精兵的八旗軍隊。[參 13]
建立后金[编辑]
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1616年2月17日),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諭以秉志公誠,勵精圖治。[參 2][參 14]
天命三年二月十二日(1618年3月8日),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參 15]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搗後金大本营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帅分别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然而,明軍情報却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並視明朝為「南朝」,儼然以“北朝”自居[參 16][參 17],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天命六年三月十三日(1621年5月4日),努尔哈赤于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遼東城市接連淪入後金手中,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參 18]。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兵敗寧遠[编辑]
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1626年2月10日),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勁旅十三萬,離開瀋陽,親征明朝,欲圖席卷關外城堡,直搗山海關。天命十一年正月十七日(1626年2月13日),渡過遼河以後,連下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香山、塔山、松山等城。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1626年2月19日),直抵寧遠城下。寧遠守兵不足兩萬,前後左右俱被金兵隔斷,山海關雖有兵數萬,卻不敢來援。努爾哈赤諭守將降順說:「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必破矣,爾眾官若降,即封授高爵。」明寧前道袁崇煥拒絕說:「吾當死守,沒有投降之理。」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26年2月20日),努爾哈赤下令進攻,騎兵步兵一擁而上,戰車、盾牌、鐵鉤俱至,萬矢齊發,「箭上城如雨,懸牌間如痹」、「奮力攻打」。[參 19]
明軍銃砲齊發,箭鏃如雨,打退了後金兵的多次進攻。後金兵隨後在板車厚盾的掩護下不斷攻城,袁崇煥令福建軍士羅立發西洋巨砲轟擊後金軍,十餘門大砲「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砲所中,糜爛可數里」,「城上銃砲迭發,每用西洋砲則牌車如拉朽」。後金兵接近城牆時,用西洋方法修築的砲臺又發揮了作用,「門角兩台,攢對橫擊」,利用交叉火力殺傷大批敵軍。經過3天激戰,後金兵損失一萬七千餘人,努爾哈赤不得不率領殘兵返回瀋陽。這是他對明戰爭以來第一次遭受挫敗,他痛心地說:「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此役後金實際投入兵力6萬人,而明軍兵力約1.7萬人,明軍取得勝利,史稱寧遠大捷。寧遠戰役後,明清戰爭陷入一個相持階段。[參 20]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626年9月30日),努爾哈赤死於距瀋陽40公里外的靉雞堡,終年68歲。關於努爾哈赤之死,眾說紛紜,但都與寧遠戰役有關。據說努爾哈赤在此役中炮負傷,不治而亡。張岱的《袁崇煥列傳》中說:「大炮擊中清軍的黃龍幕,傷一神王。」《中國皇帝要錄》、《歷代帝王傳記》等均持此說,認為努爾哈赤在此役中負重傷,於是撤回瀋陽,不久病死。《明熹宗實錄》中則寫道:「大炮擊斃清軍一大頭目,清兵用紅布包裹抬走,放聲大哭。」有人推測,死者就是努爾哈赤。而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引朝鮮人記載,有名叫韓瑗的譯官,被袁崇煥請到了寧遠,親眼見到清軍被誘入外城。守城兵士先從城牆往下投擲矢石,又發地炮,殺得清兵人仰馬翻,於是撤退。第二天,袁崇煥派使者獻禮物給努爾哈赤說:「老將久橫天下,今日敗於小子,豈非數耶?」努爾哈赤本已負重傷,見到禮物,又聽到這些譏嘲之話,於是憤恚而死(《清代帝王后妃傳》)。[參 21][參 22]
皇太極繼位[编辑]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1626年10月20日),皇太極於瀋陽皇宮的大政殿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禮,定明年為天聰元年(1627年),並大赦國內。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二日(1626年10月21日),皇太極與眾大小貝勒一同拜天盟誓。皇太極宣誓「敬兄長,愛子弟,行正道」;三大貝勒宣誓要「教養」、「善待」子弟,並要求子弟「聽其父兄之訓」,「忠於君上」,「力行其善道」;諸小貝勒宣誓不背叛「父兄之訓」,「盡忠於上」。作為父兄長輩,四大貝勒有教養子弟即諸小貝勒的責任;諸小貝勒則必須接受父兄的管束,以盡「子弟」的義務和責任。[參 23]
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後金汗國的領土,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鮮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鮮,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統一漠南蒙古[编辑]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後金軍已經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決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
天聰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極下令再次遠征林丹汗。參加這次遠征的蒙古部落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里克、伊蘇特、扎魯特、敖漢、奈曼、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及漠北蒙古各部,組成強大的滿蒙聯軍,總兵力達10萬人之多,準備一舉消滅林丹汗的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皇太極親率大軍越過外興安嶺,連個察哈爾軍的影子也沒見到,後來才聽說林丹汗得知大軍來伐的消息,下令部眾凡有兩頭牛以上的家業者一律棄本土西逃,又派人把歸化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牲畜全部趕過黃河,向青海方向狂奔。由於倉促撤退,遺棄的人馬箱重到處都是。[參 24]
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林丹汗在病交迫中抱恨終天,死於甘肅大草灘(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參 25]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天聰九年二月二十六日(1635年4月13日),皇太極派多爾袞、岳托、薩哈璘和豪格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收服林丹汗之子額哲。天聰九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後金軍抵達額哲的駐地托里圖,额哲投降皇太極。[參 26][參 27]林丹汗不僅是察哈爾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宗主。察哈爾部的滅亡,既是漠南蒙古全部歸於後金統治的標誌,也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創立大蒙古國在其故土最終覆滅的標誌。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面屏障,入塞通道被打開。[參 28]
改國號為大清[编辑]
滿洲原稱女真,滿洲這個詞出現得很晚,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皇太極發布詔諭:「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上述的「諸申」即「女真」,都是Jusen的漢文音譯。皇太極下令廢女真舊稱,定族名為滿洲。從此,滿洲族這個新的民族名稱便出現了,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歷史的典冊上。[參 29][參 30]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諸貝勒大臣以遠人歸服、國勢日隆為理由,請求為皇太極上尊號,皇太極未允。後來薩哈璘說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徵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贊成。薩哈璘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大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未大體就緒。[參 31]
天聰十年四月初五日(1636年5月9日),滿洲諸貝勒、固山額真,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外藩蒙古貝勒及滿蒙漢文武官員齊集。大貝勒代善及內外諸貝勒、文武群臣共上表,分別以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多爾袞捧滿字表、巴達禮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漢字表各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宮門跪下,皇太極在內樓,御前侍衛傳達,皇太極命滿、漢、蒙三重臣捧表入,諸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頭禮,左右列班候旨。三重臣捧表至御前跪讀,文曰:「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及外藩諸貝勒,恭維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當天下混亂之時,修德禮天,逆者威之以兵,順者撫之以德,寬溫之譽,施及萬方。征服朝鮮,統一蒙古,更獲玉璽,內外化成,上合天意,下協輿情。以是臣等仰天心,敬上尊號,一切儀物,俱已完備伏賜愈尤,勿虛眾望!」表中簡單回顧皇太極的功績,並且指出該功績足以讓皇太極順應天命,加皇帝之尊號。而且一再強調,加皇帝尊號其實是天意使然,不可推辭。皇太極表示同意,並發誓倍加乾惕,憂國勤政。消息傳出,眾皆踴躍歡欣,叩頭而出。[參 31]
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於盛京(今瀋陽)稱帝,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實際是把後金改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祭告天地完畢,在壇前樹鵠較射。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大清王朝誕生了。[參 30][參 31][參 32]
疆域[编辑]
行政區劃[编辑]
政治[编辑]
軍事[编辑]
民族[编辑]
外交[编辑]
人口[编辑]
經濟[编辑]
宗教[编辑]
文化[编辑]
科學與技術[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尊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陵寝 |
---|---|---|---|---|---|---|---|---|
努尔哈赤立國稱汗,定國號曰金 | ||||||||
![]() |
太祖[參 33] |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 (皇太極追谥)[參 33] |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參 34] | 努尔哈赤 | 1559年5月14日-1626年9月30日 | 天命 | 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 | 福陵 |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崇德帝皇太極追谥大清皇帝,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改)谥)[參 35][參 36][參 37] | ||||||||
![]() |
太宗 |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顺治帝福临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谥)[參 36][參 37][參 38] |
寬溫仁聖皇帝[參 39] | 皇太極 |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 天聪 | 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 | 昭陵 |
皇太極称皇帝,改国号曰大清 |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清实录》(前附《满洲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第283页. ISBN 978-7-101-05626-6.
- ^ 2.0 2.1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1日: 第302頁. ISBN 7562222770 (中文).
後金,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公元1616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汗」,國號「金」或「大金」,史稱「後金」。亦有「建州」、「女真」的稱號。公元1621年(明熹宗天啟元年)移都遼陽(今遼寧省朝陽市)。公元1625年(天啟五年)又遷都瀋陽,改號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次年,努爾哈赤歿,子皇太極繼位。公元1636年(明思宗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改國號曰「大清」,改族名曰「滿洲」。「金」為國號首尾20年。
- ^ 卢正恒 黄一农. 先清时期国号新考. 文史哲.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303–307. ISBN 7-5622-2277-0.
- ^ 田雪原. 《中國民族人口‧第一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2年: 第10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中文).
明初以後,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紛紛向南遷徙,其中一支是猛哥帖木兒,他率領部眾離開幹朵倫(今依蘭馬大屯一帶),南遷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幾經頻繁遷徙,逐漸形成了新的格局,成為建州女真的首領。這時的女真人分為三大部:一部以遼東洋河流域為中心的建州女真;一部是以明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海西女真;一部是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龍江流域的東海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農業為主,已經進入階級社會。東海女真仍以漁獵經濟為主,農業還處在萌芽,滯留在原始社會末期。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文).
二月,始制國書。
- ^ 滕紹箴. 《努爾哈赤評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第107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中文).
隨著努爾哈赤對女真各部統一事業的發展,人口的集中,滿族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特別是萬曆十五年,宣布定國政以後,建州奴隸主政權對內不斷地發布政令,對外交在、書信往來更加頻繁。作為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經成為歷史的和現實的需要了。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鑒於本部移文往來,全部書寫蒙古文,再譯成蒙古語,十分不便。設想能以蒙古字編成滿字,書寫滿文。於是,努爾哈赤責令巴克什(即學者、讀書人之意)額爾德尼、噶蓋去完成……就這樣,仿蒙古字書寫,以女真語音讀,創制了滿族文字,頒行國中。這就是後人所看到的老滿文。
- ^ 張晉藩; 郭成康. 《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年1月1日: 第7頁. ISBN 7205004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4日) (中文).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將統治中心從費阿拉遷至該地。兩年後對外行文改用「建州國」國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致遼撫趙樣、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努爾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里邊疆」。
- ^ 黃彰健《奴爾哈赤所建國號考》臺灣文海出版社《清史論叢》第一輯
- ^ 《明實錄·神宗實錄》萬歷三十四年六月壬子條:“廷議以朝鮮為藩籬屬國,海建乃款市貢夷,均受國恩,各宜自守。”《明神宗實錄》卷三十四。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註:所謂“海建”,即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認為海、建的地位不能等同於“藩籬屬國”朝鮮,他們是朝廷邊遠地區羈縻衛所。
- ^ 高慶仁. 《努爾哈赤編年體傳記·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連出版社. 2008年7月1日: 第5頁. ISBN 9787806846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1日) (中文).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再致書朝鮮邊將,他自稱為「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冬」,為我二國聽同計議事,說與滿浦官鎮節制使知道。
- ^ 黃彰健. 〈再論清太祖清太宗的國號、年號及位號——敬答蔡美彪先生〉. 《大陸雜誌》. 1988年5月, 第75卷 (第5期): 第1頁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 ^ 姜正成. 《開清首功:洪承疇》.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年2月1日. ISBN 9787511719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3日) (中文).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地域擴大,人口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管理制度。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創建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特點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旗人「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平時耕獵為民,戰時披甲當兵……這樣一來,努爾哈赤不僅將女真人統一編制起來,而且還建立起一支擁有數萬精兵的八旗軍隊。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華民國 (中文).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弟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諭以秉志公誠,勵精圖治。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華民國 (中文).
壬寅,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祭堂子而行。
- ^ “朕雖屢獲天佑,誌氣未驕,在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爾南朝偏護邊外他國,要殺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于是南朝又說我何敢舉兵抗拒。”《後金檄萬歷皇帝文》收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 第295頁,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 人民文學出版
- ^ “咨報奴酋移書聲嚇,僭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第74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 《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金致書明軍守將:“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獨據之地,乃諸申、漢人輪換居住之地也。”,378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譯註
- ^ 周遠廉; 陳佳華.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清朝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3月: 第36頁. ISBN 97872190324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中文).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勁旅十三萬,離開瀋陽,親征明國,欲圖席卷關外城堡,直搗山海關。正月十七日渡過遼河以後,連下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香山、塔山、松山等城,二十三日直抵寧遠城下。寧遠守兵不足兩萬,前後左右俱被金兵隔斷,山海關雖有兵數萬,卻不敢來援。努爾哈赤諭守將降順說: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必破矣,爾眾官若降,即封授高爵。明寧前道袁崇煥拒絕說:吾當死守,沒有投降之理。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下令進攻,騎兵步兵一擁而上,戰車、盾牌、鐵鉤俱至,萬矢齊發,「箭上城如雨,懸牌間如痹」、「奮力攻打」。
- ^ 李伯重.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華民國: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9年10月9日. ISBN 97895708539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25日) (中文).
明軍銃砲齊發,箭鏃如雨,打退了後金兵的多次進攻。後金兵隨後在板車厚盾的掩護下不斷攻城,袁崇煥令福建軍士羅立發西洋巨砲轟擊後金軍,十餘門大砲「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砲所中,糜爛可數里」,「城上銃砲迭發,每用西洋砲則牌車如拉朽」。後金兵接近城牆時,用西洋方法修築的砲臺又發揮了作用,「門角兩台,攢對橫擊」,利用交叉火力殺傷大批敵軍。經過3天激戰,後金兵損失一萬七千餘人,努爾哈赤不得不率領殘兵返回瀋陽。這是他對明戰爭以來第一次遭受挫敗,他痛心地說:「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此役後金實際投入兵力6萬人,而明軍兵力約1.7萬人,明軍取得勝利,史稱寧遠大捷。寧遠之戰後,明清戰爭陷入一個相持階段。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華民國 (中文).
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 ^ 劉軾. 《大淸王朝未解之謎》. 中華人民共和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6頁. ISBN 9787204072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中文).
同年八月,努爾哈赤死於距瀋陽40公里外的環雞堡,終年68歲。關於努爾哈赤之死,眾說紛紜,但都與寧遠戰役有關。據說努爾哈赤在此役中炮負傷,不治而亡。張岱的《袁崇煥列傳》中說,大炮擊中清軍的黃龍幕,傷一神王。《中國皇帝要錄》、《歷代帝王傳記》等均持此說,認為努爾哈赤在此役中負重傷,於是撤回瀋陽,不久病死。《明熹宗實錄》中則寫道,大炮擊斃清軍一大頭目,清兵用紅布包裹抬走,放聲大哭。有人推測,死者就是努爾哈赤。而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引朝鮮人記載,有名叫韓瑗的譯官,被袁崇煥請到了寧遠,親眼見到清軍被誘入外城。守城兵士先從城牆往下投擲矢石,又發地炮,殺得清兵人仰馬翻,於是撤退。第二天,袁崇煥派使者獻禮物給努爾哈赤, 說老將久橫天下,今日敗於小子,豈非數耶?努爾哈赤本已負重傷,見到禮物,又聽到這些譏嘲之話,於是憤恚而死(《清代帝王后妃傳》)。
- ^ 徐鑫. 《皇太極陵歷史之謎》.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1日: 第17頁. ISBN 97872050773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27日) (中文).
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日,皇太極於瀋陽皇宮的大政殿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禮,定明年為天聰元年(1627),並大赦國內。九月初二日,皇太極與眾大小貝勒一同拜天盟誓。皇太極宣誓「敬兄長,愛子弟,行正道」;三大貝勒宣誓要「教養」、「善待」子弟,並要求子弟「聽其父兄之訓」,「忠於君上」,「力行其善道」;諸小貝勒宣誓不背叛「父兄之訓」,「盡忠於上」。作為父兄長輩,四大貝勒有教養子弟即諸小貝勒的責任;諸小貝勒則必須接受父兄的管束,以盡「子弟」的義務和責任。
- ^ 張傑. 《滿族要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1月1日: 第82頁. ISBN 9787500460138 (中文).
天聰六年(1632)四月,皇太極下令再次遠征林丹汗。參加這次遠征的蒙古部落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里克、伊蘇特、扎魯特、敖漢、奈曼、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及漠北蒙古各部,組成強大的滿蒙聯軍,總兵力達10萬人之多,準備一舉消滅林丹汗的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皇太極親率大軍越過外興安嶺,連個察哈爾軍的影子也沒見到,後來才聽說林丹汗得知大軍來伐的消息,下令部眾凡有兩頭牛以上的家業者一律棄本土西逃,又派人把歸化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牲畜全部趕過黃河,向青海方向狂奔。由於倉促撤退,遺棄的人馬箱重到處都是。
- ^ 巴音圖; 張成業. 《蒙古族近代戰爭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5年11月: 第16頁. ISBN 9787807221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中文).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天聰八年(1634)五月,林丹汗在病交迫中抱恨終天,死於甘肅大草灘(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
- ^ 趙爾巽. 《清史稿·卷二·本紀二·太宗本紀一》. 中華民國 (中文).
丁未,命多爾袞、岳託、豪格、薩哈廉將精騎一萬,收察哈爾林丹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 ^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 ^ 閻崇年. 《明亡清興六十年: 1583-1644(下冊)·第三十八講 林丹大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2008年5月1日: 第136頁. ISBN 97871010545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25日) (中文).
林丹汗不僅是察哈爾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宗主。察哈爾部的滅亡,既是漠南蒙古全部歸於後金統治的標誌,也是成吉思汗創立大蒙古國在其故土最終覆滅的標誌。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面屏障,入塞通道被打開。
- ^ 閻崇年. 《明亡清興六十年: 1583-1644(上冊)·第五講 滿洲崛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2008年5月1日: 第43頁. ISBN 71010526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26日) (中文).
滿洲原稱女真,滿洲這個詞出現得很晚,明崇禎十年即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11月22日),清太宗皇太極發布詔諭:「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上述的「諸申」即「女真」,都是Jusen的漢文音譯。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歷史的典冊上。
- ^ 30.0 30.1 楊聖敏; 丁宏. 《中國民族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3年: 第71頁. ISBN 97878105676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8日) (中文).
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極下令廢女真舊稱,定族名為滿洲。從此,滿洲族這個新的民族名稱便出現了。第二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改元崇德,更國號為大清。
- ^ 31.0 31.1 31.2 劉觀其. 《一口氣讀完大清史·第二章:虎父無犬子,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中華民國: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2019年3月27日. ISBN 97878105676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7日) (中文).
天聰十年(一六三六年)四月,諸貝勒大臣以遠人歸服、國勢日隆為理由,請求為皇太極上尊號,皇太極未允。後來薩哈廉說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徵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贊成。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大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天聰十年三月未大體就緒。四月五日,滿洲諸貝勒、固山額真,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外藩蒙古貝勒及滿蒙漢文武官員齊集。大貝勒代善及內外諸貝勒、文武群臣共上表,分別以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多爾袞捧滿字表、巴達禮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漢字表各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宮門跪下,皇太極在內樓,御前侍衛傳達,皇太極命滿、漢、蒙三重臣捧表入,諸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頭禮,左右列班候旨。三重臣捧表至御前跪讀,文曰:「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及外藩諸貝勒,恭維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當天下混亂之時,修德禮天,逆者威之以兵,順者撫之以德,寬溫之譽,施及萬方。征服朝鮮,統一蒙古,更獲玉璽,內外化成,上合天意,下協輿情。以是臣等仰天心,敬上尊號,一切儀物,俱已完備伏賜愈尤,勿虛眾望!」——《清太宗實錄》表中簡單回顧皇太極的功績,並且指出該功績足以讓皇太極順應天命,加皇帝之尊號。而且一再強調,加皇帝尊號其實是天意使然,不可推辭。皇太極表示同意,並發誓倍加乾惕,憂國勤政。消息傳出,眾皆踴躍歡欣,叩頭而出。四月十一日,皇太極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實際是把後金改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祭告天地完畢,在壇前樹鵠較射。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大清王朝誕生了。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 (中文).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 ^ 33.0 33.1 趙爾巽. 《清史稿·卷三·本紀三·太宗本紀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丙戌,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考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曰福陵;妣謚曰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成天育聖武皇后。
- ^ 趙爾巽. 《清史稿·卷一·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華民國 (中文).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 ^ 《清史稿·卷三 本紀三 太宗本紀二》:“崇德元年夏四月……丙戌……考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曰福陵”
- ^ 36.0 36.1 《清史稿·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禮五》:“初太祖尊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太宗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聖祖纘業,加太祖「睿武弘文定業」六字,更廟號高皇帝;太宗「隆道顯功」四字,廟號如故。……雍正初元……於是加諡太祖曰「端毅」,太宗曰「敬敏」,世祖曰「定統建極」”
- ^ 37.0 37.1 《清史稿·卷十 本紀十 高宗本紀一》:“三月……乙巳,加上太祖尊諡曰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太宗尊諡曰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世祖尊諡曰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聖祖尊諡曰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 《清史稿·卷三 本紀三 太宗本紀二》:“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冬十月丁卯,上尊諡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 ^ 趙爾巽. 《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 中華民國 (中文).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中国朝代和政权 |
---|
前朝: 鞑靼 |
後金 1616年 —1636年 |
后朝: 大清 |
中国东北地区政权 |
---|
前朝: 明朝女真三大部 由建州女真统一 |
後金 1616年—1636年 |
后朝: 大清 |
西域及蒙古地区政权 |
---|
前朝: 鞑靼 、瓦剌、大明 |
後金 1636年 —1636年 准噶尔 1635年 —1757年 |
后朝: 大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