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舌穴蟾
|
|
|
|
科学分类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两栖纲 Amphibia
|
目:
|
无尾目 Anura
|
科:
|
异舌穴蟾科 Rhinophrynidae
|
属:
|
异舌穴蟾属 Rhinophrynus
|
种:
|
异舌穴蟾 R. dorsalis
|
二名法
|
Rhinophrynus dorsalis
|
|
异舌穴蟾分布
|
异舌穴蟾(学名:Rhinophrynus dorsalis)是两栖纲无尾目异舌穴蟾科下现存的唯一物种,分布在德克萨斯州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地。
异舌穴蟾科原先分布广泛,有些物种的栖息范围向北可以到达加拿大,但已在渐新世灭绝。[2]
异舌穴蟾体长约8厘米,身上遍布红点,背上则有一红色条纹。与其他蛙类相比它们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它们会直接将舌头射出而非翻卷而出。它们长年生活在地下,只有在暴雨过后才会钻出土壤并在水中产卵。另外,当它们鸣叫或收到危险信号时,身体会膨胀成近似球状。
从演化的角度看,异舌穴蟾是两栖动物中独一无二的,它们已经经过了1.9亿年的独立演化,“狐蝠、北极熊、虎鲸、袋鼠以及人类相互之间,都比异舌穴蟾与其他两栖动物之间来的更为相近”[3]。
参考资料[编辑]
|
---|
| Rhinophrynus dorsalis | |
---|
| Rhinophrynus | |
---|
|
|
---|
| | | 始蛙亚目 Archaeobatrachia | 尾蟾科 Ascaphidae · 铃蟾科 Bombinatoridae · 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 滑蹠蟾科 Leiopelmatidae | |
---|
| 中蛙亚目 Mesobatrachia | |
---|
| 新蛙亚目 Neobatrachia | 真齿蛙科 Amphignathodontidae · 隱林蛙科 Aromobatidae · 节蛙科 Arthroleptidae · 短头蟾科 Brachycephalidae · 蟾蜍科 Bufonidae · 瞻星蛙科 Centrolenidae · 角花蟾科 Ceratophryidae · Craugastoridae · 丛蛙科 Dendrobatidae · 沼蟾科 Heleophrynidae · 扩角蛙科 Hemiphractidae · 肩蛙科 Hemisotidae · 雨蛙科 Hylidae · 芦蛙科 Hyperoliidae · 细趾蟾科 Leptodactylidae · 曼蛙科 Mantellidae · 姬蛙科 Microhylidae · 龟蟾科 Myobatrachidae · 箱頭蛙科 Pyxicephalidae · 蛙科 Ranidae ·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 尖吻达蛙科 Rhinodermatidae · 塞舌蛙科 Sooglossida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