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坐标22°00′14″N 120°44′50″E / 22.003858°N 120.747299°E / 22.003858; 120.747299

恆春鎮
Hengchun Township
舊稱:瑯嶠、琅𤩝
由上圖逆時針依序為:鵝鑾鼻燈塔墾丁南灣恆春轉運站海角七號阿嘉的家、恆春古城門
恆春鎮位置圖
坐标:22°00′N 120°45′E / 22°N 120.75°E / 22; 120.75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已虛級化)
上級區劃屏東縣
下級區劃17268
政府
 • 行政机构恆春鎮公所
(立法機關:恆春鎮民代表會
 • 鎮長尤史經恆春鎮鎮長列表)
面积
 • 总计136.7630 平方公里(52.8045 平方英里)
海拔89 公尺(292 英尺)
人口(2023年2月)(12,006戶)
 • 總計29,835人
 • 排名7
 • 密度218人/平方公里(565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946
戶政資料代碼10013040
毗鄰車城鄉滿州鄉
網站www.pthg.gov.tw/townhengchuen/Default.aspx

恆春鎮臺灣話Hêng-chhun-tìn阿美語Palidaw)隸屬於臺灣屏東縣,位於恆春半島南端,是臺灣本島最南端的行政區。東北鄰滿州鄉,西北接車城鄉,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西臨台灣海峽南海),南臨巴士海峽呂宋海峽),境內的鵝鑾鼻燈塔臺灣本島最南端

恆春鎮舊稱「瑯嶠」、「琅𤩝[註 1]」,係音譯自排灣語 Ljungkiaw[1],意為蘭花,係因該地氣候溫暖,早期西側海岸曾遍布蘭科植物而得名[2],舊時曾為琅𤩝十八社。在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在此地築城牆並立縣,是屏東地區最早的縣治,並因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將其改名為「恆春」[3]。福建籍上書房總師傅蔡新曾受嘉慶賀壽匾題,「綠野恆春」四字,許為追念同鄉耆老。

每年約九月到次年三月,來自西伯利亞季風順著高聳的中央山脈向南吹,到了恆春半島時由於山脈陡降,季風順著地形加速吹向海洋,形成了風勢強勁的「落山風」。由於陽光充足加上強烈乾熱的落山風,造就了適合栽種的洋蔥盛產。此外恆春在1901年引進了瓊麻,用以製造繩索、麻袋等民生用品,在日治時代的殖民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博得「東洋之光」的美名,雖然現已沒落,但瓊麻也成了恆春的標誌。

歷史[编辑]

舊稱「瑯嶠」另有寫做「郎嶠」、「瑯𤩝」等。荷蘭人則有記做「Lonkiauw」、「Lonckjau」、「Lonckijou」等。1875年(光緒元年)設城時,取當地常春的氣候稱之「恒春」。此外,恆春城所在地另有一個古名為「猴洞」。[4]

清治時期光緒元年(1875)設恒春縣,故留有恒春縣城日治時期高雄州恒春郡郡治,設恒春街。戰後改制為屏東縣恒春鎮至今。墾丁國家公園大部均在本鎮境內,並以鎮內地名「墾丁寮」命名,墾丁寮聚落所在之墾丁大街目前仍為遊客觀光之餘休憩用餐之處。

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以本鎮為舞台,唯片中所提及之地名「恒春郡海角七番地」為虛構,實際上本鎮歷史上並無任何與「海角」有關的地名或行政區劃。

地理[编辑]

氣候[编辑]

恆春依柯本氣候分類法定義屬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氣候溫和, 溫差較小。雨季主要分布于5到10月。

恆春(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897~2021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2.2
(90.0)
32.4
(90.3)
34.2
(93.6)
35.8
(96.4)
37.1
(98.8)
36.4
(97.5)
35.6
(96.1)
35.3
(95.5)
36
(97)
34.1
(93.4)
33.8
(92.8)
32.5
(90.5)
37.1
(98.8)
平均高温 °C(°F) 24.4
(75.9)
25.5
(77.9)
27.3
(81.1)
29.5
(85.1)
31.2
(88.2)
31.8
(89.2)
32.1
(89.8)
31.8
(89.2)
31.3
(88.3)
29.7
(85.5)
27.8
(82.0)
25.1
(77.2)
29
(84)
日均气温 °C(°F) 21.1
(70.0)
21.7
(71.1)
23.3
(73.9)
25.4
(77.7)
27.3
(81.1)
28.4
(83.1)
28.7
(83.7)
28.3
(82.9)
27.8
(82.0)
26.5
(79.7)
24.7
(76.5)
22.2
(72.0)
25.5
(77.9)
平均低温 °C(°F) 18.6
(65.5)
19
(66)
20.5
(68.9)
22.6
(72.7)
24.5
(76.1)
25.8
(78.4)
26
(79)
25.6
(78.1)
25.1
(77.2)
24.1
(75.4)
22.5
(72.5)
20
(68)
22.9
(73.2)
历史最低温 °C(°F) 8.4
(47.1)
9.8
(49.6)
10.4
(50.7)
14.7
(58.5)
17.1
(62.8)
18.6
(65.5)
19.4
(66.9)
19.5
(67.1)
18.7
(65.7)
16
(61)
12.7
(54.9)
9.5
(49.1)
8.4
(47.1)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21.8
(0.86)
23.2
(0.91)
16
(0.6)
35.2
(1.39)
146.6
(5.77)
350.7
(13.81)
391.3
(15.41)
533.4
(21.00)
320.3
(12.61)
125.3
(4.93)
58.3
(2.30)
29
(1.1)
2,051.1
(80.69)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5.1 5 3.2 4.3 9.4 15 15.8 17.5 13.5 8.6 4.7 4 106.1
平均相對濕度(%) 70.8 72 71.8 73.4 76.1 81.1 80.5 82.2 77.7 71.4 70.5 69.2 74.7
月均日照時數 163.7 161.3 194.3 189.8 193.1 193.2 210.3 182.1 180.1 196.3 174.6 157.7 2,196.5
数据来源:[5]

恆春半島包含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等。

人口[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51 20,734—    
1956 22,946+10.7%
1961 27,492+19.8%
1966 31,827+15.8%
1971 34,897+9.6%
1976 36,088+3.4%
1981 36,517+1.2%
1986 33,452−8.4%
1991 31,936−4.5%
1996 31,640−0.9%
2001 31,452−0.6%
2006 31,314−0.4%
2011 30,867−1.4%
2016 30,783−0.3%
2021 30,089−2.3%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根據屏東縣恆春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恆春鎮戶數約1.2萬戶,人口約3萬人,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山腳里與頭溝里,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4,924人與531人[6]

政治[编辑]

歷任鎮長[编辑]

任次 姓名 備註
1 黃讚黃
2 黃讚黃
3 黃讚黃
4 尤啟祥
5 尤啟祥
6 林榮冠
7 龔新通
8 龔新通
9 戴坤霖
10 尤春共
11 戴坤霖
12 尤春共
13 尤春共
14 林金源
15 葉明順
16 葉明順
17 盧玉棟
18 盧玉棟 解職
18 許重慶 代理
18 陳文弘 補選
19 尤史經 現任

鎮政組織[编辑]

恆春鎮公所是恆春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恆春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屏東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恆春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9]

恆春鎮民代表會是恆春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恆春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恆春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鎮民代表、第四選區3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10]

行政區[编辑]

恆春鎮行政區劃
Hengchun villages2.svg

恆春鎮的行政區劃轄有大光里、山海里、山腳里、仁壽里、水泉里、四溝里、南灣里、城北里、城西里、城南里、茄湖里、網紗里、德和里、墾丁里、頭溝里、龍水里、鵝鑾里等17里,共計272鄰[11]

公共服務[编辑]

警政治安[编辑]

  • 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恆春分局
    • 建民派出所
    • 仁壽派出所
    • 龍水派出所
    • 墾丁派出所

消防[编辑]

  • 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第四大隊
    • 恆春分隊
    • 墾丁分隊

教育[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恆春鎮墾丁國民小學

交通[编辑]

昔日,恆春鎮內對外交通海運早期以大板埒(南灣)為主要港口,由此繞過鵝鑾鼻南端,北上台東。陸路則在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的同志敗退至尖山,為將軍福康安能弭平。這次的軍威行動,首次打通了通往瑯橋的道路,刺激了漢人的移墾。1877年(光緒3年),鮑復康開墾「楓港-卑南道」,由楓港經台東阿郎登開鑿通達卑南山路,亦即今日之南迴公路,或由恆春經滿州、九棚在港仔村東海岸過旭海,在鐵丁石轉往台東。近年則有台9號省道南迴公路之改善、屏鵝公路、佳鵝公路等和南迴鐵路的通車。

恆春地區長久以來仰賴 台26線屏鵝公路出入,因墾丁國家公園與具有熱帶海洋氣候之故,在六至九月吸引大量遊客前往從事水上活動,每逢假日交通滯塞嚴重。政府計畫興建恆春線鐵路解決相關交通問題。

公路[编辑]

省道
縣道
鄉道

航空[编辑]

立榮航空雖然過去每週兩班有從松山飛往恆春,但實際上從2014年9月至2019年5月28日,藉故天氣因素取消航班,實際為完全沒有排班飛航。 2019年5月28日,立榮航空停飛松山飛往恆春航班,至此恆春機場已完全沒有定期航班飛航。

客運[编辑]

恆春轉運站(原恆春公會堂)

一、在恆春城中心,是恆春半島交通樞紐,可以從此轉運至滿州鄉、墾丁、鵝鑾鼻、及恆春各地方,唯班次少。
二、搭火車者,可在高雄火車站旁搭墾丁列車(24小時)經小港、林園、東港、林邊、枋寮、楓港、車城、恆春、鵝鑾鼻。
三、搭高鐵者,可在高鐵左營站前搭墾丁快線(早上9點至晚上7點、每30分鐘一班)經大鵬灣(整點車次不停靠)、枋寮、車城、南保力、恆春、南灣、墾丁。
四、搭飛機者,可在高雄航空站前搭機場快線(去回各八班)經潮州、枋寮、海口、車城、南保力、恆春、南灣、墾丁。

海運[编辑]

曾有船運班次來往高雄港至恆春的海口 ,不過已於2003年停駛。現在核三廠南方有後壁湖漁港及遊艇港,有金星三號、綠島之星三號[12]客輪往返臺東縣蘭嶼,單趟航程約2小時,每年3月中旬至10月上旬開航,10至3月因東北季風強勁風浪大停航。

鐵路未來規劃[编辑]

臺灣鐵路管理局

旅遊[编辑]

墾丁國家公園[编辑]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最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三面環海,是台灣唯一同時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國家公園。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資源及獨特的民情風俗,不僅是資源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國民休閒旅遊的聖地,園內擁有精緻而多變的雅景,如南仁湖龍鑾潭、大小尖山、船帆石及風吹沙,使得墾丁於1982年九月成為台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色宜人且交通方便,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體驗此種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環境,進而孕育了多樣化野生動物,諸如梅花鹿台灣獼猴灰面鷲,為墾丁美景增添了無窮生氣。觀星、聽濤,園區道及遊客中心,提供了知性、感性兼備的墾丁國家公園之旅。墾丁國家公園最特別的要屬多樣性的地質景觀,它紀錄著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不斷的變動。陸地與海洋彼此交蝕,造就了墾丁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獨特的地形景觀。包含砂灘、裙狀珊瑚礁,岩石海岸及石灰岩台地等。砂灘海岸分佈白砂、南灣、墾丁、小灣、沙島及風吹砂等地區;裙狀珊瑚礁分佈於西海岸及鵝鑾海岸沿岸地區;岩石分佈於佳樂水以北之東海岸地區;石灰岩台地分佈於沿海裙礁海岸之上側,例如大平頂、關山巖、貓鼻頭、社頂、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等。

恆春古城[编辑]

恆春古城門
恆春古城魅力商圈

恆春古城建於清朝末年,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治理,沈葆楨為加強海防,於是修築了城牆以及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門上有砲台,城牆外有壕溝,是台灣唯一為了軍事防禦所建築的城池,也是台灣目前保留得最完整的古代城池。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現也被列為二級古蹟。百年來城牆多有毀損,現在以建築技巧上仿古老的工法和材料加以修復完成。2006年12月26日,在大地震中多處受損。

出火[编辑]

恆春東門外因地下蘊藏天然氣,時而噴出滿佈砂礫的地面,經點火後形成一團團紅紅的火光,吸引不少遊人前往觀賞。由於天然氣不斷流動,出火口亦時有不同,火燄雖不是很大,但亦曾發生灼傷遊人事件,故到訪此地時要加倍小心。

海角七號拍摄地[编辑]

海角七號–阿嘉的家

恒春鎮是電影《海角七號》的主要拍攝場地,隨著電影《海角七號》的走紅,鎮內也保留著《海角七號》拍攝時主要場景,留作旅遊觀賞用途。因而在恒春鎮,花上一個下午的時間,穿梭於鎮內的大街小巷,尋找著當年電影拍攝時的一個個場景,瞭解風土人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恆春夜市[编辑]

恆春夜市(非墾丁夜市)

位於恆西路上,恆春基督教醫院前,每周日晚間17:00~23:00擺攤,攤數約200~300攤不等。

潮音寺[编辑]

位於貓鼻頭的佛寺,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祭祀太平洋戰爭期間因船艦在巴士海峽被擊沉而身亡的日本與韓國人,每年8月2日日本遺族會前來祭祀。

福德廟 (高山巖福德宮)[编辑]

位於關山的土地公廟,原為天然岩洞,因此神龕後方為天然石壁,廟的兩側還有十八羅漢洞與24孝山洞兩天然巖洞。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將巖洞以木材建造前牆廟門,正式建立福德祠。[13]

特產[编辑]

傳統小吃[编辑]

  • 鹹粿
  • 大麵
  • 綠豆蒜
  • 紅龜粿
  • 辣椒醬
  • 洋蔥料理
  • 蔥油餅
  • 番薯粥

發電廠[编辑]

參見[编辑]

注釋[编辑]

  1. ^ 關於「琅(𤩝)」的地名,由於過去電腦中沒有內建「𤩝」字形,因此網路上多以「琅嶠」或「琅喬」代替。但當時的奏折與公文書往來,均作「琅𤩝」;「𤩝」方為本字,不宜以其他文字表記。

參考資料[编辑]

腳註
  1. ^ 林修澈. 牡丹社事件 1871—1874.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 ISBN 978-986-5435-27-1. 
  2. ^ 張德水. 恆春. 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 前衛. 1996: 389–390. ISBN 957-801-085-0. 
  3. ^ 屏東縣文化處文化資產保護所 圖片:恆春古城(第1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4. ^ 高雄州地誌. 高雄州教育會. 1930-08-20. 
  5. ^ Statistics > Monthly Mean. Central Weather Bureau.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7). 
  6. ^ 戶政業務-人口統計-恆春鎮人口統計. 屏東縣恆春戶政事務所. [202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中文(臺灣)). 
  7. ^ 屏東縣恆春鎮歷年來戶數及人口數. 屏東縣恆春戶政事務所. 2019-01-10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中文(臺灣)). 
  8.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9. ^ 本所簡介-組織架構. 屏東縣恆春鎮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中文(臺灣)). 
  10. ^ 代表會專區. 屏東縣恆春鎮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中文(臺灣)). 
  11. ^ 認識恆春-村里導覽. 屏東縣恆春鎮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中文(臺灣)). 
  12. ^ 飛魚船票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後壁湖-蘭嶼船票
  13. ^ 高山巖福德宮.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書籍
  • 王崇源等編纂. 《續修恆春鎮志增編》. 屏東縣: 屏東縣恆春鎮公所. 2014. ISBN 978-986-04-2781-3 (中文(臺灣)).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六章·恆春鎮. 《臺灣地名辭書》 卷四·屏東縣. 南投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 ISBN 957-02-9155-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