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重定向自少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1]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2]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3]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历史人物[编辑]
- 两晋(太師)
- 南朝(太師)
拓跋燾 杜超 元壽樂 常英 元天穆 爾朱仲遠 元寶炬 万俟洛 元欣
厍狄干 高淹 高歸彥 段韶 侯莫陳相 高湝 高潤 高普 高孝珩
- 宋朝(左僕射)
- 少宰(右僕射)
参考文献[编辑]
- ^ 《周礼·天官冢宰》[1]
- ^ 周禮註疏/卷二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2018-02-13] (中文(繁體)).
- ^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 ^ 長短經/用無用二五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2018-02-13] (中文(繁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