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重定向自小康社会)
小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一是儒家的一个哲學概念,最初指大同社会因为人的私欲堕落的结果;二是邓小平所说的“小康”,指温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达到的相对富足的生活狀態,中国共产党认为上世纪末中国已实现“基本小康”,并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最早出现于诗经。
原意[编辑]
小康概念與「大同」相對,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及「小康篇」)。
「大同篇」:
“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 |
「小康篇」:
“ |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 |
可见在小康社會,每個人只會顧著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非大同社會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当时的儒家思想家认为,小康和大同的区别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現代含义[编辑]
“ | 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 ” |
— 邓小平对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思考[1] |
目前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習近平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進一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具體時程。[3]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生活發展階段的標準 ,恩格爾系數 40% 到 50% 為“小康”[4]。 而60%以上为贫困,50%到60%为温饱,40%以下为富裕。
参考文献[编辑]
- ^ 邓小平 (1994),《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79年12月6日),第237-238页
- ^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6.
-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 ^ 小康社会
参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