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此條目缺少有關班級的信息。 |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 |
---|---|
![]() | |
![]() 基隆高中校門 | |
地址 | 205 基隆市暖暖區源遠路20號 |
经纬度 | 25°06′24″N 121°43′57″E / 25.106667°N 121.7325°E坐标:25°06′24″N 121°43′57″E / 25.106667°N 121.7325°E |
其它名称 | National Keelung Senior High School |
类型 | 國立普通高中 |
创办日期 | 1927年 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 1946年 臺灣省立基隆中學 1970年 臺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 2000年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
学区 | ![]() |
学校编号 | 02-2458-2052 |
校長 | 鍾定先 |
年级 | 三年學制 |
班级数目 | 35班 普通班24班,特殊班9班 |
校园面积 | 9.6199公頃 |
校訓 | 誠、靜、樂、恆 |
校刊 | 《基中青年》 |
传真號碼 | 02-2457-3724 |
学校网址 | http://www.klsh.kl.edu.tw/ |
![]() |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英語:National Keelung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基隆高中、基隆中學、基中、舊稱省基中,是一所位在臺灣省基隆市暖暖區的公立高級中學,鄰近臺鐵八堵車站、基隆河、臺灣礦工醫院,八堵國民小學,因其環境優美而暱稱為「翠崗」。[1]為基隆地區實施完全免試入學的社區高中之一[2]。
校史[编辑]
日治時期[编辑]
基隆高中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基隆中學校在1927年3月31日經臺灣總督府許可設立,同年4月20日於基隆市第一尋常小學校(今仁愛國小)舉行第一屆入學典禮,並以該校部分教室作為臨時校舍開始授課,招收110名學生,為日治時期學制之五年制中學。同年6月12日在小學校禮堂舉行開校典禮,並將此日訂為校慶日[3]。
關於中學校的校地選定,基隆市政預算編成協議會在1928年1月通過徵收基隆郡七堵庄八堵字八堵南116番地之土地作為校地之計畫。因計畫校地未位在基隆市內,且還是當時屬郊區的八堵,基隆市民得知此消息後,不但引發了強烈的反對意見,甚至組成「基隆中學校大沙灣建設期程同盟會」,希望可以將基隆中學校設在大沙灣,並提出選址在基隆要塞司令部附近的淺野家土地的構想。然而台北州當局考量基隆未來發展,仍決定將學校改在八堵[4]。1928年3月,校地變更經總督府許可通過。1929年4月,因學年增加,再向基隆第一公學校(今信義國小)借用臨時教室。1929年9月,部分新校舍落成,始遷往八堵的新校舍上課。1930年3月,武道場落成。1931年2月,校舍全部落成,並在天神町113番地設有學生宿舍[3]。
基隆中學校成立之初,桃園以北至宜蘭地區,男生可讀的學校僅有三所中學,分別是臺北一中、臺北二中及基隆中學(1937年、1941年以後因為臺北三中、臺北四中、宜蘭中學加入,增為六所)[1];該校畢業生就讀昔日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比例極高,在日治時期已經是全島知名學府[1]。
戰後[编辑]
1945年8月,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改進教育設施,各級學校重加整頓,學制課程亦予更張。翌年2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改為「臺灣省立基隆中學」,設有初中部和高中部,並派吳劍青先生為首任校長。為與畢業典禮之日期區隔,故爾後以4月20日為校慶紀念日[1]。
1970年8月,因應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初中部停止招生,並合併基隆市立第一中學高中部,改制為「臺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原基隆市立一中則改為基隆市立明德國民中學。
2000年2月精省後,改名為「國立基隆高級中學」。2018年,普通班開始招收女生,結束91年男校傳統[5]。
重大事件[编辑]
基隆中學F-man事件[编辑]
1942年2月,一名應屆畢業班的臺灣籍學生呂燕卿攜帶一本精裝簽名簿到校,供同學簽名留念。簽名者全屬臺灣學生,其中不乏類似「血濃於水」、「熱血喚起熱血」的激情留言。除此之外,有人於封面寫下「FM」兩個英文字母,意指 Formosa Man(福爾摩莎人/臺灣人)。校內一位日本學生漥田得知後,刻意向其他日籍同學宣傳此事,指稱臺灣學生有秘密結社、鼓動脫離日本統治之意圖,導致部分參與簽名之臺灣學生分別遭到日本學生圍毆。此事亦驚動向來歧視臺灣學生的日籍體操教師藤田,即向具有秘密警察角色的特高警察呈報此事。多名學生因而被傳喚,最終包括呂燕卿在內的5位學生被拘留數日,並強制轉學至日本。此一事件曾為日本名作家。田村志津枝蒐證研究,並曾出書《臺灣人與日本人─基隆中學F-man事件》[6]
學生運動[编辑]
1946年5月4日,臺灣省立基隆中學學生舉行紀念「五四運動」遊行,結果遭到軍警阻擋與暴力鎮壓,時任校長的吳劍青向臺灣省參議員顏欽賢求助希望釋放被捕學生。顏欽賢乃尋求臺大特別班學生詹世平(後改名吳克泰)發動臺大學生代表向省參議會遞交抗議書,以聲援基隆中學學生。詹世平起草了呼籲書,並經臺大各學院代表簽名送交省參議會通過決議支持。這一事件算是拉開了二戰後臺灣學生運動的序幕。由此可見,當時臺灣高校知識份子在社會當中的形象是很正面的,而且深受倚重。
基隆中學事件(共黨地下組織)[编辑]
1947年9月,第二任校長鍾浩東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1949年5月,基隆中學支部改組成立「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基隆市工作委員會」,藉由發行地下刊物《光明報》與成立共產思想與書籍讀書會,發展共產勢力。1949年8月,基隆市工作委員會遭國防部保密局破獲;經長期搜捕活動後,至1951年2月止,前後逮捕並槍決鍾浩東校長及主要幹部教師共7名,另將37名涉案老師與學生判處2年至10年徒刑,是為「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或稱「基隆中學事件」。
基中學生斧頭弒師事件[编辑]
聯合報1969年5月8日報導,省立基隆中學高二18歲兇嫌周振隆(周振隆後改名為楊振隆[7]),因不滿班導師江新同將其品行成績評為丙等,加上幾次逃課,被江老師警告恐留校察看,當晚將短柄斧頭藏在書包內,隔天一早即走進教室,當著同學面前持利斧往江新同右後頸部猛砍兩下,使班導江新同老師頸動脈失血過多,送醫後仍傷重不治。警方調查:兇嫌周振隆是省立基隆中學高級部二年七班學生,其父周金波為留日牙醫,曾在基隆市區開設牙醫診所,涉嫌行兇的學生周振隆於行兇後逃往該校後山上,經基隆市警察局第三分局捕獲移送基隆地檢處收押,周振隆因未成年(實歲未滿18歲)沒被判處死刑,遭判十五年有期徒刑。
歷屆校長[编辑]
日治時期[编辑]
任別 | 任職時間 | 姓名 |
---|---|---|
一 | 1927/4--1931/8 | 吉川貞次郎 |
二 | 1931/8--1932/2 | 井上重人 |
三 | 1932/2--1934/1 | 植木殖 |
代理 | 1934/1--1934/3 | 狩谷淺治郎 |
四 | 1934/3--1937/4 | 大欣鐵馬 |
五 | 1937/4--1943/2 | 芝原仙雄 |
六 | 1943/2--1944/4 | 林豬太郎 |
七 | 1944/4-- 1946/1 | 田中專一 |
民國時期[编辑]
任別 | 任職時間 | 姓名 | 備註 |
---|---|---|---|
一 | 1946/1~1946/8 | 吳劍青 | |
二 | 1946/8~1949/9 | 鍾浩東 | 因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於1950年判處死刑 |
三 | 1949/9~1950/7 | 黃蘇亞 | |
四 | 1950/7~1959/7 | 鄭明祿 | |
五 | 1959/7~1969/5 | 王宗樂 | 基中學生斧頭弒師事件,於1969年5月即更換校長 |
代理 | 1969/5~1969/7 | 陶彥翀 | 基中學生斧頭弒師事件後,代理校長至該學期結束 |
六 | 1969/7~1983/2 | 張鎮民 | |
七 | 1983/2~1987/7 | 陳震 | |
八 | 1987/7~1996/7 | 朱宏遠 | |
九 | 1996/7~2004/8 | 高政賢 | |
十 | 2004/8~2008/8 | 巫春貴 | |
十一 | 2008/8~2015/7 | 歐東華 | |
十二 | 2015/7~2019/8 | 張智惟 | |
十三 | 2019/8~迄今 | 鍾定先 |
校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註釋[编辑]
- 腳註
- 引用
- ^ 1.0 1.1 1.2 1.3 基隆高中. 高級中等學校.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5).,舊址[永久失效連結]
- ^ 基隆區完全免試入學 新增海大附中、基隆商工現場撕榜登記分發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 3.0 3.1 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一覽表. 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 1935-10-20.
- ^ 入江, 文太郎. 基隆風土記. 1933-08-06.
- ^ 打破91年傳統普通班首招女生 基中:氛圍變了.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 ^ 《台灣人與日本人─基隆中學F-man事件》,田村志津枝原著,汪平、林雅婷譯,玉山社1999年5月初版一刷,ISBN 9578246129
- ^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200373 228基金會執行長楊振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遭控50年前犯下弒師命案
網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