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龜文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12月8日) |
大龜文王國 Tjua'uvu'uvulj | |||||||||
---|---|---|---|---|---|---|---|---|---|
史前 | |||||||||
地位 | 排灣族酋邦國 | ||||||||
首都 | 舊內文社 | ||||||||
常用语言 | 排灣語 | ||||||||
政府 | 酋邦制 | ||||||||
历史 | |||||||||
• 建立 | 史前 | ||||||||
• 獅頭社之役 | 1875年 | ||||||||
• 南蕃事件 | 1914年 | ||||||||
| |||||||||
今属于 | ![]() |
大龜文(排灣語: Tjuaquvuquvulj )[1]是史前時期臺灣原住民排灣族建立的一個酋邦國,又稱「瑯嶠上十八社」或「大龜文十八社」,於荷蘭文獻提及「福爾摩沙十一郡省」中被稱為塔卡波德(Takabolder)。大龜文並非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有組織與規模的酋邦國實體政權,其社會秩序以眾多部落氏族或家系所構成,為一個貴族社會,分由兩大部落領袖家系共同分享政治權力,主宰大龜文的兩大家系分別是Ruvaniyaw部族(內龜文社)[註 1]和Tjuleng部族(外龜文社)[註 2]。酋邦國最強盛時期曾統治23個盟部以及數個漢人「加祿堂、枋山、莿桐村及楓港」一帶村落。[1]其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明鄭、清治以及日治。
現代的大龜文部落族人後裔和一些學者傾向使用大龜文王國,且當地獅子鄉公所一度使用這稱呼,但此舉遭到其他排灣族和學界的質疑,如大龜文後裔的學者葉神保傾向使用酋邦,實際上「頭目」稱呼至今仍然是部落的習慣用法[2]。
歷史[编辑]
![]()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 |||||||||||
---|---|---|---|---|---|---|---|---|---|---|---|
史前時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 |||||||||
明鄭時期 1661-1683 |
|||||||||||
清治時期 1683-1895 |
|||||||||||
日治時期 1895-1945 |
|||||||||||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 |||||||||||
其他臺灣系列 | |||||||||||
![]() | |||||||||||
西元十七世紀,台灣進入荷治時期,大龜文自此開始出現在歷史資料中。此時,瑯嶠諸村是南排灣一帶的統稱,其中包括大龜文以及斯卡羅族的「瑯嶠君主」。在荷治時期前期,大龜文社與東印度公司關係友善,大員當局對其也相當禮遇,南路地方會議中所使用的排灣族話,被荷蘭人稱為「大龜文語」。雖然如此,大龜文社在多數時間仍消極抵制地方會議,往往由長老派遣僕人代行或託藉口缺席,大龜文社「長老」僅於1644年曾前往參加。大員當局希望大龜文社等三個社能遷往山下,大龜文社「長老」亦不斷以藉口拖延[1]。
1661年初,因為大龜文與平埔馬卡道族和漢人長期的衝突紛爭,大員當局對大龜文發動兩次大規模征討。雙方對結果的陳述南轅北轍,荷蘭文獻記載成功攻下焚毀力里(Durkeduk)社,但排灣族流傳的口述歷史,卻是三百年前祖先幾乎全滅入侵獅頭社的荷蘭軍隊。不論勝敗,該次的軍事行動對當年即將面對與鄭成功決戰的大員當局,在政治和軍事上均可能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在清初時期大龜文被歸納入瑯嶠十八社之中,後被歸入卑南覓七十二社。這是因原住民族原本多為較小的獨立酋邦,但在荷蘭人、漢人和其他大酋邦等進逼下,被迫依附其他強大的酋邦。在清治後期時,從台灣南部恆春半島的率芒溪以南,楓港溪(南迴公路)以北的地區,由南排灣建立的大龜文酋邦統治,又稱為「大龜文十八社」、「瑯嶠上十八社」。日軍風港營所雜記記載:「南起風港之東背,而北塈枋寮之東背,西與風港及莿桐腳、崩山、加落堂隔一嶺為黨,而東與山后未開接壤,人員戶數未詳。」目前可知勢力最強盛時包含23個部落及數個漢人村落[來源請求],主要統治階級為兩大宗主頭目家族,酋長稱之為Mamazangiljan,擁有幾乎全部土地所有權。一直到清廷統治台灣末期,風港營所雜記(1874年)記載,領地內23部落繳貢金,而莿桐腳庄(今枋山村)、加洛堂庄等漢人村莊仍然是向大龜文繳納番租[1]。
1874年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約3600人前往台灣,攻打瑯嶠下十八社,北路日軍駐紮於風港(楓港)。6月,部分瑯嶠上十八社(大龜文社)族人向日軍歸順。8月,莿桐腳與崩山兩庄(今枋山村)漢人受到攻擊,請求日本保護,日軍遂北上屯兵於莿桐腳崩山。當年年底日軍撤離台灣,獅頭社族人乘機出草,再與漢人爆發衝突。1875年,沈葆楨奏請進討,以唐定奎率淮軍與鄉勇數千,由南勢湖往山地推進,在激戰後攻破草山、竹坑等社。4月,雖清軍受疫疾所擾,唐定奎親自督軍強攻內獅頭社,大龜文出兵援助,但中伏而敗,總頭目之弟阿拉擺陣亡。之後清軍再攻破外獅頭社,總頭目率眾投降。
1886年內文社、外文社歸化清廷恆春縣,清廷發給頭目銀元,責令內文社管轄其他番社共七社,外文社管轄其他番社共十二社,其中各社社內設立正副社長,設若干通事,並清算戶口清冊。清廷同時命各社不可互相戕害,若有紛爭盡赴官府控訴,內文社、外文社於是剃髮[3]。
1914年大龜文酋邦等排灣族酋邦響應力里酋邦反日,爆發南蕃事件。
2021年10月9日,大龜文青年聯盟於獅子山廣場辦理第一次「南蕃事件」慰靈活動紀念,透過儀式、勇士舞、吟紀念詩、歷史講座等活動,希望讓與會者了解此事件的重要性。青年聯盟於現場提出訴求,爭取列入台灣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未來能將南蕃事件、獅頭社戰役之過程整理成專書出版,並仿照牡丹社事件設立紀念園區、立紀念碑,使祖先榮耀捍衛家園的歷史不被埋沒。 本次活動,亦經Ruvaniaw大頭目陳美蓮及Tjuleng大頭目謝仁彥二大王族(下文之宗主大頭目)認同下,訂定每年10月10日為大龜文(Tjakuvukuvulj)「南蕃事件」紀念日。
政治[编辑]
大龜文是由兩大宗主頭目家族:Tjuleng以及Ruvaniaw共同統治,對內合作共治,對外團結一致。在荷蘭統治的大部分時期,其轄下族人及外來墾民均向宗主頭目納稅,而不是向位於大員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納稅。大宗主頭目之政治權力是建立在複合之封建主權聯合部落,以「頭目」、「貴族」、「代管者」、「平民」等階層關係,聯合各村社頭目及其屬民而成為一個範圍廣闊的領地。
外交[编辑]
年表[编辑]
- 1638年8月 大龜文(Tocobocobul )首次出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初級商務員Maerten Wesselingh 的記錄中
- 1639年3月 Maerten Wesselingh的記錄中表示:「與瑯嶠為敵的大龜文願意與公司和好」
- 1642年2月 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由陸路自卑南行經大龜文,並返回大員
- 1642年12月 荷蘭要求搬遷至放索南部三英哩到四、五英哩處
- 1644年4月 大龜文頭目Timos 參加南路地方會議
- 1647年4月10日 台灣長官歐沃德(Pieter A. Overwater)指示討伐大龜文社與內獅頭社
- 1650年 內獅頭社受大龜文保護
- 1655年 大龜文派長老的兒子參加南路地方會議
- 1661年2月 荷蘭東印度公司征討大龜文與內獅頭,勝負不明
- 1874年 牡丹社事件
- 1875年 爆發獅頭社戰役
- 1914年 爆發南蕃事件
- 2021年 舉行第一次南蕃事件慰靈紀念活動
相關作品[编辑]
- 《獅頭花》,陳耀昌著,台灣,INK印刻出版,2017年10月。
注释[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的脚注列表区没有在文中使用(風港營所雜記)
- 《熱蘭遮城日誌》
相關條目[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蔡宜靜. 1934年內文社(Tjaquvuquvulj)五年祭之社會意義探究 (PDF). [2014-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22).
- 蔡宜靜. 由1661年初荷蘭大員政府攻打排灣族內文社群探討大龜文王國(Tjaquvuquvulj)存在事實之意義與影響 (PDF). [2014-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02).
- 消失的大龜文王國.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 (PDF).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童元昭葉神保-Tjaquvuquvulj 的散與聚: 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 (PDF). [2021-1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0).
- 聯合報2021年10月9日〈未列原住民十大歷史事件 排灣大龜文王國後裔怒吼〉. [2021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