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干草原
蒙古草原

草原(英語:steppe),也叫干草地,是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一类草地生态系统[1],年降雨量一般为 35 毫米 ~ 550 毫米,草原有高等植物800多种,降雨量、植物种类都要比荒漠多许多。可為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主要的草原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中西部。

分类[编辑]

有典型草原(干草地)、荒漠草原(极干旱草地)、草甸草原(半干旱草地)、森林草原(较湿润)等多种类型,还有特殊的沙地疏林草原(较湿润但表层干旱)等特殊类群。

注意草甸草原不等同于草甸。另草原中可以有灌草丛,但草原并非主要由灌草丛构成的莽原

简介[编辑]

草原由大气土壤生物等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大气温度、降水量占主导地位。

發生在歐亞大陸內部,位於溫帶沙漠區的外緣,如中國蒙新諸省、中亞。歐俄南部及美國西部山麓平原等地。此內陸地區年中主賴夏季海洋季風及熱力對流而降雨,歐俄烏克蘭及中亞草原雨量冬期較多,乃受地中海氣旋之賜。

生态[编辑]

植物[编辑]

  • 基本为地面芽植物,尤其丛生禾草,是群落的建造者。
  • 地下芽植物,如根茎禾草、苔草,在不少草原(轻质土壤)上占优势。
  • 种子越冬的一年生植物,在地中海气候的草原地区,有一类短生植物,常在春季繁茂发育,如球茎早熟禾、二花郁金香等。
  • 苔藓地衣、藻类也是草原上常见类群,位于地表,只利用土面、土壤表层的水、养分。

演替[编辑]

草原的发生可追溯到700万年前。从中新世第四纪中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先后隆起,同时东部临海地区隆升许多山地,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形成。地形的抬升阻挡了北大西洋印度洋湿气流东上,也减弱了太平洋湿气流的西进,使中国北部逐渐寒冷、干旱。中新世时期,中国干旱区大致为稀树草原,仅在部分山地形成了草原群落片段;中新世末,形成于山地的草原群落下降到平地,往东侵移。第四纪时期的冰期间冰期交替,促进了南、北及山上、下植物的交流,逐渐奠定了现代草原的轮廓。

物质循环[编辑]

  • 氮循环:共生固氮菌,特别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对氮的输入起重要作用。在适宜条件下,根瘤菌在人工草地上的年固氮量达100~300千克/公顷。多数天然草地上豆科植物较少,卢多维奇氏蒿、纤细仙人掌等植物也能与根瘤菌共生。氮素可通过动物移动,植物收割、挥发、淋溶等流出损失。人为取走大量动植物产品,可使氮循环失衡。须施氮肥、种植豆科牧草增加氮素输入。
  • 氧循环:草原土壤中磷量,与气温密切联系。可利用的有机磷常超过无机磷。植物吸收的磷仅为一小部分。食草动物摄取的磷,约60%以上通过粪便排出,归还土壤。大部分磷在有机物残体中长期保存下来。分解者对磷的摄取近5倍于植物吸收量,有机磷的矿化量与磷的摄取量接近平衡。

世界各地的草原[编辑]

中国草原[编辑]

中国草原面积约31908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33.6%,可利用22434万公顷,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从大兴安岭,经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划一斜线,线以西为草原区,以东为农耕区。主要类型有温带草原和高山高原草原两种。

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第二大草原

参见[编辑]

  1. ^ 甚至有科普性来源更为夸张地称“草原上的植物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见草甸与草原有什么区别,附中国最美的十大草原. [2022-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3). 。一般来说草原化荒漠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