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尚爾戰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帕斯尚爾戰役 (第三次伊珀爾戰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的一部分 | |||||||
![]() 英國皇家野戰砲砲兵正在將一架QF18野戰砲從泥土牽出 | |||||||
| |||||||
参战方 |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
兵力 | |||||||
![]() ![]() |
![]() | ||||||
伤亡与损失 | |||||||
240,000–448,614 (有爭議性) |
217,000–400,000 包含24,065個戰俘 (有爭議性) |
第三次伊珀爾戰役(德語:Dritte Flandernschlacht,法語:Troisième Bataille des Flandres,荷蘭語:Derde Slag om Ieper),又稱帕斯尚爾戰役,是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英法之間的一場戰役。至1917七月至十一月間,為了爭奪西法蘭德斯省的伊珀爾市的東邊以及南邊的山嶺,該戰役在西線發生,作為協約國在1916年十一月至1917年五月間協調出的戰略之一。帕斯尚爾坐落於伊珀爾東邊的山嶺邊上,距離魯瑟拉勒僅八公里遠。魯瑟拉勒是布魯日與科特賴克鐵路的交接點,同時也是德國第四軍的主要補給路線。只要帕斯尚爾被占領,協約國就會繼續進發至托爾豪特-庫克拉勒一線。
之後的推進以及英國在比利時沿岸至尼烏波特的支援攻勢,包含一場兩棲登陸行動(靜謐行動)預計會完全佔領比利時沿海地區並與荷蘭接壤。盡管一場你好呀大型撤退在十月初時看似已經不可避免,不過由於第四軍的抵抗,八月時不尋常的潮濕天氣,秋初的十月雨以及英法支援義大利所造成的資源分流,德國人最後成功避免了大撤退的發生。隨著帕斯尚爾被加拿大軍隊佔領,這場戰鬥也在十一月告終。而除了這場戰役之外,協約國在完全佔領比利時沿岸地區以及抵達荷蘭邊境前,還與德軍爆發了利斯河戰役(第四次伊珀爾戰役)以及第五次伊珀爾戰Fifth Battle of Yp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