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經》,相傳是佛教傳至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编集而成。此經來歷,據說是因為漢明帝夜夢金人,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為的神,於是明帝遣使求訪西域,使者於大月支沙門攝摩騰得佛經四十二章,譯寫此經後返還洛陽

此經有三種版本,最早期的高麗本,其內容全屬小乘佛教關於「無常」、「四大非我」、「得」等等的教義,流傳最廣的守遂本則增以「見性學道」、「無修無證」等大乘佛教教義。又據高麗本各章內容,多與漢譯四阿含巴利五部相同,可知此經係類似巴利《經集》之類的「經抄」,其原本當來自印度[1]

題解[编辑]

據傳永平年間,東漢明帝夜夢金人,召群臣解夢。通人傅毅指金人為,於是天子派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人作為使者前往西方尋訪佛法。使者在月支國遇僧人攝摩騰得佛經四十二章,譯寫此經後返還洛陽,收藏於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一說,攝摩騰和使者同還雒陽,得漢明帝接見。攝摩騰在雒陽城外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藏置蘭臺石室[2][3][4]

《四十二章經經序》稱:「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郞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不過張騫當時早逝世許久,此說有誤。

傳譯[编辑]

《四十二章經》

後漢書》記載襄楷在延熹九年(166年)上書桓帝太平清領書》,其書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謂“不三宿桑下”,源於此經“樹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經“革囊眾穢”,證明在東漢時《四十二章經》已傳至中國。

另外,東漢牟子的《理惑論[3]和東晉郗超的《奉法要》[5]也引有《四十二章經》。

現存《四十二章經》,有三個版本:

  • 高麗版大藏經
  • 宋真宗注本
  • 守遂註本

高麗版大藏經出於北宋初,內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註本及守遂註本,經過許多更動,已混入許多儒家、道家及禪宗的思想。後世最風行的版本是守遂註本,但是這也是刪改最多的版本。

內容[编辑]

本經由阿含法句等佛經摘抄而成,簡要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內容包括了佛教的修道綱領,說明出家在家精進離欲,由布施持戒禪修,增長善業、如實了知非我智慧,即可證得四沙門果

本經沒有詳細説明佛敎的天地觀,而是簡明扼要地講述一些人生道理丶 勸人行善棄惡和持戒等等[6]。本經也沒有提及「一切空」、「五蘊皆空」等思想,只是提及由大種所構成的身軀並非自我,如此解釋:「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否定了假名我的實有性,但沒有否定即蘊我的實有性。本經也提到:「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可知其仍以成為神通廣大的阿里漢為修行目標,本經又提到:「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可見其仍存有對於常住不變的心魄的執念,沒有像大乘佛教那樣主張放棄對於即藴我的執念,由此可知本經是小乘佛教典籍。

宋朝時代,禪宗祖師加入許多禪宗的觀念及用語,後來與《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注解[编辑]

  • 宋.真宗,《四十二章經御注》,一卷,大藏第三十九冊
  • 宋.守遂;明.了童(補注),《四十二章經注》,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 明.蕅益大師,《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卍續藏》第三十七冊
  • 清.續法大師,《四十二章經解疏鈔》,一卷,《卍續藏》第三十七冊
  • 民國.太虛大師,《四十二章經講錄》,一卷,大虛大師全集第六冊
  • 尚榮,《四十二章經》,2012年,聯經出版

考證[编辑]

梁啟超曾疑此書為偽,他在《四十二章經辯偽》中說:「質而言之,則乃撰本,而非譯本也。……其人不能于漢代譯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國兩晉著作家中求之。要之,此書必為中國人作,而非譯自印度。作者必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過,最晚不過東晉。而其與漢明無關係,則可斷言也。」

湯用彤指出本經「互見於巴利文及漢譯佛典者極多,可知其非出漢人偽造」,但他同時表示:「 … 諸章如細研之,實在於漢代道術相合。」[7]現代學者大多支持湯用彤的說法。

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認為此經譯自犍陀羅語之《法句經》;而季羨林認為,此書是譯自大夏語的《法句經》,原先只稱《佛經四十二章》,並不是一部完整的“經”,而是與《法句經》相同,是從佛教經文中抄寫出片段,作佛教入門之用[8]呂澂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認為四十二章經為舊譯《法句經》的摘抄,並晚至兩晉之際方告問世[9], 呂也認為:「此經抄出年限,最早不能超過《化胡經》(出西晉道士王浮),最晚不能晚於《支敏度錄》(出東晉成帝時支敏度) 」,「《四十二章經序》本來沒有談到是翻譯,僧佑(梁《出三藏記集》編著者)在這裡加上竺摩騰(即攝摩騰)作為譯者。」[10]

其他[编辑]

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尋找《四十二章經》中的藏寶圖作為故事主要軸線之一。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四十二章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2. ^ 《出三藏記集》:「四十二章經一卷(舊錄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師所撰錄闕此經) 右一部凡一卷。漢孝明帝夢見金人。詔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到西域。始於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其經今傳於世。」

    高僧傳》:「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卒於雒陽。有記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騰所住處。今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 至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攝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并獲畫像。載以白馬還達雒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於即翻譯四十二章經,緘置蘭臺石室閣內。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 
  3. ^ 3.0 3.1 牟子理惑論》:「問曰:「漢地始聞佛道,其所從出耶?」牟子曰:「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寤。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時豫修造壽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滋。」 」
  4. ^ 蕅益智旭. 四十二章經解.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時江河泛溢,大地皆動,五色光貫太微。太史蘇由卜之,得乾之九五,飛龍在天,是西方大聖人也。後一千年,聲教流被此土,王命刻石為記,埋之南郊。後於周穆王時,乾坤震動,有白虹十二道,貫日經天。太史扈多占之,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明帝乃於七年歲次甲子,勑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尋佛法。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用白馬馱經,幷將舍利及畫佛像。以永平十年,歲次丁卯,至洛陽。帝悅,造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 
  5. ^ 《奉法要》:「佛問諸弟子:「何謂無常?」一人曰:「一日不可保,是為無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食頃不可保,是為無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出息不報,便就後世,是為無常。」佛言:「真佛弟子。」」改寫自《四十二章經》:「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和《處處經》:「佛語比丘:當念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間極可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6. ^ 杜保瑞. 《佛説四十二章經》的知識意義. web.archive.org. 2016-03-05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四十二章經》雖不含大乘教義,老莊玄理,雖其所陳,樸質平實,原出小乘經典。但取其所言,與漢代流行之道術比較,則均可相通。一方面本經諸章,互見於巴利文及漢譯佛典者極多,可知其非出漢人偽造。一方面諸章如細研之,實在於漢代道術相合。」,31頁,中華書局出版,1988年。
  8. ^ 季羡林. 再談「浮屠」與「佛」.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9. ^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湯用彤先生就主張此經是初傳經典。但也有人不相信,因為從經錄的記載、譯文的體裁、學說的內容等,都引起人們的疑惑。到了近世,東西方學者對此經是否由原文譯出,也未得到最後的定論。我們認為《四十二章經》不是最初傳來的經,更不是直接的譯本,而是一種經抄。就內容看,是抄自《法句經》,我們對出來的有二十八章,佔全經的三分之二。……我們認定此經是東晉初抄出的。」
  10. ^ 漢明帝時無佛道角力事 作:李養正.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1).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