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
![]() |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2年5月22日) |
廣東人 | |
---|---|
總人口 | |
約1億3521多萬[1][2][3] | |
分佈地區 | |
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灣 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國) 美国、加拿大、秘鲁、英国、澳大利亚、新西蘭 | |
語言 | |
主要语言:粤语、平话、闽语(潮州話、中山闽语、海陸豐話、雷州话)、客家語、軍話等本地語言以及現代標準漢語 少數語言:連山壯語、勉語(瑤語)、畲語 | |
宗教信仰 | |
主要宗教:漢傳佛教、儒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少数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 |
相关族群 | |
汉族、瑶族、畲族、其他 |
广东人,是指籍貫为廣東或者擁有廣東戶籍的人。通常情况下,一般包括按世居地或父母世居地、祖籍地、父母籍貫地为广东一帶(包括香港、澳門)的人,以及上三代以上(即曾祖父和祖母等)早已移民广东一帶(包括香港、澳門),亦包括长久居于广东境内,与当地文化有强烈文化情感联系,其及後代都被认定为广东人,或世世代代自我认同为广东人。
廣東各民族的人口[编辑]
廣東漢族的分支,先分次序由珠璣巷計起,其粵語的廣府人最早自居廣東有約6600萬(包括四邑廣府人780萬,連海外粵僑),潮州人3000萬(連海外潮僑),客家人約佔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25%(連海外粵客僑),其餘只剩下小量民系,如雷州人275萬(連海外雷僑),海陆丰闽南人300萬(連海外粵閩僑)。
廣東瑶族的人口约20萬。
廣東畲族的人口约28000。
全球海外廣東僑胞超過2000萬人以上。
廣東人群體[编辑]
被认为属于广东人的群体或个人[编辑]
此章節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6月17日) |
- 世居广东境内,能够使用粤语、客家語或閩語(包括潮州话),以至整個廣東漢語變體交流,不论血缘上属于哪个民族,都可被认为是广东人,廣東人絕大多數具備粵語交際能力、
- 父母或其先辈世居广东,家族内通常使用粤语,客家語或閩語,作为广东人后裔,不论本人在广东境内或境外居住,都被认为是广东人。
- 戶籍為廣東的人,不论本人在广东境内或境外居住,都被认为是广东人。
- 不論何處籍貫出生成長,曾經长久在廣東生活,與廣東有密切聯繫,通常能够使用粤语,客家語或閩語交流,都被认为是广东人。
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群体或个人[编辑]
- 父母一方世居广东,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 父母双方均非世居广东,但本人为广东境內出生、成長、或者曾經久居,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 祖辈、先辈世居广东,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 长期在广东境内居住、工作,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 戶籍為廣東的人
- 不论祖籍何处,出生成长、居住、工作地在广东境内,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 祖先世居广东,本人在广东以外地区,自我认同为广东人的个人或群体
特殊的情况[编辑]
- 在东南亚,廣東人是指东南亚华人中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即东南亚的华人中的广义广府民系。
- 在某些语境下,广东人指来自广东或由廣東經香港移民到世界各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因為他們或許擁有深厚的廣東或嶺南文化背景。在此情況下,香港人、澳門人也可以稱作廣東人。
特性[编辑]
廣東粵語族群性格較溫和及務實,更加熱愛自身的文化,其中的嶺南文化、風俗和飲食,還有語言等等較為獨特。
基因分析[编辑]
- 广东省广府汉族父系血统分析結果顯示:越人O1血统30%~40%,秦汉時代汉族血统10%~20%,宋代汉族血统50%;广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8]
- 通过研究广东东莞汉族的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位点,分析其单倍型类群,充实广东汉族线粒体DNA基因库同时通过将东莞汉族线粒体DNA单倍型数据同其他地区的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的线粒体DNA数据比较,了解东莞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之间的关系,了解东莞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母系遗传关系,为有关广东汉族人群的起源与迁移的历史记载提供遗传学方面的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用EDTA抗凝收集广东东莞汉族三代之内无亲缘关系的107名健康个体,抽提其DNA,建立基因库对所有个体的线粒体高变区进行测序,通过与线粒体DNA标准序列(即剑桥序列CambridgeReference Sequence,CRS)进行比较,寻找突变位点,初步划分单倍型类群,再结合编码区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部分序列突变位点等信息,确认样本的线粒体DNA进行单倍型分型。参考已经发表的线粒体DNA数据,计算东莞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得了东莞汉族线粒体DNA高变区序列信息和部分编码区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部分序列数据。通过单倍型划分,发现在东莞汉族群体中存在多种(亚)单倍型类群,比较高频率的单倍型类群是d,M7,B和F1,分别为18.7%,18.7%,17.8%和14.0%,而单倍型类群A,C,G 2,Z的频率很低,分别是2.8%,1.9%,1.9%和1.9%结论:通过各地区汉族人群之间,以及东莞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比较,发现广东东莞汉族具有典型的南方汉族人群特点,并能代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通过东莞汉族与少数民族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单倍型数据的分析,发现广东汉族与百越后裔,苗,瑶族等族关系密切,符合广东汉族是百越后代,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9]
历史和文化[编辑]
历史[编辑]
前203年至前111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a]南越国在被漢朝征服前是中国南部以至东南亚是最强和最富的王国。後來到晋朝、唐朝和宋朝有很大数量的人從其他省份迁移到广东,南越人和中原人融化與通婚,形成現今广东人身分。[10]
1840至1842年鴉片戰爭時,英國人憑着先進槍炮輕易打敗清朝和征服香港,當時香港只有6,000人。1890年許多來自廣東的人遷徙至香港,及後許多以粵語為母語的廣府人移居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北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東非以及太平洋群島。這些說粵語的廣府男子與當地黑人、白人及拉美裔的婦女通婚及誕下許多混血嬰兒(異族通婚),如秘魯、古巴、馬達加斯加、哥斯達黎加、墨西哥、澳洲、夏威夷和圭亞那也有各種混合血統和廣東人後裔。1895年廣州發生第一个起义,至1911第二个广州起义發生。[11]
文化[编辑]
廣東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菜和各式广东食品更是世界著名。广东人有自己的粵語电影、歌曲、漫画、粤语写作、动画文藝等。 广州是历史十分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副省級城市。
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
廣東文化樞紐[编辑]
1842年,英國佔領當時人口稀少的香港島。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納入香港殖民地領土,這片土地佔了香港面積的86.2%。在之後的大半個世紀裏,大量廣東人遷移至香港。除香港本土文化外,廣東文化在香港的地位亦十分重要,粵語在香港獲得廣泛使用。現今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港元更是世界第8大流通貨幣。
澳門土地從16世紀起在明朝政府的管理下租借給葡萄牙,1887年起澳門正式成為葡萄牙殖民地,氹仔和路環島分別於1851年及1864年被佔領。廣東文化其後在澳門發展。2002年起澳門成為亞洲以至世界富有城市之一,2006年更首度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上博彩業最興盛的城市(赌城)。
註釋[编辑]
- ^ 也有学者认为,西瓯和骆越为同一民族,参见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可參考《古南越国史》,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编辑]
- ^ 广东省长朱小丹向海外粤籍侨胞致新春祝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廣東是僑務大省,海外粵籍華僑華人約有2,000萬人。
- ^ 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正式更名为广府珠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搜狐網 2012-05-15
-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avidpbrown.co.uk
- ^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 Revealed by Genome-wide SNP Vari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9-12-11, 85 (6): 775–785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 ^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PDF) (PDF).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4).
- ^ Pinghua population as an exception of Han Chinese's coherent genetic structure. 自然期刊. 2008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7).
- ^ Cooley's anaemia among the tanka of South China, A.J.S. McFadzean, D. Todd[永久失效連結]. Tropicalmedandhygienejrnl.net. Retrieved on 2012-03-02.
- ^ 《人口研究》中国各地DNA数据 (CN11-1489/ISSN1000-6087). 编辑出版人口研究编辑部 (中文(中国大陆)).
- ^ 广东东莞汉族的线粒体研究:http://gb.oversea.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7192559.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he Languages of China By S. Robert Ramsey.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 ^ Langmead, Donald. [2011] (2011). Maya Lin: A Biography. ABC-CLIO publishing. ISBN 978-0-313-37853-9, 9780313378539. pg 5-6.
参见[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