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7月17日) |
尼日共和國 République du Niger(法語) |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尼亞美 |
官方语言 | 法語 |
官方文字 | 法語 |
族群 | 豪萨族、哲尔马-桑海族、富拉尼族、图阿雷格族、卡努里族 |
宗教 | 伊斯兰教 |
政治體制 | 单一制 軍政府、半總統制 |
法律體系 | 大陸法系 |
國家憲法 | 《尼日尔共和国宪法》 |
政府 | 尼日尔议会 |
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 | |
面积 | |
• 总计 | 1,267,000平方公里(第21名) |
• 水域率 | 0.02%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22,840,000(第57名) |
• 密度 | 13/平方公里(第174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374.23億美元[1](第138名) |
• 人均 | 1,434美元[1](第181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56.20億美元[1](第141名) |
• 人均 | 598美元[1](第180名) |
货币 | 西非法郎(XOF) |
时区 | UTC+1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 |
电话区号 | +227 |
ISO 3166码 | NE |
主要節日 | 独立日(1960年8月3日) |
中央銀行 | 西非國家中央銀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0.377[2](第189名)-低 |
互联网顶级域 | .ne |
尼日尔共和国(法語:République du Niger),通稱尼日(法語: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河而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查德,南界奈及利亚、贝南,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利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西非最大的国家。其土地面积有80%位于撒哈拉沙漠。人口约2,200万,其中大多数聚居在该国的最南部和西部。尼日尔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尼亚美,位于尼日尔西南角。
自独立以来,尼日尔人生活在五部宪法和三个时期的军事统治之下。2010年发生軍事政變后,尼日尔成为一个民主的多党制国家。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根據2018年所統計的資料,尼日尔是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國家,亦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3]
語源[编辑]
尼日的國名取自於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河。該河名字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有種流行說法認為該詞源自圖阿雷格語n'eghirren,,意思是流動之水。[4]
历史[编辑]
公元8至16世纪,在尼日尔河中上游地区先后出现过三个强大国家: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11至18世纪在乍得湖地区兴起了博尔努帝国。加纳王国和马里帝国的统治中心虽然不在尼日尔,但通过贸易往来而对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尼日尔的西部和中部都曾经是桑海帝国的一部分。
1897年~1900年被法国佔领,190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屬尼日軍管地),1940年代并入法屬西非。
1960年8月3日獨立,哈馬尼·迪奧里成為首任總統。1974年4月,武裝部隊參謀長賽義尼·孔切發動政變奪權。孔切一直掌權至1987年11月去世,由阿里·賽義布繼任。1993年3月,馬哈曼·奥斯曼在該國首次民主總統選舉中勝出,不過他的政府在1996年1月被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坦賈·馬馬杜在1999年11月當選總統,2004年12月成功連任,後於2010年2月18日被軍隊發動政變推翻。[5]
随后穆罕默杜·优素福在2011年总统选举后上台,2021年宣布辞任总统。2021年3月30日晚上至31日,新一任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宣誓就职前夕,军方发动军事政变,但被挫败。
2023年7月26日,巴祖姆政权在军事政变中被总统卫队推翻[6]。
政治[编辑]
實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通過兩輪多數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坦賈·馬馬杜曾於2009年提出修改憲法,更改連任限制,引起爭議。
總理為政府首腦,由總統根據議會多數黨團的提名人選任命,對議會負責。
地理[编辑]



尼日領土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国土纵横的范围,从北纬11°37′延伸到23°33′,经度上东经0°6′伸展到16°。
地形[编辑]
北部是艾尔高原及周围群山,地势较高,海拔700~1,000米。其中位于塔泽尔扎伊特山区的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是尼日尔的最高点。
河流与湖泊[编辑]
尼日尔河是最主要的河流,另东部還有一条科马杜古-约贝河,流入乍得湖。此外还有一些时令河。总体来说,尼日尔水资源比较贫乏。
气候[编辑]
尼日尔气候属于干旱热带性,终年炎热少雨。平均气温摄氏30 °C。雨季从6月到9月,旱季从10月到第二年5月。降水量由西往东逐渐递减。
居民与宗教[编辑]
人口[编辑]
2011年估計尼日爾全国人口1574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尼阿美及其周邊地区。人口结构相对年轻,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
民族[编辑]
全國有5個主要部族:豪薩人(佔全國人口56%)、哲爾馬-桑海人(22%)、富拉尼人(8.5%)、圖阿雷格人(8%)和卡努里人(4%)。
语言[编辑]
官方語言為法語,但日常使用的人不多。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豪薩語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
宗教信仰[编辑]
尼日尔是一个世俗国家,施行政教分离制度,该制度由2010年的宪法所保障,并且规定未来的修订不得改变尼日尔是世俗国家的状态。同时,宪法也保障宗教自由。从10世纪开始广泛传播的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了尼日尔的文化和人群。超過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當中約90%是遜尼派,約5%是什葉派;其餘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等。
经济[编辑]
經濟產業[编辑]
农业是尼日尔最基本的经济生产部门。但由于长期干旱,粮食长时间不能自给。畜牧业是尼日尔的经济支柱之一,在出口贸易中仅次于铀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0%,占外汇收入的50%。此外尼日爾是鈾元素出口國之一,尼日尔的铀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探明储量为21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居世界第五位。1992年,尼日尔成为仅次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世界第四大产铀国。此外尼日尔的采金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产金地是萨米拉(Samira)和利比里(Libiri)。並且尼日尔有比较丰富的磷酸盐,储量达12.5亿吨,居世界第四位。此外,尼日尔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也比较重要。
發展程度[编辑]
尼日爾的發展十分落後,甚至比其他非洲國家還要落後。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17年人類發展指數,尼日爾排行最後,而人均收入亦十分低,在2018年尼日爾人均收入只有約1,200美元(購買力平價)。有超過40%的人口每日生活费低於1.9美元。
行政区划[编辑]

尼日行政區劃,全國一級有7個大區(Regions)和1個首都區(capital district),二級36個省(départements)[8],三級265區(communes)。
重要城镇[编辑]
- 賈多(Djado)
- 耶盖巴(Yeggueba)
- 比尔马(Bilma)
- 阿加德茲(Agadez)
- 恩吉格米(Nguigmi)
- 津德尔(Zinder)
- 马拉迪(Maradi)
- 塔努特(Tanout)
- 塔瓦(Tahoua)
- 尼亚美(Niamey)国都
外交[编辑]
尼日尔1963年7月7日与中華民國政府建交,1974年7月20日改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1992年7月30日尼日尔再同中華民國政府復交四年,直至1996年8月19日尼日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二度復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
截至2020年2月,尼日尔已与107个国家建交。
軍事[编辑]
多國在尼日尔駐軍打擊萨赫勒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截至2023年7月,法国在尼日尔有1,000至1,500名军人,美国在尼日尔的驻军约有1,100人,有两个无人机基地。意大利在尼日尔的驻军约有300人。欧盟在尼日尔有大约50至100名军人。[9]
教育[编辑]
尼日尔教育水準十分落后,成人识字率只有16.5%,妇女更僅有7%。
目前尼日尔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尼亚美阿卜杜·穆穆尼大学,另一所是设在萨伊地区的萨伊伊斯兰大学。前者是国立大学,后者是伊斯兰会议组织开设的。
參考資料[编辑]
- ^ 1.0 1.1 1.2 1.3 Niger.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英语).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 ^ Latest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Ranking (2018) (PDF). hdr.undp.org.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1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Atlas A-Z. New York City: Dorling Kindersley. 2004: 289.
- ^ 《尼日尔发生兵变总统被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中文網,2010年2月18日。
- ^ 尼日政變!總統貝佐姆遭軍方挾持 全國實施宵禁. 自由時報. 2023-07-27.
- ^ Niger power blackouts blamed on coup sanctions. BBC News. 2023-08-02 [2023-08-02] (英国英语).
- ^ 尼日尔行政区划简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尔经商参处. 2014-07-08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 ^ 多个西方国家在尼日尔有驻军. ckxxapp.ckxx.net. 2023-07-30 [2023-07-31] (中文).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
![]() |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
![]() |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
![]() |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
- 官方网站
- Niger.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Niger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尼日尔”
- Niger profile from the BBC News
維基媒體的Niger地圖集
- Key Development Forecasts for Niger from International Future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