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为张晓峰的其他人物,請見「
张晓峰」。
張其昀(1901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曉峰,浙江鄞縣人,中国史學家、地學家及教育家。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之創辦人。
1919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畢業,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於史地部,與繆鳳林、陳訓慈、范希曾、張廷休等人同学。當時的南高聲譽蜚騰,公認為中國南方第一學府,名師薈萃,師從哲學家劉伯明、史學家柳詒徵、地學家竺可楨等人。1923年畢業時,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東大,出於對南高的摯愛,堅持領取了南高最後一屆畢業生文憑。
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其間編的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地理》,成為當時全國的通用教材,對中學教育發揮了很好的提升作用。1927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學系任教,曾主講中國地理,為中國人文地理學之開山大師。1935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是從未出國留學的當選評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1936年,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長,後又兼任文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幹事。1943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聘,在哈佛大學研究講學一年。
1949年,隨國民政府到台灣,曾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又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起創辦《學術季刊》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歷史學會等組織,對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1985年8月26日於臺北市逝世,其衣冠葬於中國文化大學境內「曉園」。
身爲學者,張其昀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在自然地理學方面也有貢獻。方志學領域,其主編的《遵義新志》,在地方誌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開創了中國人進行土地利用調查研究的先河。並曾本著“恢復舊時書院之精神,提倡自由講學之風氣”,創辦中國人地學會,出版《方志月刊》。
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1932年,張其昀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擔任《科學的中國》總編輯[1]。張其昀亦曾積極參與中國科學社的活動,為《科學》雜誌撰稿[2]。
張其昀也是中國第一位研究現代國家戰略學的學者。
張其昀在臺灣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期間,促成多所大學的在臺復校和新學校的建立,開創博士學位教育,著力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奠定了臺灣的教育格局。並將當時南海學園規模大幅擴張成為「南海五館」,亦即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等,另在獻堂館成立國立音樂研究所。
張其昀先生對中華文化眷戀傾恭,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坚,時間之長、影響之遠,令人感念。張其昀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嗣後中大時代成爲國風社的一位靈魂人物;再後于浙大創辦《思想與時代》,匯集了張蔭麟、谢幼伟、郭斌龢、熊十力、钱穆、陳康、贺麟、馮友蘭等學者,世人評說當時浙大蔚然有重振東大學衡之風、復興人文主義之勢。在臺灣,張其昀除著書《中華五千年史》外,還創辦中華學術院和中國文化學院,執教的文史學者便有钱穆、杨家骆、黎东方、梁嘉彬,蔣復璁、陈立夫、高明、宋晞、曾虛白、謝然之等人;張其昀設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中華叢書》、《華學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國文化之中心。
張其昀自喻,一生治學,不外五事:
- 一曰國魂,以謀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 二曰國史,探索中華文化之淵源;
- 三曰國土,研究中國在世界之地位;
- 四曰國力,衡斷經濟建設對國計民生之關係;
- 五曰國防,以喚起愛國思想與民族正義,培養新生力量。
提倡華學[编辑]
張其昀提倡華學。他認爲,以「漢學」稱中國學,造成中國學和與宋學等並稱之漢學的混淆,且西方學者以「漢學」稱中國學,將漢族之學等同中國學(英語:Sinology),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外,無以含括全部中國之學。滿、蒙、藏等中國各族群和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上有著最密切的交融關係,這些研究也共同構成了中國學。華學不僅是漢學,不僅研究漢族之學,也研究中國少數族群之學。
創立全神教[编辑]
張其昀創立全神教。他認爲,各種宗教的良好精神都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尊重世界各種宗教所具有的相通的良好精神,另一方面,摒棄造成紛爭的各種「人格神」教及一神教的弊端,尊重多元文化和包容的「多神教」。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是「非人格神」的多神教,可以和諧共容兼包並蓄,「道並行而不悖」。「全神教」之教育,以儒家文化為中心,以先賢聖哲以來人類共通的良好精神,培養宗教情操,即為「聖教育」。「宗教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和最後目的」,「科學愈進步,宗教愈重要。敬天愛人,乃萬事之表,萬福之源」,認為教育之最高境界為「聖教育」。全神教之所謂「宗教」,實指信仰、教化。
- 主編書籍
- 《金史》
- 《元史》
- 《清史》
- 《國父全書》
- 《抗日戰史》
- 《中華五千年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巨著 (全書總目初分為三十二冊)
- 《華夏远古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一冊)
- 《西周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二冊)
- 《春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三冊:春秋史前篇,第四冊:春秋史中篇,第五冊:春秋史后篇 - 孔學今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戰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六冊:戰國史前篇,第七冊:戰國史后篇 - 戰國學術)
- 《秦代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八冊)
参考文献[编辑]
- ^ 彭光華:《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創建、活動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科技史料》第13卷第1期(1992年)
- ^ 《中國科學社第二十一次年會報告》(民國25年(1936年)10月)中記載:“張其昀先生一年以來,每期投稿,從無間斷,斯不僅應特別致謝,實創立二十年來《科學》投稿之一新記錄,彌可珍貴。 ”
- 康僑:《文化復興巨擎——張其昀》.《中外雜誌》,62年13卷第3期.
-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外部連結[编辑]
|
---|
| 行憲前監察委員 | | 民國14年08月01日 | |
---|
| 民國14年09月26日 | |
---|
| 民國15年05月27日 | |
---|
| 民國15年06月01日 | |
---|
| 民國16年11月05日 | |
---|
| 民國16年11月15日 | |
---|
| 民國16年11月19日 | |
---|
| 民國20年02月16日 | |
---|
| 民國20年08月10日 | |
---|
| 民國21年10月28日 | 李元鼎(民國22年2月24日辭) · 嚴莊(民國36年3月11日辭) · 谷正鼎(民國22年7月18日辭) · 王士鐸(民國22年1月17日辭) · 王子壯(民國25年12月7日辭) |
---|
| 民國22年02月24日 | |
---|
| 民國22年03月10日 | |
---|
| 民國22年05月06日 | |
---|
| 民國22年09月30日 | |
---|
| 民國22年12月16日 | |
---|
| 民國23年01月12日 | |
---|
| 民國23年02月07日 | |
---|
| 民國23年07月14日 | |
---|
| 民國24年05月11日 | |
---|
| 民國25年04月20日 | |
---|
| 民國26年02月06日 | |
---|
| 民國27年02月22日 | 苗培成(民國29年10月24日辭) · 戴愧生 · 李培基(民國28年7月10日辭) · 黃少谷(民國29年11月20日辭) · 燕樹棠(民國28年9月20日免) · 張其昀(民國27年6月25日辭) · 杜重遠(民國27年5月17日辭) · 謝樹英(民國28年6月27日辭) |
---|
| 民國27年05月17日 | |
---|
| 民國27年08月12日 | |
---|
| 民國27年10月08日 | 劉世傳(民國31年12月11日辭) · 汪東(民國36年4月12日辭) · 韓駿傑(民國34年11月27日辭) |
---|
| 民國28年01月20日 | |
---|
| 民國28年03月09日 | |
---|
| 民國28年07月10日 | 何基鴻(民國34年1月22日辭) · 沈尹默(民國36年10月7日辭) |
---|
| 民國28年10月28日 | |
---|
| 民國28年11月28日 | |
---|
| 民國29年02月17日 | |
---|
| 民國29年03月02日 | |
---|
| 民國29年04月02日 | |
---|
| 民國29年04月13日 | |
---|
| 民國29年08月07日 | |
---|
| 民國29年10月24日 | |
---|
| 民國29年11月20日 | |
---|
| 民國29年12月18日 | |
---|
| 民國31年05月07日 | |
---|
| 民國31年05月20日 | |
---|
| 民國31年08月08日 | |
---|
| 民國31年08月22日 | |
---|
| 民國31年09月12日 | |
---|
| 民國31年10月02日 | |
---|
| 民國32年01月08日 | |
---|
| 民國32年03月20日 | |
---|
| 民國32年06月12日 | |
---|
| 民國34年03月21日 | |
---|
| 民國34年08月17日 | |
---|
| 民國34年09月15日 | |
---|
| 民國34年09月29日 | |
---|
| 民國35年01月15日 | |
---|
| 民國35年02月12日 | |
---|
| 民國35年02月26日 | |
---|
| 民國35年03月21日 | |
---|
| 民國35年04月12日 | |
---|
| 民國36年02月07日 | |
---|
| 民國36年02月25日 | |
---|
| 民國36年03月01日 | |
---|
| 民國36年03月11日 | |
---|
| 民國36年03月28日 | |
---|
| 民國36年06月06日 | |
---|
| 民國36年06月07日 | |
---|
| 民國36年07月19日 | |
---|
| 民國36年08月02日 | |
---|
| 民國36年09月13日 | |
---|
| 民國36年09月27日 | |
---|
| 民國36年09月29日 | |
---|
| 民國36年10月18日 | |
---|
| 民國36年10月27日 | |
---|
| 民國36年11月29日 | |
---|
| 民國37年02月07日 | |
---|
| |
|
|
---|
| 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12月23日公布):國民參政會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 甲項遴選者 | 江蘇省(4) | |
---|
| 浙江省(4) | |
---|
| 安徽省(4) | |
---|
| 江西省(4) | |
---|
| 湖北省(4) | |
---|
| 湖南省(4) | |
---|
| 四川省(4) | |
---|
| 河北省(4) | |
---|
| 山東省(4) | |
---|
| 河南省(4) | |
---|
| 廣東省(4) | |
---|
| 山西省(3) | |
---|
| 陝西省(3) | |
---|
| 福建省(3) | |
---|
| 廣西省(3) | |
---|
| 雲南省(3) | |
---|
| 貴州省(3) | |
---|
| 甘肅省(2) | |
---|
| 綏遠省(2) | |
---|
| 新疆省(2) | |
---|
| 青海省(1) | |
---|
| 西康省(1) | |
---|
| 寧夏省(1) | |
---|
| 西京市(1) | |
---|
| 察哈爾省(2) | |
---|
| 遼寧省(2) | |
---|
| 吉林省(2) | |
---|
| 南京市(2) | |
---|
| 上海市(2) | |
---|
| 北平市(2) | |
---|
| 黑龍江省(1) | |
---|
| 熱河省(1) | |
---|
| 天津市(1) | |
---|
| 青島市(1) | |
---|
| 重慶市(2) | |
---|
|
---|
| 乙項遴選者 | |
---|
| 丙項遴選者 | |
---|
| 丁項遴選者 | |
---|
| |
|
|
---|
| 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7月27日公布,240名):國民參政會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 甲項遴選者(164) | 四川省(8) | |
---|
| 湖南省(8) | |
---|
| 浙江省(8) | |
---|
| 江蘇省(8) | |
---|
| 廣東省(8) | |
---|
| 安徽省(8) | |
---|
| 河北省(8) | |
---|
| 山東省(8) | |
---|
| 河南省(8) | |
---|
| 湖北省(8) | |
---|
| 江西省(8) | |
---|
| 陝西省(6) | |
---|
| 福建省(6) | |
---|
| 廣西省(6) | |
---|
| 雲南省(6) | |
---|
| 貴州省(4) | |
---|
| 山西省(4) | |
---|
| 甘肅省(4) | |
---|
| 遼寧省(4) | |
---|
| 吉林省(4) | |
---|
| 察哈爾省(3) | |
---|
| 綏遠省(3) | |
---|
| 新疆省(3) | |
---|
| 上海市(3) | |
---|
| 重慶市(3) | |
---|
| 青海省(2) | |
---|
| 西康省(2) | |
---|
| 寧夏省(2) | |
---|
| 黑龍江省(2) | |
---|
| 熱河省(2) | |
---|
| 南京市(2) | |
---|
| 北平市(2) | |
---|
| 天津市(1) | |
---|
| 青島市(1) | |
---|
| 西京市(1) | |
---|
|
---|
| 乙項遴選者(8) | |
---|
| 丙項遴選者(8) | |
---|
| 丁項遴選者(60) | |
---|
| |
|
|
---|
| 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4年7月27日公布,290→314→358):國民參政會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 甲項遴選者(199→223) | 四川省(10) | |
---|
| 湖南省(10) | |
---|
| 浙江省(10) | |
---|
| 廣東省(10) | |
---|
| 安徽省(10) | |
---|
| 山東省(10) | |
---|
| 河南省(10) | |
---|
| 湖北省(10) | |
---|
| 江西省(10) | |
---|
| 江蘇省(8) | |
---|
| 河北省(8) | |
---|
| 陝西省(8) | |
---|
| 福建省(8) | |
---|
| 廣西省(8) | |
---|
| 雲南省(8) | |
---|
| 貴州省(6) | |
---|
| 甘肅省(6) | |
---|
| 山西省(4→8) | |
---|
| 遼寧省(4→3) | |
---|
| 吉林省(4→3) | |
---|
| 新疆省(4) | |
---|
| 重慶市(4) | |
---|
| 察哈爾省(3) | |
---|
| 綏遠省(3) | |
---|
| 上海市(3) | |
---|
| 青海省(3) | |
---|
| 西康省(3) | |
---|
| 寧夏省(3) | |
---|
| 黑龍江省(2) | |
---|
| 熱河省(2) | |
---|
| 南京市(2) | |
---|
| 北平市(2) | |
---|
| 天津市(2) | |
---|
| 青島市(1) | |
---|
| 西京市(1) | |
---|
| 安東省(0→3) | |
---|
| 松江省(0→3) | |
---|
| 遼北省(0→2) | |
---|
| 合江省(0→2) | |
---|
| 嫩江省(0→2) | |
---|
| 興安省(0→2) | |
---|
| 臺灣省(0→8) | |
---|
| 大連市(0→2) | |
---|
| 哈爾濱市(0→2) | |
---|
|
---|
| 乙項遴選者(8) | |
---|
| 丙項遴選者(8) | |
---|
| 丁項遴選者(75→119) | |
---|
| |
|
|
---|
| | | 1948年7月15日公佈(10) | | |
---|
| 1949年3月30日公佈(9) | |
---|
| |
|
|
---|
| 1948年依據 總統府組織法設立,由 總統聘任,無定額,無聘期限制,一般為終身任職; 1996年改為有給職、無給職者各不超過15人,聘期不超過總統任期;2008年後不再聘任有給職資政。 | | 1948-1996年 | |
---|
| 1996年以後 | | 1996.5 (26人) | |
---|
| 1997.5 (27人) | |
---|
| 1998.5 (29人) | |
---|
|
---|
| | 2000.5 (28人) | |
---|
| 2001.5 (23人) | |
---|
| 2002.5 (30人) | |
---|
| 2003.5 (28人) | |
---|
| 2004.5 (27人) | |
---|
| 2005.5 (26人) | |
---|
| 2006.5- 2008.5 | 從缺 |
---|
|
---|
| | 2008.5- 2008.12 | 從缺 |
---|
| 2009.1 (13人) | |
---|
| 2010.1 (14人) | |
---|
| 2011.1 (24人) | |
---|
| 2012.8 (21人) | |
---|
| 2015.3 (27人) | |
---|
|
---|
| | 2016.5- 2016.11 | 從缺 |
---|
| 2016.11 (20人) | |
---|
| 2018.5 (17人) | |
---|
| 2021.2 (26人) | |
---|
|
---|
|
---|
|
|
---|
| | | | | | 一中全會(3人) 1924.1 |
- 廖仲愷 (1924.6辭職,1924.10復任,1925.8逝世)
- 戴季陶
- 譚平山 (1924.4辭職,1924.6復任,1924.11辭職,1925.9代理)
彭素民 (1924.4通過,1924.8逝世)
- 邵元沖 (1924.6代理,1924.10解職)
- 汪兆銘 (1924.7代理,1924.11辭職)
- 鄒 魯 (1924.9代理,1924.10解職,1924.11通過)
- 丁惟汾 (1925.5通過)
- 于樹德 (1925.5通過)
- 林 森 (1925.9通過)
- 林祖涵 (1925.9代理)
|
---|
|
---|
| | 一中全會(9人) 1926.1 | |
---|
| 臨中全會(9人) 1926.7 | |
---|
| 三中全會(9人) 1927.3 | |
---|
| 四中全會(5人) 1928.2 | |
---|
|
---|
| | |
---|
| | |
---|
| | 一中全會(9人) 1935.12 | |
---|
| | | 四中全會(15人) 1938.4 | |
---|
| 六中全會(19人) 1939.11 | |
---|
| 十中全會(19人) 1942.11 | |
---|
|
---|
| | | | 一中全會(25人) 1945.5 | |
---|
| 二中全會(36人) 1946.3 | |
---|
| 三中全會(36人) 1947.3 | |
---|
| 四中全會(55人) 1947.9 | |
---|
|
---|
|
|
---|
| 1950.8-1952.11 | | 總裁 | |
---|
| 中央改造委員(16人) | |
---|
| 秘書長 | |
---|
| 副秘書長 | |
---|
|
|
---|
| | | | | | 一中全會(10人) 1952.10 | |
---|
| 二中全會(10人) 1953.5 | 上屆連任 |
---|
| 三中全會(10人) 1953.11 | |
---|
| 四中全會(10人) 1954.8 | |
---|
| 五中全會(10人) 1955.3 | |
---|
| 六中全會(10人) 1955.10 | 上屆連任 |
---|
| 七中全會(10人) 1956.5 | |
---|
| 八中全會(10人) 1957.3 | |
---|
|
---|
| | | | 一中全會(15人) 1957.10 | |
---|
| 二中全會(15人) 1959.5 | |
---|
| 三中全會(15人) 1960.10 | |
---|
| 四中全會(15人) 1961.11 | |
---|
| 五中全會(15人) 1962.11 | |
---|
|
---|
| | | | 一中全會(15人) 1963.11 | |
---|
| 二中全會(17人) 1964.11 | |
---|
| 三中全會(17人) 1966.3 | 上屆連任 |
---|
| 四中全會(19人) 1966.12 | |
---|
| 五中全會(19人) 1967.11 | |
---|
|
---|
| | 總裁:蔣中正 (1975.4逝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蔣經國 (1975.4當選) | | 一中全會(21人) 1969.4 | |
---|
| 二中全會(21人) 1970.4 | 上屆連任 |
---|
| 三中全會(21人) 1972.3 | |
---|
| 四中全會(21人) 1973.11 | |
---|
| 五中全會(21人) 1974.11 | 上屆連任 |
---|
|
---|
| | | | 一中全會(22人) 1976.11 | |
---|
| 二中全會(22人) 1978.2 | 上屆連任 |
---|
| 三中全會(22人) 1978.12 | 上屆連任 |
---|
| 四中全會(27人) 1979.12 | |
---|
|
---|
| | | | 一中全會(27人) 1981.4 | |
---|
| 二中全會(31人) 1984.2 | |
---|
| 三中全會(31人) 1986.3 | |
---|
|
---|
| | | | 一中全會(31人) 1988.7 | |
---|
| 二中全會(31人) 1989.6 | 上屆連任 |
---|
| 三中全會(31人) 1992.3 | 上屆連任 (陳履安於1993.1辭職,鄭為元於1993.8逝世) |
---|
|
---|
| | | | 一中全會(31人) 1993.8 | |
---|
| 二中全會(31人) 1994.8 | |
---|
| 三中全會(31人) 1995.8 | |
---|
| 四中全會(31人) 1996.8 | |
---|
|
---|
| | | | 一中全會(33人) 1997.8 | |
---|
| 二中全會(33人) 1998.8 | |
---|
| 三中全會(32人) 1999.8 | |
---|
| 四中全會(31人) 2000.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