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 |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台 ‧ 新 ‧ 日 ‧ 朝 ‧ 越 ‧ 琉
吴语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合文 ‧ 女书 ‧ 则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号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
信息技术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笔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小篆,又稱秦篆,作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國本國的篆文為基礎,增損後代替了原先山東六國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統一了大篆這一字體的書寫形式。根據考古所得,可知遲至從戰國中後期,社會上流行著大篆和隸書兩種功能和性質不同的字體──大篆主要用於經典書籍及金石銘文;而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因此,小篆是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了的結果,它和隸書同時間流行於世。兩漢時的小篆字形趨於方直,筆法稍摻隸意,說明隸和篆兩種書體有相融合的趨勢。隸書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於此或可見一端。小篆本身,由於其字體本身的優美,被後世傳承下來,並被歷代的書法家所青睞。
小篆的制定[编辑]
李斯與小篆[编辑]
秦丞相李斯被稱為小篆的鼻祖。
根據《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述,丞相李斯為趙高所害被下獄囚禁後,曾試圖上書秦二世,文中反譏自己當政期間“更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是一項罪名。由此推斷,李斯很可能直接參與了“書同文”的工作。復次,編撰於唐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的著作《書斷》,以及清代《康熙字典》也認為小篆者為秦相李斯所作。
於是後世往往把秦代器物上所刻畫的小篆,一律比附李斯手筆,其中比較可信的有《泰山刻石》。
小篆的推廣[编辑]
- 小篆形體制定後,為了推廣到全國,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作為編寫的標準用字,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
- 此外,當時秦國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詔書、及紀念性質的刻石等都是用小篆來撰寫的。
小篆的風格[编辑]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小篆的發展[编辑]
- 漢代,小篆體化長為方,改變了秦篆修長圓挺的字型與風格。
- 三國至隋,小篆字體變化又有異於漢,以《天發神讖碑》為代表。
- 唐代李阳冰創「鐵線篆」。
- 清代鄧石如則熔鑄秦漢兩代篆書為一體,形成了獨特風格,成為繼唐李阳冰之後的篆體書法傑出代表人物。
- 民国文化、政治名人吴稚晖,尤其专精于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