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瑜陀耶王国
阿瑜陀耶王国 | ||||
อาณาจักรอยุธยา | ||||
|
||||
15世紀的東南亞: 藍紫色: 阿瑜陀耶王国 墨綠色:南掌 紫色:蘭納王國 橘色:素可泰王朝 紅色:高棉帝國 黃色:占婆 藍色:大越 |
||||
首都 | 阿瑜陀耶(1351年-1463年) 彭世洛 (1463年-1488年) |
|||
常用語言 | 阿瑜陀耶方言 | |||
主要宗教 | 大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
|||
政体 | Feudal monarchy | |||
King | ||||
- 1350年-1369年 | 拉瑪鐵菩提(Ramathibodi) | |||
- 1590年–1605年 | Naresuan | |||
- 1656年-1688年 | Narai | |||
- 1758年–1767年 | Boromaracha V | |||
立法機構 | Chatu Sadombh | |||
歷史時期 | 中古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明代 | |||
- 拉玛铁菩提一世成为大城王国国王 | 1351年 | |||
- Personal union with Sukhothai kingdom | 1468年 | |||
- 淪為緬甸附庸 | 1564年-1569年 | |||
- Independence from Burma | 1584年 | |||
- 素可泰王朝終結 | 1629年 | |||
- 暹緬戰爭, | 1767年 | |||
警告:沒有為"common_name"指定數值 |
泰国历史 |
---|
![]() |
史前时期 |
统一王朝 |
素可泰王朝 1238–1438 阿瑜陀耶王朝 1351–1767 吞武里王朝 1768–1782 却克里王朝 1782– 兰达纳哥欣时期 1782-1932 军政府时期 1932-1973 向民主过渡 1973- |
阿瑜陀耶王国(泰语:อยุธยา,皇家转写:Ayutthaya),又称大城王国(潮州話:大城,[t˭u̯ā si̯à]),是1351年至1767年4月7日存在的一个泰人王国,位於今泰國南方(中心位於今大城府)。首都为阿瑜陀耶(大城)。阿瑜陀耶王國取代了素可泰王國,打败了高棉帝国,征服大片土地,于1767年亡于缅甸的大规模入侵。
歷史[编辑]
阿瑜陀耶王國由拉瑪鐵菩提王(Ramathibodi)於1351年所創立。拉瑪鐵菩提王本名烏通(U Thong),是華裔商人的後裔。阿瑜陀耶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阿瑜陀耶王國建立時,北方已有傣族所建立的素可泰。阿瑜陀耶王國依靠素可泰所墊下之基礎,但是後來居上,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併吞了素可泰,與位於泰國更北方的蘭納王國相鄰。15世紀中葉,查洛王(Trailok)建立更完整的行政與法律制度。阿瑜陀耶王國以制度、稻米耕作以及對中國的貿易維持強盛。阿瑜陀耶王國與中國關係良好。从阿瑜陀耶开国以来,经常与缅甸发生冲突,1548-1549年,第一次大战,缅甸王德彬瑞蒂与阿瑜陀耶王國开战,结果失败。第二次大战在1563年,缅甸勃印曩与阿瑜陀耶王国摩诃·查克腊帕,此次大战叫“白象战争”,战争结果摩诃·查克腊帕国王认输,阿瑜陀耶王国损失惨重,也送贡品给勃印曩一对白象。第三次在1568年,阿瑜陀耶王国马欣国王与彭世洛王(摩诃·昙摩罗阇)发生内讧,勃印曩抓这个机会与阿瑜陀耶王国开展战争,结果被併吞,但在1581年纳黎萱国王宣布阿瑜陀耶王国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之後暹羅為吞武里王朝與卻克里王朝恢復。[1]
外部關係[编辑]
与古代泰国的各时代的王朝一样,阿瑜陀耶王国充分利用处在中国和印度、欧洲方面的连接点上的位置优势,以贸易富国。阿瑜陀耶王国亦是以皇家为中心进行独占贸易。主要是通过向中国出口大米来增强国力。此外,也通过与日本、琉球等东亚国家、东南亚诸岛、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国家等进行贸易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在此背景下,阿瑜陀耶王国一边吸收了当时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边受到了中国、欧洲、波斯等诸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独自的辉煌的文化。
自建国初期起,阿瑜陀耶王国就与中国商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般,外国人被禁止居住在阿瑜陀耶王国的城市,但是只有中国商人是例外,不受此限制。明太祖曾賜「暹羅國王之印」。[1]
历代国王[编辑]
- 拉瑪鐵菩提(1349-1369)
- 拉梅萱(1369-1370)
- 波隆摩罗阇一世(1370-1388)
- 东兰(1388)
- 拉梅萱(1388-1395)(复位)
- 罗摩罗阇(1395-1408)
- 膺陀罗阇(1408-1424)
- 波隆摩罗阇二世(1424-1448)
- 波隆摩·戴莱洛迦纳(1448-1488)
- 波隆摩罗阇三世(1488-1491)
- 叻德沙达(1491-1529)
- 帕拉猜(1529-1534)
- 胶法(1534-1546)
- 坤哇拉旺沙(1546-1548)
- 摩诃·查克腊帕(1548-1549)
- 马欣(1549-1569)
- 摩诃·昙摩罗阇(1569-1590)
- 纳黎萱(1590-1605)
- 厄迦陀沙律(1605-1610)
- 膺陀罗阇二世·颂昙(1610-1628)
- 策陀(1628-1630)
- 阿滴耶旺(1630)
- 帕拉塞·东(1630-1656)
- 昭发猜(1656)
- 室利·素昙玛罗阇(1656-1657)
- 那莱(1657-1688)
- 帕碧罗阇(1688-1703)
- 帕昭·素(1703-1709)
- 泰沙(1709-1733)
- 摩诃·昙摩罗阇二世·波隆阁(1733-1758)
- 武通贲(1758)
- 波隆摩罗阇五世(1758-1767)
參考資料[编辑]
- ^ 1.0 1.1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台北市:五南。2008年。21~23頁。ISBN 978-957-11-5381-0 (738)
參看[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阿瑜陀耶王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