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簡稱臺灣科大、臺科大,是一所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內設工程學、商學、建築學、設計學等學科。臺科大是全臺唯一同時獲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的大學[3]。目前總校區位於國立臺灣大學隔壁,第二校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
臺科大成立於197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教育部基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決定設置一所培養高級工程及管理人才、強調學校教育和業界實務相結合的高等學府[4],2001年在教育部籌劃之研究型大學(國立大學研究所基礎教育重點改善計劃)中,臺灣科大成為全臺首批之9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5]
教學及行政單位
臺灣科技大學的教學單位[6]及行政單位[7]如下:
工程學院
|
自動化及控制研究所
|
高階科技研發碩士學位學程(EMRD在職專班)
|
機械工程系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營建工程系
|
化學工程系
|
工程學士班
|
先進科技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
|
全球發展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
電資學院
|
光電工程研究所
|
電子工程系
|
電機工程系
|
資訊工程系
|
電資學士班
|
|
管理學院
|
管理研究所
|
工業管理系
|
企業管理系
|
財務金融研究所
|
資訊管理系
|
管理學院MBA
|
EMBA碩士在職專班
|
科技管理研究所
|
管理學士班
|
財務金融學士學位學程
|
科技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
|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
應用外語系
|
人文社會學科
|
師資培育中心
|
|
|
應用科技學院
|
應用科技研究所
|
醫學工程研究所
|
專利研究所
|
色彩與照明科技研究所
|
全校不分系學士班
|
應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全球發展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
色彩影像與照明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智慧財產學士學位學程
|
醫學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
|
|
產學創新學院
|
智慧製造科技研究所
|
人工智慧跨域科技研究所
|
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
|
行政單位
|
校長室
|
副校長室
|
秘書室
|
教務處
|
學生事務處
|
總務處
|
研究發展處
|
際事務處
|
產學營運處國
|
主計室
|
稽核室
|
人事室
|
環安室
|
體育室
|
圖書館
|
語言中心
|
電算中心
|
校務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發處)
|
新竹分部
|
教學發展中心(教務處)
|
人文藝術中心
|
推廣教育中心
|
研究中心
|
自動化及控制中心
|
生態與防災工程研究中心
|
光機電技術研發中心
|
無線通訊與電磁相容技術研發中心
|
電力電子技術研發中心
|
智慧型機械人研究中心
|
資通安全研究與教學中心
|
台灣建築科技中心
|
營造業職業災害防治中心
|
台灣彩券與博彩研究中心
|
色彩科技研究中心
|
永續能源發展中心
|
網路學習研究中心
|
物聯網創新中心
|
晶圓平坦化創新研究中心
|
寬頻通訊工業技術研發中心
|
工業4.0中心
|
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
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
|
金屬玻璃鍍層技術與應用中心
|
網宇實體系統創新研究中心
|
區塊鏈研發中心
|
前瞻智能影像暨視覺技術研究中心
|
人工智慧營運管理研究中心
|
新穎薄膜材料研究中心
|
|
校長
臺灣科技大學曾任校長[8]的人如下:
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時期
|
次序 |
院長姓名 |
任期
|
1 |
陳履安博士 |
1974年8月─1978年1月
|
2 |
毛高文博士 |
1978年2月─1981年7月
|
3 |
石延平博士 |
1981年8月─1990年7月
|
4 |
劉清田博士 |
1990年8月─1997年7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時期
|
次序 |
校長姓名 |
任期
|
1 |
劉清田博士 |
1997年8月─2000年7月
|
2 |
陳希舜博士(代理) |
2000年8月─2000年12月
|
3 |
陳舜田博士 |
2000年12月─2005年1月
|
4 |
陳希舜博士 |
2005年2月─2013年1月
|
5 |
廖慶榮博士 |
2013年2月─2021年1月31日
|
6 |
顏家鈺博士 |
2021年2月1日─
|
沿革
年分 |
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
|
1973年 |
因應臺灣經濟與工業迅速發展之需求,以培養頂尖高科技工程及管理人才為目標,購買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土地作為校本部,於民國六十三年成立籌備處,由陳履安博士擔任籌備處主任。
|
1974年 |
正式立校,初名為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陳履安博士為首任院長,首屆招收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並服畢兵役之專科學校畢業生,分別就讀於工業管理技術系及電子工程技術系,修習兩年,畢業後授予工學士學位。
|
1979年 |
設立工程技術研究所,招收工業管理、電子、機械、纖維、營建、化學及電機工程各專長之碩士班研究生,以培育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及專科學校專業教師。同年並開設暑期及夜間進修班,以供在職工程技術人員,及專科學校教師進修之用。
|
1982年 |
開始招收博士班研究生。
|
1996年 |
正式經管土城校區94筆國有土地,面積合計5.5237公頃。8月1日校長直選,第一任直選校長為劉清田博士,開始實施校務基金。
|
年分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1997年 |
教育部核准改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劉清田博士續任校長。
|
2005年 |
取得基隆校地面積9.8959公頃,公館校區、土城校區及基隆校區,面積總計25.465公頃。
|
2015年 |
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二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9](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學生能夠相互跨校選修輔系及學程乃至雙主修他校專業,相互承認學分,並且共享三校圖書、資訊、設備、實驗室等資源[10]
|
2016年 |
於美國加州矽谷成立「臺科大矽谷中心」,送新創團隊到矽谷培訓,結合校友資源,並安排企業參訪與實習,助新創團隊和國際接軌[11]。
|
2018年 |
與東京工業大學簽約,擴大雙方師生交換、推動師生共同研究、強化國際產學合作機會,加深雙方教育及研究技術等各項交流,相互提升國際競爭力。
|
2018年 |
參與政府與友邦巴拉圭雙邊合作,協助設立臺巴科技大學,並提供師資、設計課程、建校藍圖及購買實驗室設備[12]。臺巴科大學生可於在學期間到臺科大進行交換[13],這是中華民國唯一與外國的合作辦學計畫(類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外合作辦學)。
|
2021年 |
原校長廖慶榮卸任,並由臺大機械系特聘教授顏家鈺接任,為臺科大首位非校內教授獲聘遴選成功之校長[14]。
|
2022年 |
獲准成立產學創新學院,以培育AI人才為目的,是繼成大、陽明交大、台大、清大成立半導體學院後,第五所獲教育部核准的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計畫的研究型大學[15]。
|
2022年 |
5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在行政會議與校務發展委員會上,擬依《退場條例》接收華夏科大校地及校舍等相關事項[16][17][18],隨後遭華夏科大抗議並駁斥為不實消息[19][20];7月兩校簽訂合作備忘錄,12月華夏科大董事會同意在保障學生受教權、尊重教職員意願及維護應有權益,並由台科大全部聘用原則下,和台科大就合作或合併洽商。
|
2023年 |
1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務會議通過成立兩校的整併推動委員會,3月6日與華夏科大發布共同新聞稿兩校已成立工作小組,研議輔導華夏科大學生原校畢業、台科大延聘教師、行政團隊,及校地重新規劃。[21][22]
|
學生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會於2007年改組成立,在此改組前歷史可追溯至1974年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甫成立時[23]。
臺科大學生會為臺科大全校的學生自治組織,臺科大的在學學生均為學生會會員。學生會會長由全校學生選舉,設有秘書室協助會長,會長下設「行政部門」,行政部門有學權部、財務部、學術部、活動部、行銷部、公關部,行政部門另設有社團輔導委員會級選舉委員會。學生會亦設有「學生議會」作為立法機關,由學生議員組成,並由學生議員互選的學生議會議長主持,下設秘書處及各種委員會。「學生評議會」則為司法機關,由會長提名、學生議會同意的評議委員組成,並由主任評議委員主持[24]。
排名
2023年:全世界排名第327名、2022年:全世界排名第314名、2021年:全世界排名第267名、2020年:全世界排名第251名、2019年:全世界排名第257名、2018年:全世界排名第264名、2017年:全世界排名第243名、2016年:全世界排名第260名。
2023年:全球排名第601-800名、2022年:全球排名第601-800名、2021年:全球排名第501-600名、2020年:全球排名第501-600名、2019年:全球排名第401-500名、2018年:全世界排名第401-500名、2017年:全球排名第401-500名、2016年:全球排名第301-350名。
2022年:全世界排名第148名、2021年:全世界排名第106名、2020年:全世界排名第95名、2019年:全世界排名第93名、2018年:全世界排名第57名[29]2017年:全世界排名第59名、2016年:全世界排名第43名。
2022年:亞洲排名第118名、2021年:亞洲排名第91名、2020年:亞洲排名第80名、2019年:亞洲排名第61名、2018年:亞洲排名第42名、2017年:亞洲排名第41名、2016年:亞洲排名第28名。
- 2009年,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位列iF設計獎全球第二[30][31],2010年至2014年臺灣科技大學連續四年在iF設計獎得到全球第一[32]。
- 2019年亞太地區紅點設計獎名列台灣第一,亞洲第三[33]。2021年,亞太地區中名列榜首。[34]
參見
參考文獻
注釋
外部連結
|
---|
| 學院 |
- 電資學院
管理學院
- 工程學院
- 設計學院
- 人文社會學院
- 應用科技學院
- 產學創新學院
|
---|
| 設施 | | |
---|
| 宿舍 |
- 第一學生宿舍
- 第一學生宿舍
- 第一學生宿舍
- 學人一舍
- 學人二舍
- 學人三舍
|
---|
| 校舍 |
- 研揚大樓
- 管理大樓
- 行政大樓
- 工程一館
- 工程二館
- 電資館
- 綜合研究大樓
- 第一教學大樓
- 第二教學大樓
- 第三教學大樓
- 第四教學大樓
- 國際大樓
- 體育館
- 視聽館
- 圖書館
- 國際交流中心
- 臺灣建築科技中心
|
---|
| 餐廳 | |
---|
|
---|
| 組織與人物 | |
---|
| 校際聯盟 | |
---|
| |
|
北區技職校院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
---|
| 中心學校 | |
---|
| 臺北市 | |
---|
| 新北市 | |
---|
| 基隆市 | |
---|
| 桃園市 | |
---|
| 新竹市 | |
---|
| 新竹縣 | |
---|
| 宜蘭縣 | |
---|
| 花蓮縣 | |
---|
|
|
EMBA商管聯盟(EMBA Alliance) |
---|
| 聯盟學校 | |
---|
| 合作機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