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安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建置沿革[编辑]
吳孫皓甘露二年(265年)十一月,以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1],治所在始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屬廣州。轄境約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之间漓江流域和永福县。
晉武帝太康中,始安郡領七縣:始安、始陽、平樂、荔浦、常安、熙平、永豐。[2]晉成帝時,始安郡改屬荊州。東晉時,省併始陽、常安二縣。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復屬廣州。元嘉三十年(453年),改屬湘州。宋明帝時,改始安郡為始建郡。宋末,蒼梧郡之建陵縣改屬始建郡,析置樂化左縣。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復為始安郡。[3]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分湘州立桂州,始安郡改屬桂州。[4]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始安郡,其地屬桂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桂州为始安郡。始安郡領十五縣:平樂、荔浦、建陵、陽朔、象、隋化、義熙、龍城、馬平、桂林、陽壽、富川、龍平、豪靜。[5]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始安郡為桂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桂州為始安郡。始安郡領十縣:始安县、兴安县(今鹿寨县黄冕乡)、靈川县、陽朔县、荔浦县、永豐县(今荔浦县东昌镇)、建陵县、純化县(今鹿寨县中渡镇常安村)、永福县、臨源县(今兴安县)。唐肃宗至德二載(757年),改始安郡為建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建陵郡為桂州。[6]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安郡有6000戶。[2]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始安郡有3830戶,22490口。[3]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始安郡有54517戶。[5]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始安郡有17500戶,71018口。[6]
行政長官[编辑]
始安太守(265年—329年)[编辑]
始安相(329年—403年)[编辑]
始安太守(403年—404年)[编辑]
始安相(404年—420年)[编辑]
始安太守(420年—461年)[编辑]
始安內史(461年—466年)[编辑]
始建太守(466年—476年)[编辑]
始建內史(476年—479年)[编辑]
始安內史(479年—502年)[编辑]
始安太守(502年—552年)[编辑]
始安內史(552年—554年)[编辑]
始安太守(554年—583年)[编辑]
始安內史(583年—588年)[编辑]
始安太守(588年—589年)[编辑]
始安郡太守(607年—621年)[编辑]
始安郡太守(742年—757年)[编辑]
建陵郡太守(757年—758年)[编辑]
晉朝始安國(329年—403年,404年—420年)[编辑]
始安國(329年—403年,404年—420年)[22][23]
|
以平蘇峻之功封,食邑3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安郡開國公 |
忠武公 |
溫嶠 |
329年 |
|
2 |
始安郡開國公 |
|
溫放之 |
|
溫嶠長子
|
3 |
始安郡開國公 |
|
溫嵩之 |
|
溫放之長子
|
楚受禪,降封始安縣開國公;晉匡復,復爵
|
宋受禪,降封荔浦縣開國侯
|
南朝宋始安國(461年—466年)[编辑]
始安國(461年—466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安郡王 |
|
劉子真 |
461年—466年 |
宋孝武帝第十一子
|
伏誅,國除
|
南朝宋始建國(476年—479年)[编辑]
始建國(476年—479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建郡王 |
|
劉禧 |
476年—479年 |
宋明帝第十二子
|
齊受禪,降封荔浦縣開國公
|
南朝齊始安國(479年—502年)[编辑]
始安國(479年—502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安郡王 |
貞王 |
蕭道生 |
479年追封 |
齊宣帝第二子
|
2 |
始安郡王 |
靖王 |
蕭鳳 |
494年追封 |
蕭道生長子
|
3 |
始安郡王 |
|
蕭遙光 |
479年—499年 |
蕭鳳長子
|
4 |
始安郡王 |
|
蕭寶覽 |
499年—502年 |
蕭鳳弟子
|
伏誅,國除
|
南朝梁始安國(552年—554年)[编辑]
始安國(552年—554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安郡王 |
|
蕭方略 |
552年—554年 |
梁元帝第十子
|
無子,國除
|
南朝陳始安國(583年—588年)[编辑]
始安國(583年—588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安郡王 |
|
陈渊 |
583年—588年 |
陳後主第四子
|
立為皇太子,國除
|
徵引文獻及註釋[编辑]
- ^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 ^ 2.0 2.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3.0 3.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梁書 卷三 本紀第三》
- ^ 5.0 5.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6.0 6.1 《舊唐書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晉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 ^ 《晉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 《宋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 ^ 《宋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南齊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 ^ 17.0 17.1 《南齊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 《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 ^ 21.0 21.1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 ^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 《温式之墓志》
|
---|
| | | | | | | 注释 |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內史456-461) |
---|
| | 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 |
---|
| | |
---|
| | 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淮南地區 | |
---|
| 淮北地區 | |
---|
| 河南地區 | |
---|
| 江漢地區 | |
---|
| 嶺南地區 | |
---|
| 沅湘地區 | |
---|
| 巴漢地區 |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 | 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 |
---|
| | 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 |
---|
| | 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沅湘地區 | | 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 |
---|
| | |
---|
| | 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 |
---|
| | |
---|
| | 南郡(內史583-589) | 河東郡(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
---|
| | |
---|
| | - |
---|
|
---|
| 嶺南地區 | | |
---|
| | 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