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汀
奥斯汀 Austin | |
---|---|
市 | |
奥斯汀市 City of Austin | |
格言: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1] | |
坐标:30°18′00″N 97°44′00″W / 30.3°N 97.7333°W | |
国家 | 美国 |
州 | 德克萨斯州 |
郡 | 特拉維斯郡 |
建立 | 1835年 |
设市 | 1839年12月27日 |
語源 | 史蒂芬·F·奧斯丁 |
政府 | |
• 类型 | 議會-經理制政府 |
面积 | |
• 市 | 790.1 平方公里(305.1 平方英里) |
• 陸地 | 771.5 平方公里(297.9 平方英里) |
• 水域 | 18.6 平方公里(7.2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1,099.91 平方公里(4,285.70 平方英里) |
海拔 | 88 - 405 公尺(289 - 1,450 英尺) |
人口(2010) | |
• 市 | 790,390人 |
• 估计(2018[2]) | 964,254(全美第11) |
• 密度 | 1,228.6人/平方公里(3,182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2,168,316 |
时区 | CST(UTC-6) |
• 夏时制 | CDT(UTC-5) |
美国邮区编号 | 78701-78705, 78708-78728, 78730-78739, 78741-78742, 78744-78769 |
電話區號 | 512 |
網站 | www.austintexas.gov |
奧斯汀(英語:Austin ,粵語中又譯「柯士甸」),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特拉維斯縣縣治,也是德州大學的所在,以及眾多高科技企業所在的高科技城,又因瀕臨德州丘陵地形之起點,故有「硅丘」(Silicon Hills)之稱,以與美國西部傳統電子重鎮矽谷相呼應。
歷史
[编辑]奧斯汀和周邊地區至少在公元前9200年就有人居住了[3]。當歐洲殖民者抵達時,這裡由通卡瓦人佔據。科曼奇人和利潘阿帕奇人也常來往此地[4]。西班牙人曾到此地探險,但一直沒有建定居[5]。
1839年,德克薩斯從墨西哥獨立不久之後,德克薩斯共和國議會決定以史蒂芬·F·奧斯丁的名義建立一個新首都,共和國第二任總統米拉博·拉馬爾(Mirabeau B. Lamar)選址於滑鐵盧(Waterloo)鎮,此即今奧斯汀的前身。[6][7]
硅山之稱
[编辑]1983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市政府、德州州政府和美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聯手發展在奧斯汀成立了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nsortium(MCC),這是奧斯汀的第一家高科技企業。由於MCC是一個聯營企業,美國各個高科技企業都會派人來參與,各大公司的行政主管等漸漸認識到奧斯汀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見「城市規劃·與其他城市比較」一段),也具有非常好的高科技發展潛力,於是各大公司紛紛來奧斯汀設立分部,其中包括有IBM、思科、英特爾、AMD、摩托羅拉、飛思卡爾、昇陽電腦、三星等。與此同時,當時還就讀德州大學的戴爾創始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開始自行組裝並售賣其所組裝的電腦,漸漸發展成戴爾企業,至今其總部仍然在奧斯汀市。
由於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搬來奧斯汀,奧斯汀漸漸獲得了「硅山」(Silicon Hill)之稱,與加州的硅谷相呼應。
地理
[编辑]奧斯汀位於德州中部丘陵地帶(Hill Country),在三大主要城市(休斯敦、達拉斯和圣安东尼奥)之間,交通十分方便。
奥斯汀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降水充足而集中在5、6、和10月。冬季温和,时而偏向温暖,日最高气温低于或等于5 °C(41 °F)的平均日数为3.3天,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12天,低于或等于−5 °C(23 °F)的平均日数为0.9天;夏季酷暑漫长,日高温达30 °C(86 °F)的日数年均有156天,达38 °C(100 °F)的有29天;日低温达25 °C(77 °F)的年均日数为27天。[8]最冷月(1月)均温11.2 °C(52.2 °F),极端最低气温−19 °C(−2 °F)(1949年1月31日)。[8]最热月(8月)均温30.3 °C(86.5 °F),极端最高气温44 °C(112 °F)(2000年9月5日与2011年8月28日)。[8]无霜期平均为293天(2月16日至12月5日)。[8]年均降水量约921毫米(36.25英寸),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290毫米(11.42英寸)(1954年),最多为1,643毫米(64.68英寸)(1919年)。[8]年均降雪量为0.5厘米(0.2英寸);许多冬季的积累降雪量微少以致难以测量或许无雪,1937–38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28厘米(11.0英寸)。[8]
德州奥斯汀Camp Mabry/KATT(1991–2020年正常值,1891年至今极端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2 (90) |
37 (99) |
37 (98) |
37 (99) |
40 (104) |
43 (109) |
43 (110) |
44 (112) |
44 (112) |
38 (100) |
33 (91) |
32 (90) |
44 (112) |
平均最高温 °C(°F) | 26.7 (80.1) |
29.0 (84.2) |
30.9 (87.7) |
33.2 (91.8) |
35.3 (95.5) |
37.5 (99.5) |
39.1 (102.3) |
39.9 (103.9) |
37.7 (99.9) |
34.3 (93.7) |
29.6 (85.3) |
26.9 (80.5) |
40.7 (105.3) |
平均高温 °C(°F) | 16.9 (62.5) |
19.2 (66.5) |
22.9 (73.3) |
26.8 (80.3) |
30.5 (86.9) |
34.0 (93.2) |
35.9 (96.6) |
36.6 (97.8) |
33.0 (91.4) |
28.1 (82.5) |
21.9 (71.5) |
17.7 (63.9) |
26.9 (80.5) |
平均低温 °C(°F) | 5.4 (41.8) |
7.7 (45.8) |
11.2 (52.2) |
14.9 (58.9) |
19.3 (66.8) |
22.7 (72.9) |
23.9 (75.0) |
23.9 (75.1) |
21.2 (70.1) |
16.0 (60.8) |
10.3 (50.5) |
6.3 (43.4) |
15.2 (59.4) |
平均最低温 °C(°F) | −2.7 (27.1) |
−0.9 (30.3) |
1.6 (34.8) |
6.0 (42.8) |
11.9 (53.4) |
18.3 (65.0) |
21.2 (70.1) |
20.7 (69.3) |
14.7 (58.5) |
6.5 (43.7) |
1.0 (33.8) |
−1.9 (28.6) |
−4.3 (24.2) |
历史最低温 °C(°F) | −19 (−2) |
−18 (−1) |
−8 (18) |
−1 (30) |
4 (40) |
11 (51) |
14 (57) |
14 (58) |
5 (41) |
−1 (30) |
−7 (20) |
−16 (4) |
−19 (−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7 (2.64) |
48 (1.89) |
73 (2.88) |
61 (2.42) |
128 (5.04) |
93 (3.68) |
50 (1.96) |
70 (2.74) |
88 (3.45) |
99 (3.91) |
74 (2.92) |
69 (2.72) |
921 (36.25)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0.0 (0.0) |
0.5 (0.2)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5 (0.2) |
平均降水天数(≥ 0.01 in) | 7.6 | 7.7 | 8.9 | 7.1 | 8.9 | 7.4 | 4.9 | 4.8 | 7.1 | 7.0 | 6.9 | 7.5 | 85.8 |
平均降雪天数(≥ 0.1 in) | 0.2 | 0.3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1 | 0.6 |
平均相對濕度(%) | 68 | 67 | 66 | 67 | 73 | 71 | 66 | 65 | 68 | 69 | 70 | 68 | 68 |
月均日照時數 | 163.8 | 169.3 | 205.9 | 205.8 | 227.1 | 285.5 | 317.2 | 297.9 | 233.8 | 215.6 | 168.3 | 153.5 | 2,643.7 |
可照百分比 | 51 | 54 | 55 | 53 | 54 | 68 | 74 | 73 | 63 | 61 | 53 | 48 | 60 |
数据来源:NOAA(1981–2010年相对湿度;1961–1990年日照)[9][8][10][11] 奥斯汀国际交换站,1891年9月–1942年7月在市中心,1942年8月–1999年6月在Mueller市立机场,1999年7月起在KATT。[12] |
城市規劃
[编辑]奧斯汀居民獨鍾的小城風味,也因此,即使其規模現已名列全美前二十大城,但都市規劃及整體風格,並不像美國其大城擁塞,反而略顯零星。
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流經奧斯汀市中心。由於奧斯汀為德州的首府,州議會、州長官邸、及州政府各單位皆散布在市中心,因此之故,法律、行政及金融等為奧斯汀市中心主要行業。此外,因應政商差旅,尚有旅店、餐飲等商業機構。
奧斯汀以「世界現場音樂之都」(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聞名。最著名為第六街(Sixth Street),街上各類酒吧和其他夜生活場所,入夜後大多有各類樂團現場駐唱。
州議會大樓以北便是德州大學校園。此大學學生五萬餘人、教職員兩萬左右,在奧斯汀人口比例中,佔有相當的份量。
高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較著名廠商如戴爾、惠普、摩托羅拉、三星、蘋果、IBM、ARM等,都在此設廠從事研發生產。
人口分布
[编辑]中國留學生主要住在德州大學的已婚家庭宿舍、校園及其附近(校園以北的海德公園地區〔Hyde Park〕、紅河路〔Red River〕,西校園〔West Campus〕)、大西部地區(Far West)和科羅拉多河南岸(Riverside)地區。在高科技企業工作的華人主要居住在離他們公司近的地方,北部的一般住在奧斯汀北部的衛星城市,如Round Rock、Pflugerville、Cedar Park等,南部的主要住在奧斯汀西南部的新興住宅區。科羅拉多河南岸多墨西哥移民;奧斯汀東部地區多非裔美國人。
德州大學的留學生數目以南韓居首,中國和印度其次;但是若把中國及世界各地區与國家(如港澳、台灣、新加坡等)的華裔留學生都算進去的話,華裔留學生還是最多的。在奧斯汀北部North Lamar與Airport Blvd交界附近有韓國城,North Lamar與Braker Lane交界處有中國城。
交通
[编辑]空中交通方面,為因應不斷膨脹的人口,奧斯汀拆除了原有在市中心的國內機場羅伯特·米勒市立機場,而啓用全美第一個由軍用機場改設營運的國際機場奧斯汀-伯格斯特國際機場。目前國際航班有直接飛往墨西哥的航線,大部份國際航線還是經由休士頓或達拉斯等地轉機。而國際機場設立的最大功用,在於設置海關於此城,以便利進出口的商業單位。
陸上交通方面,南北貫穿奧斯汀的州際高速公路I-35,從市中心東部經過;由於從南自墨西哥為起點,經過大城聖安東尼奧,此線為全美交通最頻繁的一條州際公路之一。沿著I-35開,往北能到達拉斯(車程約三小時)、福和市(沃斯堡,車程約三小時)、阿靈頓(車程約四小時),以致離開德州去奧克拉荷馬州等地;往南能到聖安東尼奧(車程約一個半小時)、Corpus Christi(車程約五小時)、向南越過邊境進入墨西哥。
除了I-35以外,另外還有三條主要高速公路穿過奧斯汀,分別是南北向的US-183,和東西向的US-290、TX-71。沿著US-290往東開,或者TX-71往東接I-10往東都可以到休士頓(車程約三小時)。在奧斯汀市內,與I-35平行,在城的西邊還有一條州轄高速公路Loop-1。
Capital Metro(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經營本地公共交通服務,包括公共汽車、德州大學校車和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的特種交通服務,以及市中心到市西北的Metro Rail通勤铁路。公共汽車路線在市區和郊區的轉乘中心較密集,除UT Shuttle外,全市共有14条高频率公車(发车间隔在15分钟内),其中801和803路为Metro Rapid线路(大站快车),有独特的红色和银灰色车身以及升级过的车站。普通公車(Metro Bus)及Metro Rapid单程车票$1.25,一日票$2.5;Metro Rail通勤铁路及Metro Express通勤快车单程车票$3.5,一日票$7。
與其他城市比較
[编辑]- 福布斯根據單身人士佔人口比例、夜生活、文化氣息、單身人士生活費、就業情況等一系列因素推選出奧斯汀為美國最適合單身人士居住的城市。[13]
- Centrum的一項研究根據居民的心理健康素質、生理健康素質、對生活方式的追求、營養、体育运动等一系列因素推選出奧斯汀為美國十大最健康城市之一。[14]
- 奧斯汀環境優美,植被豐富,市政府對於保護自然環境不遺餘力。全市建有數條數公里長的綠色地帶,最長的Barton Creek Greenbelt及Town Lake Trail全長分別是11.6公里和10.1公里,再加上許多公園(如麥金萊瀑布州立公園),為市民長跑、遠足、越野自行車、划船、釣魚、攝影、休息等提供了優美的大自然場所。奧斯汀已經連續十二年是美國樹城(Tree City USA)。此外,由市政府辦的電力供應正在努力減少對石油的倚賴,大量從德州西部購入風力發電,如今奧斯汀已經在全美國以可持續發展能源發電量中躍居首位了。
姐妹市
[编辑]奥斯汀有13个姐妹市[15]:
- 澳大利亞-阿德莱德
- 法國-昂热
- 土耳其-安塔利亚
- 大韓民國-光明市
- 英国-哈克尼區
- 德国-科布倫茨
- 秘魯-利馬
- 賴索托-马塞卢
- 日本-大分市
- 奈及利亞-奥尔吕
- 墨西哥 科阿韋拉州-萨尔蒂约
- 中華民國-台中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参考文献
[编辑]- ^ 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 City of Austin.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 ^ Quickfacts Austin city Texa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July 1, 2018 [October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 ^ Handbook of Texas Online, "Gault Site" entry. June 15, 2010 [July 18,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 ^ What Native American tribe was most common in the area?. Austin City Connection. City of Austin. [September 20,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 ^ 線上版《Handbook of Texas》中的 Cecil, Paul F.; Greene, Daniel P.: Hays County. Retrieved Feb 17, 2010.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 ^ Patoski, Joe Nick. "It's Just Different Here," Preservation, July/August 2010, page 38
- ^ 線上版《Handbook of Texas》中的Waterloo, Texas.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0.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 ^ 8.0 8.1 8.2 8.3 8.4 8.5 8.6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AUSTIN/MUNICIPAL AP TX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0].
-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AUSTIN/CITY, TEXAS (KATT)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1).
- ^ Threaded Extremes. threadex.rcc-acis.org.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9).
- ^ Best Cities For Singles. 福布斯. 200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英语).
- ^ California shines, Ohio aches in battle for healthiest cities. Best Pla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英语).
- ^ 存档副本.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外部链接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