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布莱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 |
---|---|
![]() 英國畫家湯瑪斯·菲利普斯於1807年所繪的布萊克肖像 | |
出生 | ![]() | 1757年11月28日
逝世 | 1827年8月12日![]() | (69歲)
職業 | 詩人、畫家、版畫家 |
體裁 | 幻想、詩歌 |
文學運動 | 浪漫主義 |
代表作 | 《天真與經驗之歌》 |
配偶 | 凱瑟琳·布萊克(1782年結婚) |
簽名 | ![]() |
威廉·布萊克(英語: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是出身英格蘭倫敦的詩人、畫家和版畫家。他被認為是浪漫時代詩歌和視覺藝術史上的開創性人物。 20世紀的評論家諾斯洛普·弗萊說,他所謂的預言性作品形成了“與其價值成正比的英語詩歌中最少閱讀的主體”。[2] 他創作了一系列多樣化且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這些作品包含了“上帝的身體”[3]或“人類存在本身”的想像。[4]
儘管他因堅持獨特觀點而被同時代的人視為瘋子,但他的表現力和創造力,以及作品中哲學和神秘的內容,受到後來評論家的高度評價。他的繪畫和詩歌被描述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和“前浪漫主義”。[5] 他敵視英格蘭教會(實際上,幾乎所有形式的有組織的宗教)的虔誠信徒,並深受法國和美國革命理想和抱負的影響。[6][7] 儘管後來他拒絕了許多這些政治信仰,但他與政治活動家托馬斯·潘恩保持友好關係。他還受伊曼紐爾·斯威登堡等思想家影響。[8] 儘管有這些已知的影響,布萊克作品的獨特性使他難以被歸類。
著作[编辑]
- 1810年:《米爾頓》
參考資料[编辑]
- ^ Blake & London. The Blake Society. 28 March 2008 [15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5).
- ^ Frye, Northrop and Denham, Robert D. Collected Works of Northrop Frye. 2006, pp 11–12.
- ^ Yeats, W. B.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 B. Yeats. 2007, p. 85.
- ^ Wilson, Mona. The Life of William Blake. The Nonesuch Press, 1927. p. 167.
- ^ The New York Times Guide to Essential Knowledge. 2004, p. 351.
- ^ Blake, William. Blake's "America, a Prophecy"; And, "Europe, a Prophecy". 1984, p. 2.
- ^ Wilson, Andy. William Blake as a Revolutionary Poet. 2021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8).
- ^ Kazin, Alfred. An Introduction to William Blake. 1997 [200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6).
- ^ Samuel Foster Damon; Morris Eaves. A Blake Dictionary: The Ideas and Symbols of William Blake. UPNE. 1988 [2013-02-01]. ISBN 978-0-87451-43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0).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威廉·布莱克(分類) |
![]() |
维基语录上的威廉·布莱克语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