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的爭議年號
(重定向自天統 (渤海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渤海國的爭議年號,是指中國、朝鲜古籍都没有记载,只在近代朝鮮的族譜《陝溪太氏族譜》及韓國偽歷史書《桓檀古記》出現的渤海国年号。
- 朝鮮族譜《陝溪太氏族譜》不見於史書的年號[1]: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
高王 | 大祚荣 | 天統 |
元王 | 大虔晃 | 黃龍 |
景王 | 大玄锡 | 甘露 |
哀王 | 大諲譔 | 天授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起止年 |
---|---|---|---|---|
世祖 | 振國烈皇帝 | 大仲象 | 重光 | 668年—698年 |
太祖 | 聖武高皇帝 | 大祚荣 | 天統 | 698年—719年 |
順宗 | 安皇帝 | 大虔晃 | 大定 | |
明宗 | 景皇帝 | 大玄锡 | 天福 | |
哀帝 | 大隨伶 | 清泰 |
引用[编辑]
- ^ 鄭永振《論渤海國的建國集團與國號、年號》第66頁:「第一代王大祚榮的年號為天統,第十一代王大彜震的諡號為和王,第十二代王大虔晃的諡號為元王,年號為黃龍,第十三代王大玄錫的諡號為景王,年號為甘露,缺第十四代王大瑋瑎,第十五代王大諲譔的諡號為哀王,年號為天授等。」
- ^ 一十堂主人李陌.
太白逸史大震國本紀. 维基文库.「《朝代記》曰:開化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平壤城陷落時,振國將軍大仲象守西鴨綠河,聞變,遂率眾走險路。經開原,聞風願從者八千人,乃同歸而東,至東殿山而據,堅壁自保。稱國後高句麗,建元重光。傳檄所到,遠近諸城歸附者眾,惟以復舊土為己任。重光三十二年五月崩,廟號曰世祖,諡號曰振國烈皇帝。太子祚榮從訃使,自營州機城率眾至,即帝位。……國號定為大震,年號曰天統,據有高句麗舊疆,拓地六千里。天統二十一年春,崩于大安殿,廟號曰太祖,諡號曰聖武高皇帝。……後經莊宗和皇帝彛震,順宗安皇帝虔晃,明宗景皇帝玄錫,至哀帝隨伶,為契丹所滅。自世祖傳十五世,共二百五十九年。……順宗改元曰大定,明宗改元曰天福,哀帝改元曰清泰。」
參考[编辑]
- 《s:桓檀古記/太白逸史/大震國本紀》
- 鄭永振. 論渤海國的建國集團与國號、年號 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北方文物雜誌社. 2010-12. ISSN 1001-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