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奥利艾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希奥利艾 Šiauliai | |||
---|---|---|---|
市镇 | |||
希奥利艾市政厅 | |||
| |||
坐标:55°55′41″N 23°19′00″E / 55.9281°N 23.3167°E | |||
国家 | ![]() | ||
传统地区 | 萨莫吉希亚 | ||
县份 | 希奥利艾县 | ||
首次提及 | 1236年 | ||
城市权 | 1589年 | ||
面积[1] | |||
• 总计 | 81 平方公里(31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0年)[1] | |||
• 總計 | 100,739人 | ||
• 密度 | 1,244人/平方公里(3,221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EET(UTC+2) | ||
• 夏时制 | EEST(UTC+3) | ||
電話區號 | 41 | ||
網站 | www |
希奥利艾(立陶宛語:Šiauliai;德語:Schaulen,绍伦)是立陶宛第四大城市,希奥利艾县首府,也是该国北部的主要城市。城市面積为81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数量为100,739人[1]。
历史[编辑]
1589年,希奥利艾获得马哥德堡权利。16世纪成为该地区行政中心。不过,在17世纪和18世纪,该市被洪水摧毁,又遭到黑死病的袭击。
波兰被瓜分以后,希奥利艾获得了一个新的市徽。该市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基础设施也得到迅速改进:在1836-1858年兴建了连接里加与Tilsit的道路,1871年修建了从Liepāja到Romny的铁路。希奥利艾作为重要商路的十字路口,开始发展为一个工业城镇。在1897年,它成为立陶宛的第三大城市,人口大约有16,000人。人口构成也发生变化,在1909年有56.4%的居民是犹太人。希奥利艾以皮革工业著称,Chaim Frenkel 拥有俄罗斯帝国最大的皮革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奥利艾的市中心和大约65%的建筑物被烧毁。战后,立陶宛失去了首都维尔纽斯(划给波兰),希奥利艾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在克莱佩达归属立陶宛之前,希奥利艾是人口规模仅次于考纳斯的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在1929年,市中心得到重建,建起了现代化的设施:路灯、公共交通、电话、供水系统和下水道。
在第一次独立期间,经历了困难时期,因为工业城市失去了在俄国的市场。
名胜[编辑]
希奥利艾最著名的名胜是十字架山。
地理[编辑]
希奥利艾距离维尔纽斯214公里、距离考纳斯142公里,距离克莱佩达165公里,距离拉脱维亚首都里加128公里,距离加里宁格勒250公里。希奥利艾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距市区7公里。
友好城市[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希奥利艾 |
- 官方网站 (立陶宛文)
- Visit Šiaulia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立陶宛文) (英文)
- The Pre-Holocaust Jewish Community of Siauliai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